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S三位一体”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研究
2018-09-17钟兴华邓萌
钟兴华 邓萌
【摘 要】 “UGS三位一体”指高校、地方政府与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实践教学是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重要的培养模式。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应以培养课程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平台为条件,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突出“农村属性”,在实践育人中落实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既定目标。
【关键词】 UGS三位一体;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实践
目前,我国已有近20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并以此举措来着力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众多地方师范院校则更是主动应对农村小学教师需求现状与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认真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来破解农村小学教育师资难题,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教师,已凝聚为高校、政府与农村小学的共识和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是给师范教育提出的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与任务要求。“UGS三位一体”即是高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与小学(school)打破藩篱、开放合作、融合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
教师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教师专业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思性教学与反思型教师培养受到了人们的日益重视,“教学具有反思性”,“教师教育就是要培养反思型教师”,[1]将人们对教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及其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领域改革的驱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的影响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它不仅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环节,而且其本身亦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必须依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质,高校、地方政府和农村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打造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农村小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最终落实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一、实践教学在“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受教育理论创新、时代变革与社会需要的驱动,实践教学往往被赋予新的内涵,系统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有助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强化及其体系建构。
1、实践教学是形成学习者主体性认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是一种旨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它所注重的是学习者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批判与反思、内化与升华;它所追求的是理性经验支持的行为系统;它所克服的是传统教学中重学术轻师范、重传授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所产生的理论与实际分离、学习与运用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相匹配的不良后果;它所带来的是教与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加强实践教学,让教学从抽象的知识世界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有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实践的理论的坚实哲学基础。
实践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的教学方法。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离不开实践,脱离真实情境,学习便无意义。在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陶行知先生吸收前人成果创立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论。他根据《墨辩》提出的“亲知、闻知和说知”在其“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指出:“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和说知皆不可能”;“‘做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2]这里的“亲知”、“做”和“劳力”所指的就是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他用这些思想观和教育观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思想告诉我们,实践是形成学习者主体性认识的必经之途,它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的实践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2、实践教学已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需要与行动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而言,教师职前教育,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导向、强化实践教学其本身就是师范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但实践教学受到高度关注,则是与近几年来国家推进的教育改革以及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密不可分的。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它同时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来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均突出了“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强调要“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上述论述,清晰地说明了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对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国家层面对于人才培养活动中开展实践教学所做出的规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国家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则清楚地表明了以面向实践为特征的“在实践中凝练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实践与创新,已经成为国家行为,全民行动。
3、实践教学有利于浓厚职前教师培养的专业情意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指出:“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习近平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提出了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殷殷寄语广大师范学子。由此可见,浓厚和强化专业情意,树立学生立志献身农村教育事业,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是培养和落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关键。
目前,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并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对于在校的师范生而言,他们的专业情意也还有待一个培养、强化的过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建立与仁爱之心的培养,无法仅在理论的说教中形成,更多的是要依靠在实践活动中的养成。热爱一项事业,需要从了解开始,要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要有执着的追求。只有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地置身于与农村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充分认识教育改造社会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到农村小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的从专业伦理的角度真正确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3]这也正是加强实践教学不容忽视的缘由。
4、实践教学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的举措路径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高素质专业化教师被定义为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教师。从该文件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这一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对于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坚持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巨大价值。其一,从教师成长的过程来看,师德、师技、师能和师艺的养成及发展,均是一个“教学做合一,手脑心并用”的长期实践过程,它们都需要未来教师在职前乃至在今后的职业中学习与工作中去磨砺、去感悟、去提升、去练就,不可能脱离实践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轻易获得。其二,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在“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的规定来看,它确定了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层级递进目标体系,并针对这一目标体系提出了9项基本要求,这些目标与要求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工作指南,它告诉我们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其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去积累。其三,从“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来看,职前教师教育即是以现实问题为抓手通过大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着力培养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反思研究能力,使之将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能够不断促进其基于自身实践与认识的“实践性知识”的成长。[4]因此,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既是为学生提供和搭建成长的空间与平台,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举措,还是实现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的必由路径。
5、实践教学是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重要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着眼于个体的“经验”获得,有着认知理论的深厚基础;实践教学专注于教师素养养成,致力于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反思研究能力的发展,形成了以实践性知识成长、技能练就、能力提升为主线的目标培养体系;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则经过教育工作者与学者们的探索,在理论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可资借鉴的做法。因此,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际工作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二、“UGS三位一体”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并决定按照“全科型”模式加以培养。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湖南省小学教师培养基地校之一,2005年在对省内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即与周边地方政府展开农村小学教师订单式培养合作,多年来一直进行着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实践研究,并在建构“三位一体协同,产学研结合,“全程+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1、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原则
