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史出”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2018-09-17徐亚娟
摘要:党代会报告再次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建立,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论从史出”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所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
关键词:论从史出;盘活教材;学生主动性;历史思维
习主席所作的党代会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指引学生认识生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同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有“史学便是史料学”之论,实行“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史料,体现出历史的趣味性与严肃性,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正确思维逻辑,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所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选取有效史料,盘活教材
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基本结构都是“老师授,学生受”,违背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大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分辨历史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占有史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选取史料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缩小学生与历史的隔膜,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索,要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充分利用反映历史事实原貌的史料。例如对于百日维新的评价,学生的观点就是“论”,有人认为是进步,有人认为是退步,其理由应该有“史”的材料来印证。
二、 运用多种形式,加深理解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在于创造。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的理念,以先进教育思想作为引导,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优化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教育可以通过有效利用文字记载、历史图片、实物遗迹等多元化的历史信息重构历史场景。
第一、引用原典阅读教学。阅读原典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史料来支持核心目标的达成,尽可能用原典。例如指导学生阅读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二、运用图像证史。21世纪正如海德尔说的“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形象的图片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具有客观性和易解读性。教师可以通过以图证史、引导逻辑推论和历史想象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导入电影《活着》还原“土地改革”“中共八大”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第三、角色扮演,情景复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尤其,要用“论从史出”的历史方法观来指导,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体会“百日维新”的过程,把学生分成几组,一组是传统的保守派,一组是光绪皇帝,一组是改革派,当各方利益相争时,正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四、适当延伸补充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史料的补充除了能够较好地化解教学重难点之外,还能够补充历史细节,重建历史场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讲述母系氏族社会时,补充介绍摩梭人的生活情境。设置讨论:“当今的类人猿黑猩猩的基因组成有99%与人类形似,那么未来黑猩猩也会变成人吗?”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进化必备的条件。
第五、学科渗透,古今结合。地理位置讲解与科技史内容较难,但历来是教师讲课的难点,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又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阅读相关论著,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和拓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方面,将会有所改进和突破。例如,在讲解中国原始居民居住地时,需要学生知晓基本的地理知识,指出黄河、长江及重要省市的大概位置。
三、 渗透德育理念,育人为本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课程内容来选取材料,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适当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通过观看相关图片资料、视频影像等,加深学生的情绪感染,在感知、思考与体验的过程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目的,形成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素养,形成树立现实主义的关怀意识。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热烈情感,在学生喜悦之情中加强爱党爱国的教育,体会到统一是历史必然,中国亦会更加繁荣昌盛。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中国史学的学术传统,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史政意识。贯彻党代会精神,体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理念,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实事求是”,指导学生在史料的分析理解中培养重视论证的思维和提升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历史论证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熏陶感染,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例谈“图像史學”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和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5).
[2]王福华.关于课堂教学活动层次性的思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5).
[3]李小萍.基于阅读的历史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策略——以“宋明理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6).
[4]吴波.立德树人: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5).
作者简介:
徐亚娟,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