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8-09-18都万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

都万卿

【摘 要】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及中医症候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4.87%)较对照组(79.4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3-0105-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属于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临床上常扩张血管及相关对症治疗,但效果一般。本研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59.17±8.64)岁;病程4~72 h,平均(37.92±9.5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6~77岁,平均(58.89±8.56)岁;病程3~72 h,平均(37.79±9.4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①符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3]诊断标准;②具有眩晕、呕吐、头昏等症状;中医诊断标准: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痰浊上蒙证;②中医症候: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45岁;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使用降脂、降压等药物者;②因其他因素引发的眩晕情况;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强力定眩片(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33033),口服,每次1.4 g,每天3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口服,每次5 mg,每天2次;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150)静脉点滴,每次100 mL,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药用组成:白茯苓、白芍各30 g,姜半夏、丹参各15 g,旋复花12 g,天麻、竹茹各10 g,泽泻、陈皮8 g,炒白术、浙贝母、甘草各6 g。随症加减,若患者出现脘腹胀闷。则需添加枳壳15 g,白蔻仁10 g;若胸闷,则需添加瓜蒌10 g,薤白8 g;若呕吐严重,则需添加代赭石8 g;若痰热中阻,[JP2]则需添加黄芩15 g,胆南星6 g;若失眠,则需添加珍珠母30 g;若耳鸣,则需添加石菖蒲15 g,若乏力,则需添加黄芪20 g,党参15 g。以水煎服,每天1剂,均给予两组治疗1周,随访半年。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中医症候变化情况。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判定,症状主要包括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呕吐痰涎等,每项评分0-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轻微症状可以忍受;2分:为症状较重,已影响正常生活为;3分:症状严重,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6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判定。显效:症状、体征已消失,且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且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较对照组(79.4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KH-*2]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在中医属“眩晕”范畴,有研究指出[6],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由颈椎病椎动脉受压、血液黏稠度增高、脑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综合征,该类患者常伴有因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变缓等引发的小脑、脑干等区域脑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可逆性功能障碍。而血液流变学改变、炎性因子、血流速度等是增加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的重要因素。

患者主要因年龄偏大,患病时间较长,脏腑功能虚弱,损伤脾胃,化生痰湿,阻滞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血运不行,则不能上奉养脑,而引发眩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疗效、中医症候、血液流变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疗效显著。强力定眩片主要起到定眩的作用,缓解患者眩晕;盐酸川芎嗪主要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缓解患者脑供血不足;盐酸氟桂利嗪[7]属于钙拮抗剂,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抑制钙离子流入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解除血管痉挛收缩,增加血流量,改善供血不足现象,但西药治疗复发率较高。黄玉娟等[8]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引发的眩晕;泽泻汤主治浊阴上犯、清阳不升引发的眩晕。药方中的白茯苓具有化痰益气、燥湿健脾的功效;白芍具有柔肝缓急、养血敛阴的功效;姜半夏具有化痰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养血活血的功效;旋覆花、竹茹具有消痰降气、清热止呕的功效;天麻具有祛风通络、熄风止痉的功效;泽泻具有渗湿泻热、止呕健脾的功效;陈皮具有化痰燥湿、降逆止呕的功效;炒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起到熄风化痰、通络化瘀、益气和中的作用[9]。有研究表明[10],天麻中的天麻素是治疗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可有效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达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症的目的,还具有安眠、镇静、镇痛等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与西药联合使用可有效提升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能力,提高脑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血流速度。

综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婉兰.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93-95.

[2]王开娜,李永锋,林海.化痰熄风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4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6):675-676.

[3]周慎,肖平.實用神经精神科手册[M].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2-16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5-16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126.

[6]吴文刚,玛丽安,潘军英,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85-87.

[7]鲁文琴,尹航.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临床研究与药理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9):130-131.

[8]黄玉娟,徐学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12):85-86.

[9]甘业贤,陈海峰,胡跃强,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Meta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112-115.

[10]孙中吉,王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11-1013.

猜你喜欢

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