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学生的行为品质分析
2018-09-17陈薏妃
摘要:本文首先厘清家庭环境的概念,以及家庭环境的作用,进而阐述了家庭环境与行为品质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环境;行为品质;案例分析
一、 对家庭环境概念的认知
(一) 家庭环境之概念
比照国内外研究分析,一般而言,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情感信息环境、精神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就是家庭的经济层次,具体如家庭收入、衣食住行等物质系统,物质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规划。情感信息环境,如家长的兴趣爱好、生活情操、宗教信仰等,父母的文化修养会潜移默化于孩子的个性品格之中,左右孩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精神心理环境,如夫妻、亲子关系等,在人际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氛围,让孩子产生归属与爱的满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的心理滋润。郑志萍(2011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在其硕士论文《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总结,家庭环境包括六个因子:和睦性、亲密性、沟通性、文化性、修养性、民主性。
(二) 家庭环境之作用
其一,在物质环境方面,如家居装饰的色彩、格局等协调科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红色易产生疲劳甚至焦躁、黄色有助于食欲,杂物应藏于密等。又如,初中生处在生理心理的变化期,在食物的选择上应根据孩子的情况而筛选。又如,应为孩子设立独立的学习空间,形成良好的环境心理,促进品质的形成。
其二,在情感信息环境方面,陪伴孩子收看并讨论有意义的节目、读物等,与孩子一起从事丰富而健康的活动,不仅使亲子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更可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探索的兴趣,陶冶情操。
其三,在精神心理方面,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将会延展至孩子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上,夫妻之间爱的渗透,能使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并有丰沛的内在能量形成独立人格。
(三) 家庭环境之建立
家庭环境的建立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要有能力关注目前的家庭环境状况,立体分析三大方面,并能了解孩子对家庭环境的积极需求,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可见,家庭环境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成长。如此,必然带动由家长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系统的改变,从而,改变亲子关系乃至教育问题。
二、 学生行为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任务,而且还要发展人际关系、进行自我认知等发展人格,而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态都会极其敏感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延展性。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意识增强,视野更开阔,加之心理断乳期呈现自我封闭,从而使他们更关注朋辈关系而减少亲子交流。父母的教养方式更趋向于成熟理智。而初中生仍依赖父母,受家庭环境影响很大。另外,由于父亲一般是家庭经济支柱而成为家庭核心,因此父亲对孩子具有极大影响力。父亲的文化水平影响家庭的文化氛围,受教育程度高的父亲更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与完善。而母亲由于经常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偏爱孩子,从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拒绝否定等。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孩子影响深刻。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与理解、信任,孩子行为品质良好,懂得自我管理;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倾向于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过分保护、干涉、惩罚,从而使孩子失去理智支持,特别是在困惑面前不知所措,无法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和自我调节与引导,从而引发消极行为作为对消极家庭环境的表达。
三、 案例分析——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品质
