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题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2018-09-18刘琴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

摘 要: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音乐是最具备合作性的教学的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新课标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的实践,鼓励音乐的创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合作学习的合作是而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但是前几年音乐课堂的合作学习偏重于形式,唱唱跳跳混下课的现象不可取;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无效的合作方式更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音乐课堂如何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师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紧密结合课堂,精选教材,强调策略方法的合理实效,方式多样好操作,吻合新理念的方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及时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调动智慧进行更好的合作教学设计。

关键词:音乐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是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音乐本身由音高、节奏组成,通过力度、速度、音色等不同的元素组成,由乐汇、乐句、乐节、乐段构成,通过人声和乐器构成不同的音响,具有多样性,适合于合作教学。

2.高效的课堂才是兴趣的源泉

“因为理解才会热爱。”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重难点渗透不到位是因为练习的时间不够分配,教学内容不能扎实地落实到位。加上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具有音乐素养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种好带差、相互合作学习的方式,做到人人皆有事做。可以分层教学和练习,形成有效课堂教学。再分小组学习化整为零,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这样教师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行教学的调整。

3.团体合作能力在未来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关注,不愿意展示自我价值,老师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关照特殊学生,这部分学生需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以优带差”跟上教学进度。小组音乐合作对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团体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能力实践、文化表达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音乐课题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构建合作的音乐环境文化

创设浓郁的音乐环境有利于开展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室内打击乐器、音乐教学器材、活动的櫈子、分组表格和评比栏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环境和需要的器材,学生的音乐课堂就是美的享受。

2.合理设置音乐小组

确定小组人员数目,根据学生的等级水平进行分配。首先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科学选择的合作方式;然后掌握好学生的情况,合理地进行小组组员安排;在实际操作的步骤中能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常规学习小组分配

按座位或区域:同桌合作学习,前后四人、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四个大组。这样的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优点是合作方便,在技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好操作。缺点是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

(2)探究性合作学习小组组合

我们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如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演唱能力、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等分成几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间同质”就是使全班各个小组的水平保持平衡,确保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3)明确组内职务职责

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在音乐作品中小组角色的互换,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及时进行组员调整,最有效地学习音乐。

(4)小组合作的成员调整

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二、课题研究中的内容

1.收集音乐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

教材:《走进音乐世界》

一年级下册:《拍手谣》按出现的8个音符,分6个小组,每组8人代表不同音符组合学习。《音阶歌》按音阶出现的音8人次一组每人代表一个音进行游戏,《我们的小乐队》律动分组合作课,全班分成4大组,每组模拟一个铜管乐器,学习演奏的旋律,再进行各组组合,合成一个模拟演唱的小乐队。

2.设计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研究:

(1)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收集汇总音乐资料,小组练习预习提纲。

(2)课堂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桌合作、4~6人小组合作、大组分工合作。

(3)音乐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演唱合作:对唱(一问一答)、领唱与合唱(一领众合)、重唱及合唱(两个以上声部合作);器乐合作:奥尔夫打击乐器合作演奏,竖笛教学的分段练习或分声部合作演奏;舞蹈律动合作:小组创编动作,律动分组合作。

3.开展小组合作课例研究

在实践课例中,提炼小组课堂教學的具体做法

一年级上册

【案例(1)】第二课 《去同学家》(唱游律动课)

小组活动:教师给每位同学一个三角铁或木鱼,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一个木鱼、一个三角铁为一组)自由活动,让学生从看看、摸摸、敲敲、听听和想想中比较三角铁和木鱼发出的声音,摸索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感受音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教师个别指导。

【案例(2)】第六课 《狮王进行曲》(欣赏律动课)

a.小组合作一:学生欣赏音乐后,教师根据进行曲中富有节奏步伐的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小器乐(鼓)以及肢体律动(模仿狮王走路的形态、小卫士走路的形态、受惊的小动物)进行以6人小组为单位的分角色情境表演。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力度与强弱变化,想象作曲家想给我们述说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故事,根据歌曲的情绪,通过小器乐和肢体律动表现出来。

b.小组合作二:布置课后小组作业,以6人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探讨主题:《理想动物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在第二课时,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汇报分享,突出人人爱护小动物的主题。

二年级下册

小组合作一:【案例(3)】学生习得歌曲后,教师根据《猜花》乐段与乐段间一问一答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6人一组进行组内问答式对唱。

小组合作二:课中拓展,让学生以6人一组进行组内分享,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知道哪些谜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森吉德玛》表演中教师应有意提示学生怎样才能利用节奏快慢以及强弱来表现音乐不同段落的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合了合作模式,即怎样进行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节奏的核心作用,让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主题进行互动学习。

【案例(4)】在夏日泛舟海上的教学中应用了不同形式的音乐合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刘琴老师录像课《夏日泛舟海上》获2016年7月区比赛一等奖。分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知识拓展:《女人善变》的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的展示;学生资料收集汇报;选看(6分钟)。

(1)帕瓦罗蒂演唱?《女人善变》

(2)维塔斯演唱?《女人善变》

(3)星光大道2015年3月22日演唱者杜朋朋演唱?《女人善变》

(动机:根据观摩的效果,提示意大利歌剧中演唱具有戏剧性的效果,歌唱中元音的发音及口型在歌唱中的应用,以及不同音乐家演绎所表现的不同艺术风格)各成员必须有各自不同的分工任务。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中分配2~3种不同的器乐组,分别担任不同的击打部分,充分体现全体参与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这样,学生不仅都参与了课堂的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加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4.教学的效果:建立有效的课堂

这样通过在音乐中感知、体验、合作的过程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表层知识的学习理解,经过知识学习—问题解决—实践参与,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内在消化,将音乐学科的独特方法与思维转换成学生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深化音乐学科本质,抓住音乐的灵魂和根源,体现课堂的深度学习。

5.建立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系统

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通过建立教学评价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学习行为,用多种方式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培养社会交往实践能力。

小组活动奖励。有声奖励:声势奖励、电脑特效、规定节奏的掌声、语言奖励。无声奖励:红花红旗奖励、动作奖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顶瓜瓜”的手势动作等)。及时评价:等级评价ABCD(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切分节奏与的区别),小组内互评:都掌握并能区别开的成员评价为A,反之为C。每一组四人,四人都掌握好的小组评价为A;其中三人能掌握,小组评价为B;两人能掌握,评价为C;只有一人能掌握评价为D。

三、研究后的反思

出现的问题:性别搭配有时难操作;时间的控制不容易掌握。教师应调整今后的研究方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自评、互评,将其引入评价体系,能够建立学生学习自信,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合作学习理论能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维.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在音乐考评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4(17):127.

[2]周玉莲.且行且思 且思且歌:與爱徒们行走在“小组合作”的路上[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4(12):85,88.

[3]杨娟娟.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的作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2):91.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