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9-18莫玉华
莫玉华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其综合能力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在小学这个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就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有关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一词由新课标提出,且概念宽泛,一定程度上是比较难理解的。首先“素养”指的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所以我们大致可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也可称为语文素养。故而,语文素养包罗万象,内涵丰富,这就十分考验教师的理解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自己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有深刻认识,其次才能根据自身认识进行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性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且不可忽视对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如此才算是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扩展内容,采用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关于具体实施方案,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沟通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智力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去倾听他人说话,在进行交流时也很难做到逻辑清晰、表达流畅,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鼓励。而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各项基本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生涯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倾听与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沟通理解水平,可以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相结合,挖掘教材中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积极讨论思考,从而导出教材知识点,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接收教材内容;切忌用严厉的态度威慑学生,让学生产生惧怕心理。
具体实施方法可以参考游戏化课程教学,游戏化课程教学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利用游戏向学生传递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小学生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心理和对新鲜的互动媒体的好奇心,将游戏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使信息传递的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易懂,将互动元素引入沟通环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定量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安安静静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就如遨游在文字的天空,如果你的感知力强,达到心灵体验,使人完全地沉浸其中,不逊于任何一次的亲身经历,这种美好的感受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便有所感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学会将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转化成为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一幅幅趣味横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起一个脑中图书馆,使得他们所阅读的书籍成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阅读是快速高效地掌握文章主旨与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想要充分了解文章内涵,就必须精读文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内外的经典好文章。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需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但不能滥读,当今市面上的书籍五花八门,林林总总,都打着正规的旗号,但是其中适合小学生阅读、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益的书籍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的书籍进行监督筛选,为学生选择经典的、积极乐观的、有教育意义且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好书,使得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积累,不断丰富文学知识,充分积淀其文学素养,也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为学生筛选图书并定期推荐书籍给学生,让学生逐渐在脑中形成一个阅读日程表,固定学生的日常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了学生自主进行课内外的扩展阅读,想要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在课堂教学时强化學生的阅读量,即大声朗读生词、句子和课文内容,学生口中大声朗读出课文内容能通过耳朵听进行二次记忆,有利于加深印象,更有利于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课文内容,从而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要义。除此之外,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敢于发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的讨论时能自信大声地说出观点。
三、加强语文课内外扩展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小学语文主要学习的是汉语的基础内容,比如拼音、基本汉字等,学好了拼音学生才能在看到一个陌生汉字时准确地读出读音,便于学习新字词。汉字对于汉语来说,就如同单词对于英语的意义,汉字是汉语的根,只有学好了汉字的写法,才能书写出优美的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小学语文学习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将来汉语水平的高低。而若要切实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光凭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以课堂内外的扩展训练,才能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由于每节课的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而小学语文课堂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所以就需要教师科学地划分课堂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教学,快速进行扩展训练,注意强调重点词汇与内容,让学生在一堂课上都充分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深刻地记忆课堂学习内容,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专注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整首词抄写在黑板上,再将拼音标注于汉字上方,方便教学生学习生字词。其次就是教学生学习生字及拼音,在确认学生对生字熟悉后带领学生读课文二到三遍,然后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可以采用讲故事一样的叙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课文内容讲解完毕后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最佳时间,也就是扩展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布置配套的课堂训练的相应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进行具有一定紧张感的快速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快速的回忆,加深印象,时间上要求学生也利于学生提高答题效率,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教师还应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辅助学生复习所学的新知识,使学生增强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训练对文章逐渐拥有感知能力,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添砖加瓦。
四、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前文已提到,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说到人文,必提情感,所谓的人文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碰撞留下的痕迹,而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导火线,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掘课文内容中的人文因素,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切实感受到文章散发出来的浓郁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以将文章中触人心弦的情感描写部分发掘出来,利用文章的情感基调连接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节课时就让学生下去预习,精读文章,让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在正式上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叙述故事内容,通过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提炼出学生对这个故事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点,然后以这个点作为突破,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拥有自己的感悟,此时,教师需要与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实现情感导入学习内容,将人文因素渗入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语:
总之,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学生心理發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培养,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另外,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区分好坏,辨别良莠。如对待外来词,有的是能够融入汉语中来的,这样的我们要接受;有的则是很生硬地拿来,生搬硬套,对于这样的词汇,我们要坚决抵制,这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它可以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日后学习阶段甚至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2015(50).
[2]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教学(上),2011(12):78-79.
[3]赵艳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
[4]韦青妹.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教育,2016(1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