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的新闻生产与舆论
2018-09-18彭东浩
摘 要 21世纪是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的时代,也是新闻与科技交融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渗透不断影响着新闻生产和新闻舆论的发展。文章主要阐释了人工智能科技在新闻生产和新闻舆论两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创新表现,同时分析了人工智能引发的系列伦理问题并对未来新闻发展进行畅想。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新闻生产;舆论;伦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4-0080-02
从13世纪“逻辑机”设想的提出,到1955年首次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人工智能技术经过漫长岁月的蓄积终于在21世纪迎来爆发。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应用于医疗、驾驶、生活等各领域,近几年在新闻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010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其有关城市犯罪的博客报道(Homicide Report)中采用了程序自动生成新闻稿;2014年,美联社开始使用WordSmith自动生成季度财报,成为首个运用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全球性新闻媒体。不少顶尖级新闻机构如《福布斯》《纽约时报》新华社等也都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1]。
1 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随着技术在新闻行业的不断渗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影响到新闻线索、新闻采编、新闻呈现等多个环节;新闻生产已经实现PGC到UGC再到AGC(算法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的过渡。人工智能带我们进入了新闻生产的A-M时代,即算法(Algorithmically)与机器(Machine)时代。
1.1 生产主体的位移
2017年5月,《纽约时报》宣布取消公共编辑职务,由人工智能系统代替编辑,该系统可以针对内容给评论贴上各种标签[2]。2017年,美联社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记者完成新闻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推出了新闻编辑部人工智能使用手册。新华社的“小新”机器人、腾讯的Dreamwriter、《纽约时报》的BlossomBot、路透社的Open Calais、美联社的Wordsmith等都是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工智能的推动使新闻生产的主体位移,变为人类控制下的智能机器人。这使得新闻从业者获得大大的职业空间,可以从重复繁琐的新闻事件中抽身转而处理更为有意义和值得深度挖掘的新闻事件。
1.2 新闻生产效率的提升
新华社建立的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媒体平台“媒体大脑”2017年12月仅耗时10.3秒便诞生了时长2分08秒的首条MGC视频新闻。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站的智能机器人仅用25秒就完成并推送了包括参数、地形、人口、震中简介等内容的快讯[3]。极短的时间内报道如此丰富的新闻是人类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对于人工智能却轻而易举。传统新闻生产包括采访、选题、发稿等步骤耗时约30到60分钟,而人工智能技术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耗时仅10到30秒,比人类记者用时缩短近180倍,新闻生产效率的提升不言而喻。
1.3 生产模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使新闻报道不再千篇一律。人工智能通过对性别、年龄、地域、喜好、消费、生活轨迹等信息推送多元化新闻信息实现“你在看手机的同时手机也在看着你”。2016年11月,路透社公布了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一款新产品“路透新闻追踪器”(ReutersNews Tracer)[1]。这款新闻追踪器能够对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实时监控,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并推送相关新闻信息。这种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使得新闻行业气氛活跃起来,受众更乐于接受新闻信息。
2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舆论
媒体融合、传播从横的时代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人工智能的数据库推动了舆情发展,自动识别系统仿佛“火眼金睛”看穿假新闻,但人工智能带来的娱乐化、消费化也加剧了我们的娱乐至死行为。
2.1 人工智能推动舆情发展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也具有互联网特性。通过强大完备的数据库快速生成并推送的报道极大地阻击了谣言,避免受众遭受假新闻的轰炸也避免负面舆论场的快速形成。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可以追踪并分析受众情绪、从而辨别受众对舆论事件的态度倾向以提升舆情监测水准促进新闻舆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2 人工智能是假新闻的克星
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每天可监测300万个网站、7 000万篇文章,假新聞会在审核过程中被自动判别为不真实真信息过滤掉。正如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说:“在未来,一个个摄像头、一张张芯片就是一个个记者,假新闻会越来越少,因为骗过机器是非常艰难的。”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后,Facebook也开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利用人工智能和用户标记给出显著警告标识[4]。
2.3 人工智能与后真相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是以人为本,带有需求性质的。生产出的过度娱乐、过度消费的产品会使低俗新闻、娱乐大众等现象泛滥从而降低公众对主流媒体及传统新闻的关注。在这种舆论氛围中,诉诸情感的内容往往比诉诸理性的内容更易得到传播,如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都充斥着诉诸情感的舆论氛围。人们面对新闻事件会不断的表达个人倾向极浓的评论引起舆论关注度,导致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被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形成“后真相时代”的现象。
3 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打开了新闻领域的新篇章,代替了人类重复繁杂的工作,提升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闻伦理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3.1 责任归属问题
2016年3月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与网友进行交流时出现了反犹太主义内容[5],这个问题掀起很大舆论热潮。在宗教、种族以及国家分裂等问题上,人工智能系统会依据人类给他的程序默认某种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正确与否值得我们探究。当人工智能系统发布了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时,责任归属和如何挽救错误将是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来进一步完善,来促进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更加合理地发展。
3.2 人类记者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聪慧引发了“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记者”的疑问。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能代替人类记者做一些繁杂琐碎的事情,从提升工作效率层面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弱人工智能时代无法达到深度思考暂时不会代替人类记者,若发展到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系统有了自我意识,人类记者会处于何种地位还值得探究。
3.3 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受众在使用互联网以及社交软件时大多都会使用匿名以防止隐私泄露。2017年皮尤的调查报告显示86%的美国人会有意掩盖自己的网络浏览痕迹以保护隐私。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进行舆情监测、搜寻新闻线索和传播过程中难免会侵犯个人隐私。所以面对人工智能的日益发展隐私保护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重要部分。
4 人工智能与未来新闻事业
人工智能机器已然走入直播间、电视台、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时代,融入进了新闻行业中,它影响着新闻生产、新闻舆论、新闻伦理法规还影响着新闻行业的方方面面。科技大师雷·库兹韦尔曾预测2045年奇点将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历史将彻底改变[6]。预言是否准确可能要等到2045年才能知晓,但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止脚步。沙特阿拉伯2017年10月的“未来投资创意大会”上,机器人索菲亚被赋予沙特公民身份,这是世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肯定。在全球媒介融合環境以及各国给予人工智能技术高度支持的时代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领域的渗透和冲击不会停止,而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多元交错突破创新,期待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新闻领域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黄雅兰.从大众媒体到个性化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7(24):9-12.
[2]王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出版参考,2017(9):9-12.
[3]张志安.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J].学术前沿,2018(8).
[4]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2017(24):3-8.
[5]刘茂锦.人工智能用于新闻业的法律、伦理问题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8(6):96-97.
[6]彭东浩.媒体大脑:打造深度融合的MGC新闻[J].今传媒,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