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科普创作:关怀·科学·创新

2018-09-18姚利芬

科普创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普医学癌症

李 昕 姚利芬

题记

本文特约三位医学科普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研究员唐芹及科普作家李治中,探讨医学科普创作相关话题。下文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人文关怀——医学科普创作的起点与目标

2014年11月的一个下午,57岁的蒋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六院”)急诊部预检台旁等待挂号时突然晕倒,一分钟内被推进抢救室。病人的心跳、血压、呼吸都很微弱,“正在往鬼门关去”,抢救时间就只有几分钟。一周后,蒋先生在做完手术离院时对妹妹说,以后要过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期的生日,一个是六院救我的生日”(《急诊室故事》第1季第1集)。

六院急诊部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说:“这位病人倒在医院急诊大厅,无疑是不幸中的大幸。但又有多少人在突发疾病的时候身边恰好有医护人员呢?这个概率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我在考虑作为医生,我们的目标是治病救人,怎么样去救更多的人呢,医学科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急诊室的一个故事成了王韬做医学科普的契机,他在发现上海市科协有科普创作项目之后就开始积极申报,科普内容的载体——“大医小护”微信公众号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人人传播,万物皆媒”的时代,微信公众号数量井喷式增长,同时新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涌现,微信公众号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打开率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王韬团队决定将“大医小护”微信公众号发展成为“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同临床医生王韬一样,医学人文关怀也深入李治中的心中。

“医学作为整体,不只是一门科学和技术,还包含着人文精神,尤其是与人沟通的艺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在李治中(笔名:菠萝)的第一本医学科普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序言中写道。人文精神、人性关怀是李治中在琳琅满目的美国医学科普书中感受到的,也是他想要通过自己的文章传递给读者的。

李治中是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生、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前美国诺华制药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实验室负责人、医学科普作家、“向日葵儿童”癌症公益发起人。他走向医学科普的道路也要感谢微信。在家人微信分享各种伪科学文章,尤其是癌症方面的伪科学文章越来越多的时候,生物专业的李治中感觉“每天都被啪啪打脸”,于是开始写些癌症的基础知识给家人、朋友看。之后他的文章开始在“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连载,阅读量大增。李治中第一本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于2015年出版后,获得了央视“2015中国好书”、第十一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和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图1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图2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人适其事 有的放矢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研究员唐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科普从受众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专业的人员,如医疗技术人员;另一种是针对公众。针对公众的科普必须是科学性、普及性和教育性的融合。科学性与专业背景相关,而普及性则需借助艺术的手段实现。“科普是科学的广告”,教育性重在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科学的兴趣。

王韬认为科普之“科”应该是有精确的标准的。当存在争议的科学知识“从流派纷争中跳出来”达成共识,进入教科书、法典的时候,才可以传播。“没有定论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大众往往会被某些不实、夸张性的内容所迷惑甚至被骗”,王韬说。

在美国生活工作过十多年的李治中则志在缩小中美之间信息的鸿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传达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如放疗和化疗是怎么来的,癌症是怎么致命的,以及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如抗癌的新药、新的疗法、为什么要筛查等。

三位专业人士对“医学科普”都提出了“科学”的要求:作为医学科普活动组织管理者的唐芹将视野放到科普受众与作用方面;作为临床医生的王韬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信息本身的影响;而有着中美双重生活背景的李治中则将重点放在中国公众的医学素养的提升。

“达医晓护”团队作为医护人员在实践医学科普时提出了“科普学术化”的理论,即把医学科普与医生日常的医教研工作相结合,把情怀与医护人员自身职业发展前途相结合。“达医晓护”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和主编制,每位主编都是团队的联合创始人和共同发起人,每个人的学术愿景与团队发展和社会需求都是一致的。现在,“达医晓护”团队已经形成了64个线上子刊,64位主编都是在自己专业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其中有三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分别是总编兼《追求健康杂志》栏目主编董健、《大开眼界》栏目主编周行涛及《针灸与健康》栏目主编常小荣。

“达医晓护”团队的医生定位不仅使他们在组织方式和理念上进行创新,使个人情怀与职业发展相结合,还使他们能懂公众之所想、患者之所需,更会结合热点,推广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提高科普知识的到达率。2018年夏季世界杯足球赛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达医晓护”适时推出了《从德国队出局看抗菌素耐药》一文,从足球的流派谈起,为公众进行抗菌素不同种类及合理用药的科普,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医护人员肯定没想去当网红,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大家需要的东西”,王韬表示。

医护人员的个人生活基础和患者各种各样的病症及疗法的经验,使医护人员深谙公众对特定领域的知识需求。同样的,癌症患者家属的身份也使李治中在写作时特别有“代入感”。

李治中将自己的读者定位在25岁到50岁,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年轻人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上有老下有小,特别需要这种准确的信息,也更愿意花时间来学习。我自己是这么定位的,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做得更深,涉及更专业的人群,也可以做得浅,下沉到更多的读者,但不同的人群是不可能兼顾的”,李治中表示。

叫座?叫好!