(一) 案情分析
在七年级,×班的灵魂人物是A同学和B同学。这两位男生的背景相对其他学生而言,比较特殊。是他们的历史让他们走到“舞台”上,公然带领全班几乎所有男生,与班主任Y老师作对,使班级管理陷入困境,甚而使Y老师草木皆兵,动辄以严厉方式或请出政教处主任处理问题,跳过缓冲阶段,企图达到镇压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在七年级,B同学已知他的爸爸得了肺癌,治疗效果反复。B同学就是他爸爸弥留之际的最大牵挂。在小学,B同学多年是班长,做事积极主动,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眉清目秀。在七年级,B同学最怕的就是Y老师常打电话给他爸爸,反映他在学校里的“劣迹”,令B同学难受的不是被批評,而是看到难过而痛苦生存的爸爸。在Y班主任这样的电话或信息之后,换得B同学一两天的安静,随后也是故态复萌。
A同学,经他妈妈介绍,这孩子在刚进入中学之初,曾向他爸爸妈妈承诺,要努力读书,至少也要考上大专,最好能当上公务员,向他爸爸看齐。然而,这美好愿望还停留在愿景阶段。A同学的童年比较特殊,他小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当时当公务员的爸爸公务繁忙,他妈妈也忙着创业,无暇顾及小孩,于是托给老人照料。小学三年级之前,A同学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在四年级左右,最疼爱他的爷爷病重,全家人为之忙碌,也忽略了对A同学的心理疏导。加上奶奶也无法照顾A同学,于是他搬回与爸妈同住。环境变化、挚爱亲人重病在床,小小的孩子变得沉默,不懂宣泄情绪的A同学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并打架,据说,当时的小学班主任狠狠指责了A同学的不是,甚至问题升级到校长处,校长也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对A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A同学当时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并通过对校长的不屑表达出来。在这样“被判刑”的否定环境下,A同学继续在原校完成了他的小学阶段。在八年级,我与他见面时,A同学给人的印象是不擅辞令,且性格火爆,同学之间若有不妥或嬉戏方式是他接受不了的,立刻很凶、恶狠狠举手打人。他头发有点长,特别是前额部分,头发染成暗黄色,头常斜斜地倾向左方,有偶尔不自主甩头的习惯。有科任老师让他不高兴,他立刻很冲动地大声对话,说话方式及内容消极。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弱,不安、不信任、抵触情绪浓。
(二) 处理——改变家庭环境
我们认为,日常表现出品行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孩子作为家庭中能量较弱、敏感度较高、年龄较小却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成员,往往能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是异常心理的形成,如自卑、胆怯、孤僻等;二是异常行为表现,如易怒、强烈的对抗情绪、反社会倾向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爱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内在能量就会大大减弱,甚至造成人格上的扭曲。
案例中的A和B两位同学,明显存在家庭问题,而他们把家庭问题外化成自己的行为品质,不断地与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发生严重的冲突。为此,必须帮助他们建设健康的家庭环境。
1. 促使家長自我觉察
家长首先作为生命的个体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询问生命的意义,体会和领悟自己,不批评、不抱怨,以感恩的心态开始与孩子的沟通。根据孩子当下的感受和行为反应,根据从前的家庭教育行为对比,从而对自我的家庭教育角色进行再认识。
有一次,我发现B同学状态异常,于是悄悄地找他攀起家常,才知道,由于他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病重的爸爸,心烦之时借一小问题骂了B同学一顿。说起这事时,B同学恸哭,他说看着爸爸自己不知道怎么办,他很想学好。随后,我打电话给他妈妈,告诉她,B同学在学校表现很好,是好孩子,请放心。电话那头,是B同学妈妈哽咽的声音。如此,我不断地与B同学沟通的同时,也不间断地跟B同学的妈妈沟通。在她先生最后弥留之际,她表现出接受现实的心态和积极面对未来的勇气。每一次沟通我都不断地重复,B同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心中的痛楚,为爸爸痛、为妈妈痛。必须面对的痛苦要共同面对,但不要把痛苦晕染开来。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以最坦诚的状态面对自己的孩子,而不附加孩子之外的其他因素来左右与孩子的相处。
A同学的学校问题一般由他妈妈负责,因此我主要跟他妈妈保持联络。他妈妈纠结A同学的过去,认为自己在小学没有照顾好A同学才导致他今天如此。因此,一直以无限包容的态度“宽容”A同学的所有行为,并与学校教育行为暗里抗衡。事实上,A同学的妈妈属于理智、民主型,她只是思想里还没能摆脱A同学在小学里被武断处理的事实,因此才会产生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感,而这种内在想法也已经与A同学产生共鸣,只是不自知而已。我所做的沟通,就是唤醒A同学的妈妈自我对当下所做或应做之事的重新思考与选择的意识,也就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再认识。
