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18高燕利
高燕利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此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应用策略,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不仅蕴含了优秀的精神品质,还在文化、建筑、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因此,保证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的重任。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普遍重视。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中最为基础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并且汉字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渗透。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法:(1)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生字“瑰”的时候,先根据汉字的结构对它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部首“王”是其形,右边的“鬼”是其声,后者学生很好理解,但是前面的“王”是其形的说法却引起了很多学生的疑问。于是我将“瑰”的两个意思分别告诉了学生:①是一种仅次于玉的石头;②是珍奇,是由前者衍生出来的。而“王”字部在汉语结构里又被称为“玉补”,很多与玉有关的字都是“王”字部,包括“瑛”“珰”等,不仅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还帮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其他汉字;第二,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在进行“司”字教学时,我以“司马”为引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姓氏除了“张、王、李”单字姓,还有很多类似于司马、司徒一类的复姓,同时还对司马光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其最高成就就是耗时十九年编写了《资治通鉴》,为中国历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等,进而通过汉字引申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和大毅力,使小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利用古诗文,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生字生词,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诗词本身,还要能够将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发掘出来,通过对诗文中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族风俗的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将学习传统文化视为一种负担。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这种魅力时,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也让教学从授之以“鱼”变为了授之以“渔”。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除了对诗歌本身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对黄鹤楼进行了解,通过图片、多媒体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观赏楼外铸铜黄鹤。轩廊、胜像宝塔、亭阁等一些建筑,进而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风采和魅力。除此之外,让学生对诗文的背景有所了解之后,也能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的豁达之情。
三、利用课外阅读及实践,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想要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学习后,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更多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开展诸如诗词朗诵大赛、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大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以后,教师可以围绕诸葛亮、周瑜等人物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根据,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延伸,自编自演,加入更多的台词和动作,以表现人物个性,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以此为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三国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找到合适的时机向学生推荐《三国志》,通过正史与野史的意义比较,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其中的优秀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不仅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挖掘教材,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等途径让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其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冯小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11):154.
[2]王文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成功(教育),2013(1):79.
編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