当今网络高度发达,自媒体迅速发展,在其促进好的科普作品传播的同时也纵容了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恶俗化作品的滋生。对此现象,唐芹表示,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整体环境向好发展,作为专业人士不应该追求过度娱乐化。

王韬也表示,叫座和叫好之间是有一些矛盾的,科普文章首先应该符合主旋律和正能量。“如果放弃了科学性和权威性去一味地博取流量的话,流量越大、危害越大。我们宁可流量小一点,受益的人少一点,也不能流量大一点,受害人多一点儿。”王韬说。

李治中表示,每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重点,在这个核心点不错的情况下,半娱乐化是可以的。“如果目标是希望更多人接触到、认识到这个东西,确实要在娱乐性上面花更多的工夫,但这不是科学家或者写科普的人天生擅长的,是需要训练的,而这件事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我觉得为什么很多人老说娱乐化不好,实际上就是自己花不了这么多时间来做,或者是做完了以后觉得可能没什么意思。写作无一定之规。”

在三位专家都肯定“科学性”是首位的情况下,唐芹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抛弃过度娱乐化,王韬的临床医生角色仍使他站在科普内容对公众的影响方面考虑问题,而作家李治中的考虑角度则是作家特长和受众定位。

“达医晓护”各个栏目的主编都是医生而且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文章科学性由此保证。对于科学家李治中来说,“科普没有捷径,再简单的一篇科普文章也需要阅读很多的东西”。李治中表示,有时一篇科普文章需要参考20多篇文献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除阅读文献之外,李治中在碰到不是特别擅长或者有把握的知识时,会咨询身边的一些专家。“我相信,一名好的科普作家和一名好的科学家一样,是需要谦卑的。写很多东西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收获蛮大的。”李治中说。

权威准确的知识是保证科学性的唯一途径,是叫好、叫座的前提。在保证科学性的情况下,不同的作家便可发挥所长、自行创意。

那么,菠萝成功拿下“文津图书奖”、吸引百万读者的独特方式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式呢?“菠萝风”又是如何炼成的?同样钟情科普写作的路人甲是否也可以借鉴呢?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秘诀吗?

上述设问可以看作是对菠萝风格——问答形式的拙劣模仿。开篇先抛出一系列读者想问的或是想知道而没想到的问题,然后细细解答。一来读者兴趣可以被激发,二来有了阅读目标,自会倍加注意书中的知识。

问答形式或者一系列的设问句写作模式是菠萝日常爱好——演讲——在写作方面无意识的应用。“站在舞台上或者讲台上的时候,为了和观众互动,通常不太愿意每个问题都直接把答案抛给大家,因为那样和观众完全没有互动,我还是愿意请大家先想一下,这样会比较有意思。”李治中解释。

加上李治中干净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接地气的幽默、类似科学公式般简洁的阐释、有趣的配图、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科学知识,《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与《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两本书的大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癌细胞为了避免被免疫系统清除,一般都高度启动负信号以抑制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检验点,相当于一直把刹车踩到底,可能还同时拉起了手刹,启动电子刹车,给轮胎垫压了几个砖头,这种情况下车子肯定一动不动,所以免疫系统对癌细胞往往毫无反应。”①摘自《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65页。

李治中的写作风格从此例中可见一斑。对于同样钟情科普写作的新手,除了用心写,阅读文献外,李治中还鼓励大家尽力去尝试。“因为我比较相信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有天赋的话,就一定会stand out(出类拔萃)。愿意写科普的人一定去尝试一下,应该很快就知道自己擅不擅长做这件事,发现不行就算了,这个都没关系。不要老在那儿计划,我见过太多人说想做这件事,但是过一个月都没有动,可能再过一个月就再不想动,错过了。”李治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大量阅读学习也可看作李治中的秘诀之一。在美国时,李治中每周读一本英文医学科普书,学习别人的素材、写作手法。“最开始是写得好玩儿,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希望自己能不停地进步和学习。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非常有限的,实话实说,写完第一本书,积累的很多东西基本就写完了,第二本写得比较费劲,原因就是要读的东西会更多。”李治中坦言。

开篇提到了英文医学科普图书对李治中的启迪——人文关怀,那么这些人文精神是如何传递的呢?李治中解释道,“我看过的每一本书都是很认真写的,每个字都能看出是精雕细刻写出来的,而且外国人写作有个特别大的特点,特别喜欢讲故事。几乎没有一个知识点是直接写出来的。如写遗传病,通常会从描述一个遗传病人出现在医生面前的过程开始,谁推着一个轮椅,白窗帘一拉开,然后看到一个小女孩怎么坐在轮椅进到这里面,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她说了什么话,她的母亲和她的交流是怎么样的,等等。先给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好像和主题完全没关系,但读一读就会发现有关系。”李治中介绍道,通常一篇3000字的文章,1500字都是在讲故事。

