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统文化内核“融铸”儿童的精神世界

2018-09-18吴建民

中小学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儿童

在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小学”)秉承实验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的建校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验,形成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不仅将传统文化视为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来源,而且将其作为形成学生创造力的源泉,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课程整合,固本开新,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了“乐学、会学、健康发展”。

一、铸魂: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建设儿童的精神家园为目的

当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时候,我们希望下一代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当国际化的场景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和透彻。例如:同样是道义、忠诚和探险,中国儿童更多是从《三国演义》《出师表》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中得到认知和体验,而不是《麦克白》和库克船长的故事。

传统文化对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下一代的意义,教育界早有共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1]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然而,“固本”和“铸魂”的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在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场景下,我们如何阐释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学校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大范围背诵《弟子规》《论语》,或者宽袍峨冠,或者之乎者也,其本质都是在追求外显的“行为”,用形式主义的传统美学给人以视觉冲击,实属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误区”。[2]这些都是道德情感教育的浅层次,与形成儿童民族精神家园的“铸魂”目标相去甚远。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所说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其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它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模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要建设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从青少年教育抓起,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使人们真正懂得真善美,形成健康的现代意识和社会风尚。

维果茨基、布朗芬·布伦纳和班杜拉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社会心理和传统文化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着力点是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置身于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而不是对传统文化行为和文化形式的追求,否则就是明显的短视。学校落实传统文化的“铸魂”功能,是在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课程学习中,保持浓厚的、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学校氛围。

二、固本:传统文化教育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气质,“融铸”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我们认为,利用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本着求实创新的教研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实践精神,才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灿若繁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首先所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问题。我们认为,学习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同时又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

对于学习内容,我们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古诗词为突破口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思路。我们以一年四季为主线,选择不同年代诗人描绘四季的诗歌;选择的诗歌短小精悍,又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在简单讲解后小学生易于理解和吟诵。诗歌的选择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及部分骨干教师确定,并由这些教师辅导高年级学生学习、理解,然后由学生作为主讲人录制成视频节目。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开设“每日一诗”栏目,在每天早上到校后的8:00-8:10这一宝贵的晨读时间,全校学生通过观看电视节目,一起学古诗、赏古诗、背古诗,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经典,传承文化。

在学习方式选择上,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对古诗词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动用先前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互动进行主观建构活动,从而使得已有的经验发生变化。[4]因此,我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古诗词教育方面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日常所见,让学生去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构建积极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去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认为,诗词本来就是非常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应该允许学生在自己偏好和经验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方式解读和学习古诗词。因此,在“每日一诗”活动中,诗词选择和解读都由主讲人自己确定,体现主讲人自己的偏好。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人有热爱古诗词的传统,每个人都有热爱古诗词与众不同的理由,每个人因诗词触动的个人情怀也不相同。

儿童是在组织中学习的,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的任务更应该是进行古诗词学习的情境和组织建设。在“每日一诗”栏目的启发下,我校各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如高年级的“诗词大会”、中年级的“古诗考级”、低年级的“趣味故事闯关”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心,是积极的学习者;教师隐藏在后面,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支持者,这是新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三、开新: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创新形式,培养儿童创造性

创造性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教育者来说,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传统文化,都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内容和素材,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道德和精神的源泉,也应该是创造性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在课程实施中重视课程整合,倡导创新学习方式,如鼓励教師设计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正如前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表现形式众多,我们需要结合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比如:基于这种认识,三年级组的教师们结合数学中的年月日、语文中的节气歌等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多学科综合活动。之所以选择该主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二十四节气的社会情境非常丰富,能够给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提供充分的空间;其次,二十四节气最恰当地体现了农耕民族浓厚的耕种文化,以及由此展开的审美倾向和伦理价值取向。

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情境为各个学科的教师提供了舞台,从而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一年24节气当中的立冬,科学教师会从科学的角度给学生上一节生动的“立冬”科普课,让学生了解立冬的由来,理解立冬吃饺子的古老习俗,并且从营养角度提醒学生:立冬了,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膳食营养结构,更好地增强身体抵抗力。美术教师发现了立冬的形象化展示方式——画雪花。雪花是北方冬天里肃杀天地的“小精灵”,体现了北方冬天“凛冽”与“柔美”共存的独特之美。在那个冬天里,学生们虽然很遗憾没能在雪中嬉戏玩耍、与雪花亲密接触,但是利用美术课,每个人都亲自动手画了一片片自己喜欢的雪花,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小精灵”。

各科教师都在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主题课上发现了自己的“小天地”。三年級的数学课要学习“看日历——认识大小月”这一主题,于是,数学教师便发起了“制作日历”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参加,各展其能:美术课上精心制作与绘画,语文课上为日历写上“二十四节气歌谣”,学生利用卡纸、彩笔、胶水、尺子等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个性化图案,使日历看起来更美观。有的学生在日历上制作精美手工、剪纸等;还有的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出树叶、花朵形状。一件件别具匠心、令人赞不绝口的日历便诞生了。这也成为北师大实验小学的传统,每当新年到来时,大家都在期待着三年级的同学们亲手设计并制作的日历。

除了二十四节气,我们还开创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民俗闯关迎新年”“畅玩经典游戏,鉴赏文化风韵”“端午文化”“春节序曲”等。在这些主题学习中,各个学科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开展课程整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成功的体验中学会了合作,培养了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长陈宝生谈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3件事[EB/OL].(2018-03-12)[2018-07-11].http://www.edu.cn/edu/zhuan_ti_lan_mu/lh/ rd/201803/t20180312_1589009.shtml.

[2] 顾明远.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3] 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4] 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

人物小档案:

吴建民,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小学英才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创造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被评为北京市杰出校长,多次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员。主持、参与多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研究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儿童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少年力斗传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清明节的传统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