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高校、地方政府和小学深度融合、协同互促,促进学生更快更好成长的过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UGS三位一体”各方面的支撑,受下列主要原则制约和指导。
(1)特质性原则。特质性原则是指围绕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开展实践教学要突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的“乡村属性”,[5]换言之就是在实践教学观念指引、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活动设计与组织开展上要密切联系农村小学实际,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对师资“针对性”能力的要求,从而较好地体现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的实用性特征。农村小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学)存在着与一般意义上的小学不同的教育环境,简言之就是农村小学具有教育环境的相对特殊性。称职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而且能够从事班级、学校的管理,还要具备诸如特殊儿童教育、家长学校建设、社区教育事业推进等方面的人际沟通、环境协调的能力,成为当地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助推者。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要深入落实到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全要素、全领域、全学程之中,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事事是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为育人的局面。所谓全要素是指学校的管理、教学、生活、环境以及学生自身活动等的方方面面,它们既是构成实践教学的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真情实境,其所体现出的是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所谓全领域是指实践教学覆盖全部的教学活动,包括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与活动、涵盖学生发展中的知情意行目标领域以及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師德、师技、师能、师艺”等各个方面。所谓全学程是指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学有所成的工作思路与做法,安排落实学生从入校到离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活动。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有益资源,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中实践课程、服务平台、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开发和建设都需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小学现状加以不断地改进、创新和完善,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与农村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力推进。
(4)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建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为目的和特色,以实际问题解决帮助学生规划和实现职业生涯。农村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小学生具有整体认知世界和生性活泼的心理特点,根据这些要求以及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导向性原则具体指向职前教师对未来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工作要求的持久性、工作性质的全能型以及工作能力的针对性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其系统内部构成主要由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平台三部分组成。实践教学模块是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是系统的基础与核心;实践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并得以完成的方法与途径;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所依托的环境和条件,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依赖、缺一不可。
(1)五大模块。从内容构成来分,一是学科实践教学。其中对理论课程,推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采用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增强角色体验与实践操演。二是技能训练。针对农村教育环境,制定了三笔字、简笔画、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说课等11项教育教学能力过关项目及其考核标准与方式,实行日常训练与严格考核相结合的路径,通过强化训练考核,达到“说明白、写清楚、字规范、会讲课”的教学技能训练目标。三是教育实践。由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部分组成,教育教学实习按照“观摩—见习—插教—实习—顶岗”的路径全程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多轮次的反复经历和体验,促进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则要求对教育教学实习进行反思,从实践中凝练问题并做出回答,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成长,二者联动使学生初步具备“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未来小学教师特征。四是课外活动。包括技能展示活动、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培养过程与社会需要、小学一线对接。五是班级建设。把大学生活阶段的班级管理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增强学生集体生活中的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学会平等待人、民主决策、和谐共建以及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等,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班级以至学校管理与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2)四大活动。从活动目的来分,一是主题性活动,包括德育活动、展示活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常规管理活动等。这类活动有明确的主题,意在夯实基础,活动时间相对集中,例如烈士日纪念活动、清明诗会、学科知识竞赛、粉笔字现场赛、文艺汇演、毕业生作品展等。二是专项性活动,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实践活动等。这类活动专门针对教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浓厚氛围,形成常规,长期训练,反复打磨。三是拓展性活动,包括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假期社会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等。这类活动以关注农村生活、服务农村教育为指向,旨在树立社会责任感,浓厚专业情意,例如小学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活动、社区教育共建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四是自主性活动,包括课程选修、社会培训、社会兼职、创新创业活动等。这类活动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可以提升学习品质、积累职业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3)三大平台。从平台的作用来分,一是基础训练平台,主要由校内实验实训室、网络教育资源库、文化艺术节、校运会等部分组成,其作用在于服务常规教学,扎实专业基础,促进多元发展,提升全面素质。二是专业强化平台,主要指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其作用在于尝试职业活动,促进学用结合,对接教学一线,形成职业能力。三是综合提升平台,主要有产学研合作基地、社区教育共建基地、校属小学教育研究所等,其作用在于回馈社会需要,博大教师情怀,开展专业研习,培育发展潜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有效的机制保障。
1、人才培养方案保障
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实践教学主要由学科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部分组成;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实践训练课程模块;在教学学时分配上,明确了理论课程中实践学时不少于30%与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40%以上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进程安排上,突出重点,分段实施,贯穿全程,从而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为实践教学的落实及其所需要的时间提供了保证。
2、组织制度保障
实践教学涉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范围广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统筹兼顾,规范管理、合理安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统合资源,强化指导,督导落实,避免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二是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全面推进,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进行。
3、条件环境保障
一方面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实习基地以及拓展训练基地建设。近几年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增17所农村小学建为实习基地;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合作成立了小学教师教育联盟;新建了一所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双职工家庭儿童为重点,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了“我为德城育新苗”志愿服务基地,共建乡镇少年宫、社区“四点半学校”和社区书屋;成立了小学教育研究所等,为实践教学校内模拟、校外体验、社会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另一方面,加大各类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力度,保障实践教学活动实时开展,满足其常态化、长期化需要。
4、师资队伍保障
一是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二是要求教育类专业和教学论课程教师在小学跟班或任课,了解小学教育所做所需所想,促使教师教学接“地气”,有“底气”。三是聘请小学特级教师、名优校长、骨干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导师,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路径。四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行双导师制,实习生、校内指导老师、小学指导老师结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确保实践效果。
5、方法革新保障
加强实践教学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统一要求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重参与、重过程、重经历,促进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在实践活动中,推行项目管理,重计划、重过程、重结果,让学生感受自身变化,体会个人成长。
6、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
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计划,严格落实技能训练考核,建立科学的、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多层级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例如在实习实训中,实行学校、教学系、基地、班级与小组同步管理和评价的方式,以此保证实习实训工作的每一个環节都得以落实,实习生的实习举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与调节。同时,细化质量监控与评价举措,如实行教学开放,引进家长、同行、社会评价;抓好教学日志记载与反馈、处理;要求学生撰写实习实训日记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关乎实践教学的成败得失,是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否则,实践教学将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48-161.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4-98.
[3] 徐雁.构建新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76-78.
[4] 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9-286.
[5] 杨小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16,9(2):32-36.
【作者简介】
钟兴华(1964-)男,湖南常德人,本科,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邓 萌(1974-)女,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