“很多这种人文的东西对我是有影响的。写医学科普,虽然是在谈疾病,但不是纯谈科学,跟医学一样,它其实是一门艺术,饱含人文关怀。因此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想,你是在和一个人谈医学这事儿,不是冷冰冰地分析疾病。可能很多人会说我写的作品中人文气会比较重,尤其是我的第二本书。中国为什么医患关系不好,很多人说看病时间都很短,平均交流五分钟,只能直奔核心问题。但是这个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患者觉得没有被医生当做人来看,根里还是种种原因导致看病的过程丧失掉了人文关怀。”李治中举例解释道。

谈到已经出版的书和未来的计划,李治中表示已出版的两本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和《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是博客、微信文章的结集,写作的系统性需要加强;改版的话,可能做一些形式上的尝试,比如漫画;下一步会垂直到癌种,今年8月出了一本关于肺癌的书,接下来会出一本关于乳腺癌的书。

在谈到收获时,李治中开玩笑道,“我自己不就成了一个网红!收获一是成就感,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实话实说,我本身岁数并不大,看到有很多人因为我的作品很尊重我,这个让我觉得蛮有成就感的。第二个当然确实觉得帮到了很多人,患者的来信,家属的来信,包括每次去讲座的时候,都来很多的人,这些也是对我很大的一个鼓励。”

中国最好的一批医生没有在科普上投入太多

对比中美两国医学科普图书,李治中还表示美国有很多医生、优质的科学家真正喜欢做科普、写书,而国内优质的医学科普作品太少了。究其原因,李治中认为,“核心在于不是这种人不存在,而是这种人没有时间,中国最好的一批医生并没有在科普创作上投入太多精力。”李治中坦言,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生活节奏明显较快,如果一直在国内的话,可能自己也没有时间写科普。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多数科学家没有意识到如果开始写科普,会有很多人喜欢他们写的东西。第三,医学科普创作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定价39元,一本书挣两块多人民币。

“像我的书卖几十万册的话,国外的畅销书作者收入至少也是一两百万美元,靠这个来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可以两三年写一本。在国内,我如果不做科普写作,去做点咨询,收入会高很多,所以,大环境很难让人沉下心来搞科普”,李治中坦言。但李治中同时也表示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写科普了。“因为发现写东西有好处,可以当网红”,李治中开玩笑道。

对于调动优质医学人才做科普的问题,王韬团队提出的“科普学术化”原则应该是很好的探索。关于医学科普后备军,王韬也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医学传播学”,即以医护人员为主体,辅以传播技术,医护人员自己写科普,科学性是可以保障的。为此,王韬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牟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徐仲卿教授正在合著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今年会开设“医学传播学”选修课,附属同仁医院还建成了第一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

李治中也“蛮信任”这个概念的。“这样一门课程可以提供不同的选择,同学们可以尝试,然后看自己喜不喜欢,或者适不适合,”李治中说,“最好找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来讲,做一些真正以读者喜好为目标的而不是老学术派的科普。”

除了最好的科学家和医生在科普领域发力太少之外,自媒体人李治中觉得国内主流媒体参与得太少。“比如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能不能开一些科普版块,多推一些好的科普作家、科普作品?我自己的文章也被《人民日报》转过几次,每次转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大,因为普通大众还是信权威媒体。”李治中建议。同时他也提出很想和官方合作,但有些时候却得不到重视。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引导支持下,上海六院与东方卫视合作制作出了《急诊室故事》,全国首创的现象级急救医学电视纪实节目。王韬表示,“《急诊室故事》的首创之处在于在国内最早使用固定摄像头技术来拍摄急诊实景。第一季装了78个摄像头,第二季装了98个,24小时不间断、无死角。这个技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零打扰,真实原位实时再现。以往执机的方式,那么大的摄像机器,不管是对医护人员还是病人难免会有影响。第一季连续拍了三个月,素材比是800∶1。” “达医晓护”团队也在开发新的项目“智慧医典”①“智慧医典”为在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上海市科协指导下,以实体项目为载体的基于用户互动的科普产业化平台。可微信搜索“智慧医典”公众号关注。。

图3 “智慧医典”标志

上海六院的医学科普在不断进行与创新,李治中的癌症科普书籍也将一本本的出版,带给读者更多的知识与关怀,更多科学家和医生也将在“健康中国”的时代潮流中寻找自己爱好、事业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

猜你喜欢

科普医学癌症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科普达人养成记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癌症“偏爱”那些人?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