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语言学概论”与“汉语史”课程教学探索
2018-09-18章黎平
章黎平
摘 要:我们尝试把“语言学概论”和“汉语史”这两门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实际”,理论是从语言事实中总结出来的,而理论又可以用来研究和分析、解释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认识与研究方法的了解同样重要,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培养职业语言素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语言学概论;汉语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42-02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语言理论的入门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語言学基本理论,帮助他们分析、解释语言现象,为今后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教学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汉语史”是介绍汉语的发展历史及其内部规律的课程,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和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怎样从“商代”的汉语的质态,经过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现代汉语。在不少高校,“汉语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两门课程,一个是理论课,一个涉及古代汉语。十多年来,笔者一直讲授这两门课程,并尝试将它们的内容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理解“理论来自实际,又服务实际”。
一、“语言学概论”和“汉语史”结合有助于解决课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在笔者所在的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被安排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讲授,使用的教材是叶蜚声和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简称《纲要》),要在32个课时讲完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对一些内容实行学生自学后教师课堂答疑、一些内容稍加解释外,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根本没有时间来讲。
“汉语史”课程被安排在本科二年级第三学期(即夏季学期)讲授,也仅有八周共16个课时,只能做到对汉语演变规律的简单介绍。尽管已有殷国光著的《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史存直著的《汉语史纲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王力著的《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向熹著的《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王传德和尚庆栓著的《汉语史》(济南出版社,1996年版)等可以参考,但还是难以寻到浅显易懂、且适用于对本科生仅作基础知识介绍的“汉语史“入门教材。
《语言学纲要》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如果不讲授,学生对这门课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够系统。“汉语史”教学时间紧而任务重。我们只能尝试以《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中的内容为基础,补充汉语语音、词汇及语法演变的语言事实,用《语言学纲要》前几章中已经学过的理论对这些语言演变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实际”。
二、理论来源于实际——从现实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
看似抽象的语言学理论来自哪里?不是语言学家凭空杜撰的,是来自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对实际语言发展规律的总结。
音变一般分两种:历史音变和语流音变,历史音变是已经固定下来的音变;而语流音变是临时性变化,不仅仅是汉语、很多语言中都存在语流音变现象,而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常见的语流音变正是从语言事实中总结出来的[1]。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音变,语言学家发现,声母舌面前音的产生就是同化作用的结果,是声母[ts、ts‘、s][k、k‘、x]受韵母或韵头[i][y]的影响,而在发音部位上声母与韵母趋同的结果。
介绍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时,我们告诉学生:甲骨文中的词汇,其词义并不复杂,基本是一词一义,即所谓的单义词。而很多在甲骨文中就存在的词发展到今天都变成了多义词,词由单义走向多义,不仅是汉语,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的词汇系统都是以多义词为主,而多义词在使用中又会利用不同的语境、上下文使其中的一个意思显示出来,排除其他意义。由此语言学家总结出了语言存在经济性和简明性两种性质。
语言学家正是从语言的历时比较中,发现古代语言中一些不规则的形式逐渐走向规则化,从而提出语法演变中存在“类推作用”[2]。可见,理论的发现和规律的总结来自对语言现象的深入研究。
三、理论服务实际——用于分析、解释和研究语言现象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实际”。很多语言演变现象,都可以用已有的语言理论来分析、解释。
《纲要》第九章提出,语音演变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区性,而这三个特点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汉语声母的演变现象。在汉语共同语中,[ts、ts‘、s]和[k、k‘、x]两组声母在韵母或韵头[i]、[y](齐、撮两呼)前变为声母舌面前音,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存在[ts、ts‘、s]这样的音节,这些音节在中古时期的韵母都是[i],大约在12世纪左右,舌面元音[i]受舌尖声母的影响变为舌尖元音,这是声母同化了韵母。后来,《广韵》蟹摄齐祭两韵的开口呼韵母也变为[i],这次这两个韵的精组字的舌尖声母[ts、ts‘、s]被舌面韵母[i]所同化,变为舌面前音了。可见条件虽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因为语音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律性,这就显示了语音演变规律中的时间性。规律受地理上的限制更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各地方言的差异就充分体现了规律只在一定地点起作用,例如[ki]-[j]这个规律在胶东方言是不起作用的,[tsi]-[j] 在上海方言是不起作用的。规律又有条件性,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近代见、精两组声母演变为舌面前音,只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的字,开口呼和合口呼的字则不起变化。由此汉语语言学家总结出:汉语语音发展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而规律性又受时间、地点、条件制约。
语言的经济性和简明性[3]两条性质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汉语词汇演变的现象,如:语言的经济性使得等义词或发生分化,并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或是淘汰一个,保留一个,如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小说中出现的音译词,曾一度和意译词并存,例如 “水泥”和“水门汀”、“密斯”和“小姐”等,但最终汉语中只保留了一个。
用语言理论来分析、解释语言演变现象,又使得我们能清楚地看出现象背后的规律,能更容易地掌握语言现象。我们还通过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理论知识解释自己家乡方言的一些语言现象、用于解释古今汉语的演变现象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可以服务实际”的认识。
四、语言事实的认识与研究方法的了解同样重要
认识语言事实与了解研究方法同样重要。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可能认为,只要掌握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知识,就可以用于语文教学了;但了解了语言理论是如何从语言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对于语言现象应该怎样研究,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的语言研究,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根本关系,语音、词汇、语法各个要素的规则都体现在这两种基本的结构关系中。《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介绍的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各自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演变。对于语言系统的研究、语言发展演变的研究都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每种语言的教与学也应该重视这两种关系。
研究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是探索语言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有关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解释一些语言中遗留的“古语成分”。
由于“语言学史”这门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直至取消,对于语言事实与语言研究的介绍,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形成,更显得很有必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可以说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
五、语言事实的学习、语言理论的掌握可以培养职业素养
学习“语言学概论”和“汉语史”这两门课程,有什么用?我们告诉学生,这两门课介绍的语言理论和汉语演变规律等知识,对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帮助。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目标之一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通过考研究生继续从事汉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事语言研究需要理论基础,从事语言教学也需要掌握语言理论、了解汉语发展规律。
教师掌握了“语流音变”的相关知识,对教学十分有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语音教学,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更需要注意:要让外国人学会地道的汉语、避免“洋腔洋调”,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汉语语流音变知识的介绍,教给学生汉语变音、变调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语流音变对学习、研究语言很重要。
词义中包含“基义”和“陪义”[4]。基义即理性意义,陪义即词的附属意义。尽管“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和基础”,但“不了解陪义,就不能全面认识词义及其用法,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不易掌握的”,甚至有些陪义方面的知识,在对本族人进行语文教学时,也是教师应该解释的难点;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做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师,自己都应该注意从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全面分析词义。此外,学生掌握了同义词辨析的知识、学习了词义的各种关系方面的知识,都有利于对他们自己的词语学习和今后的教学工作。
了解语法化的知识[5],认识汉语实词虚化的过程,知道现代汉语中的不少介词来自古汉语中的动词,这些都会帮助学生掌握虚词知识,以利于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
以上只是简略介绍了我们的一些尝试性做法,在此提出,抛砖引玉。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关的教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型的教材编写工作都应该跟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76-77.
[2][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下[M].索振羽,叶蜚声,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8.
[3][德]哈杜默德·布斯曼.语言学词典[Z].陈慧瑛,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500.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
館,2005:17.
[5][美]鲍尔·J.霍伯尔,等.语法化学说:第二版[M].梁银峰,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