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浅析满族舞蹈的特点和传承
2018-09-18林瑶祖鹏剑
林瑶 祖鹏剑
摘要:满族舞蹈是我国满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民族心理和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满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艺术特点展开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创建满族舞蹈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进而更好地对满族舞蹈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满族舞蹈 文化艺术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04-02
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能够折射出其民族特有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韵味悠长、特点鲜明的满族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满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追求,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经典映像。在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对满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既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满族舞蹈的形成和特点
作为一个擅长骑射并且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内容和风俗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据有关文献记载,满族形成于17世纪前,其祖先多居住在东北边疆地区,以狩猎为生。也因此,早期的满族舞蹈表演动作多阳刚英武,内容也多以渔猎和骑射为主,如“五魁舞”,该舞蹈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做猛兽跳跃的动作,动作粗犷,带有鲜明的早期社会的舞蹈特点。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满族舞蹈的表演内容也由渔猎骑射转向更为喜庆祥和的内容,如“庆隆舞”,该舞蹈多用于庆祝丰收或喜庆宴席之时,其表演规模庞大,司舞者和乐器伴奏者常多达百人,舞蹈者的动作虽然还保留着早期舞蹈的粗犷和英武,但韵律更轻松活泼,内容形式也更加富有变化。从某种角度说,该舞也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民族特点的舞蹈。此外,由于早期生活以渔猎骑射为主,因此满族还崇拜自然生灵、信仰萨满教,在满族传统舞蹈之中常常能看到祭祀神灵和歌颂祖先的内容,如“萨满舞”,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常手持大鼓、腰系铃铛、身着神衣,舞蹈动作也多模拟动物,表演节奏明快古朴,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清末和民国之后,由于种种因素,满族舞蹈进入一个衰弱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振兴传统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党和国家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深入满族聚居区和有关部门,开展挽救和保护满族传统文化和民族舞蹈等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满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和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满族舞蹈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深入挖掘满族舞蹈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将满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
1.传承性
艺术是文化的直观反映和有效载体。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满族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民族习惯,这些都是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文化基因,而作为满族文化最直接反映的满族舞蹈,既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满族生活和文化,又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参照作用。因此,传承和保护民族舞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群众性
满族舞蹈起源于民间,是早期满族先民为庆祝丰收和狩猎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虽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不断得以补充和丰富,但其艺术内核仍然以娱乐民众为主,如 “秧歌舞”,其表演多在上元夜进行,舞蹈以锣鼓为奏,表演者男女老少均可,表演形式是持圆木边击打、边舞蹈。“秧歌舞”既是满族舞蹈中最富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地方舞种之一。
3.民族性
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使满族舞蹈有别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更增加了满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如舞剧《珍珠舞》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讲述了一个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神话,向世人展示了满族人民勤劳勇敢、尚武重礼的民族特点和敢于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世界,并由此引领了当代满族舞蹈的发展。
三、满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各类民间舞蹈比赛呈现上升趋势,也由此,更多富有全新视角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舞蹈开始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如《白鹿额娘》《珍珠湖畔》《满韵旗风》《笊篱情歌》《珍珠湖畔》等,这些满族舞蹈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打破了人们对满族舞蹈的认识模式,打破了传统民间舞蹈的创作模式,从更广阔的视野展现了满族舞蹈的民族元素和精神世界,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满族传统文化,并由此更加重视非遗文化。这些不仅有助于满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也更加有利于民族舞蹈向国际化发展。
1.融合和创造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满族舞蹈不断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新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其不断适应历史进展,但无论怎样变化,满族舞蹈都没有摈弃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点,而是站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基础上,再加以艺术创造和思维创新,由此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符号。如辽宁歌舞团创作的舞剧《白鹿额娘》就是以满族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以满族传统音乐为衬托,通过运用腰铃舞、单鼓舞、寸子舞等传统满族舞蹈艺术形式和多媒体等现当代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全方位地展现了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满族音乐、服装服饰和民俗习惯等内容,进而传递出当代满族人民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2.传承和发扬
满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开始涌入中国,并以其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与中国本土的舞蹈创作产生碰撞。如果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满族舞蹈文化,使其能更长远地立足于世界艺术殿堂,舞蹈创作者们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满族舞蹈的发展和未来,本着融会贯通、传承发扬、融合创新的精神,在尽可能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技术、新思维,尽可能地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并根据世界舞蹈艺术的格局和发展,将满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等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使其能够走得更长远。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所说的艺术创新,并不是指为了与时代发展适应而盲目抛弃满族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质,生搬硬凑地融合本民族之外的艺术元素。相反,满族舞蹈如果想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必须尊重本民族的民族习俗和艺术元素,如以清朝宫廷生活为故事背景的舞蹈《旗韵娉婷》,该舞以满族宫廷少女为表演主角,以宫廷礼仪和满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服饰,将满族的传统礼仪和民俗民风在舞台上加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受到广泛的好评,并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满族舞蹈产生于民间,是对满族人民生活和勞动的集中反映,是满族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满族舞蹈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在对其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时,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其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其民族特色,使其能在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在保持民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还能被新时期的观众所接受。无论社会和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满族舞蹈唯有在传承中不断求得变化和发展,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持长久的文化力量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诺.论满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1).
[2]康晶.论当代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性——以满族舞蹈艺术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0).
[3] 刘莉.民风民俗孕育出的舞韵——关于满族舞蹈动态特征的研究[J].舞蹈,2008(8).
[4]韩春丽.浅谈东北地区满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3(5).
[5]王晓东.从伊通满族民歌中探究民俗文化意蕴[J].长春大学学报,2014(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