2. 促使家长认识孩子的需求
家长需要对孩子的生理、心理、情感等需求有认知能力,如膳食、运动、作息等的协调。如A同学长期在课堂上瞌睡,除了对该科目不感兴趣之外,是否还存在生理上的影响因素呢?这些都需要他妈妈进行科学的了解以及跟踪。他妈妈反应,晚上A同学喜欢上网打游戏。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向他妈妈介绍了冲突解决双赢法。因为A同学脾气过激,妈妈与A同学一直以来都未能“平等对话”,加之他妈妈一直以来的内疚心理,使她说话“小心翼翼”,一般只表达出自己所觉察到的感受,而很少发送“解决式”或“贬抑式”的信息。这样的状态正符合冲突解决双赢法的先决条件。其实,这也符合心理学规律,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会使孩子乐意把心里话讲出来,从而产生某种价值感或自尊感,降低他们以前感受到的威胁或恐惧,促使孩子得到成长和改变。
具体而言,这个方法分六步。首先,当有冲突发生时,认清并界定冲突这是让孩子愿意参与的关键时刻。必须让孩子注意到问题的存在而且愿意想办法解决。其二,试着先让孩子提出他的解决办法,然后妈妈可以提出妈妈的方法,不要对任何解决办法加以评价,并不断地督促孩子提出各种办法,直到看来不可能再有办法提出为止。其三,评估各种方法,经过排除那些不能被父母或孩子接受的办法之后,通常剩下的只有一个或两个了,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其四,决定何种方法最合适,所有意见和反应的交换都是开放而且坦诚的,必要时做笔记,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双方对这个决定都必须做出约定。其五,执行决定。最后,追踪评估执行后的效果,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时间来看孩子们是否仍然对这个决定感到满意。A同学与她妈妈约定,晚上10点睡觉,换取周末一个下午打篮球的自由。很快,摆脱沉睡状态的A同学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物理,并且很难得的在月考中取得全班前十的成绩。这位因行为偏常而常为政教处“座上客”的学生确实让人有“士别三日”之感。
B同学的爸爸在八年级下学期去世了,由于妈妈的态度的转变,他的适应性也在增强,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的次数明显减少。他的妈妈不想睹物思人,于是把他爸爸生前的很多物件塞在B同学的房间里。B同学总觉得自己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无法集中精神导致作业不良挨批。经过我的沟通后,母子俩决定,B同学暂住在离学校很近的姨妈家,以平衡各方面的需求。
(三) 促使家长认知家庭环境
首先,在家庭环境的建设中尊重孩子的意见、观点和需要,邀请孩子参与其中,如,让孩子提供参考意见、参与具体方案的策划与执行。其次,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首当其冲的是应与配偶一起努力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在婚姻的不同阶段,两人能保证夫妻角色分配与转换的科学合理;双方都能把爱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使女儿能学到妈妈的贤惠,儿子能学到爸爸的责任;处理好与长辈的关系,赡养、体恤、孝敬老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孝心;对孩子能做到始终如一地尊重;扩大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探索自然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兴趣,注重自我情操的陶冶;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的提升,面对困难与压力时能端正态度,不骄不躁、坦然处之;努力做到社会、自然和内心的和谐统一,将一种内在和谐的力量带进自我的内心,融进家庭氛围;从而使家庭中弥漫着内在的向心力,如此一来家长根本不需担心孩子会接触社会不良信息或受不良风气影响。A同学和B同学的家长都比较配合,并努力按照原则方向践行家庭环境的改造并收获一定的效果。由于A同学和B同学的改变,原来班的负向核心集团瓦解。A同学也表现出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是不合要求的头发依然是他的常态,小学事件以及七年级的“违规被处理”的影响后遗症还没有彻底消除,但亲子关系明显改善,最让A同学妈妈欣慰的是,A每次进出家里都先主动打招呼并说明去向,并乐于与妈妈交流学校所见所闻,正向沟通增强。
四、 结语
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赛施基安说:“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通过改变家庭环境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注意过程指导,成效是明显的。期待家庭环境与行为品质形成的理论能更为普及,以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2]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基于豫沪两地学校的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陈薏妃,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