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键盘侠”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2018-09-17朱林

考试周刊 2018年80期
关键词:网络

摘 要:“键盘侠”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网络现象。“键盘侠”现象的出现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网络的特点为“键盘侠”的形成提供了“捷径”;青年网民的个性易使其成为“键盘侠”的“急先锋”;相关法律法规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做“键盘侠”相对“保险”;有些“键盘侠”受雇于某些集团或组织,带有特定目的性;“旁观者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键盘侠”在“线下”做出义举。

关键词:“键盘侠”;网络;原因

一、 何为“键盘侠”

“侠”,在线《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如侠客、武侠、游侠、侠骨、侠肝义胆。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曾提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点。可见,从传统文化或者主流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侠”属于一个褒义词,具有正面性,传播的是“正能量”。

基于此,“键盘侠”(keyboard man)从字面上本可以从“键盘”和“侠”两个部分来理解:1. 所谓“键盘”,意味着这类人活跃于键盘、局囿于网络(并不体现行动和实践性);2. 所谓“侠”,意味着这类人侠肝义胆、行侠仗义,具有侠客风骨。也就是依靠键盘,在网络上行侠仗义的一类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实际上“键盘侠”的“侠客”情怀逐渐消解,而网络暴力的倾向却愈加明显,现在“键盘侠”则成了一个带有较明显贬义色彩的网络流行语。

探索其来源,“键盘侠”一词最早起源于“招远事件”,用以讥讽有些网民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些网民高举道德大旗,义愤填膺,对在案发时不敢跟歹徒搏斗的围观群众大加抨击,逞一时之快,但他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却明哲保身,少有义举勇为。该事件发生后,网上大量转发关于“键盘侠”(keyboard man)的漫画及2014年6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的时评经各大媒体转载后,“键盘侠”一词迅速火爆起来。现在,“键盘侠”则成为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冷漠懦弱而在网络世界中却大放厥词或义正辞严俨然以英雄、侠客自居的一类人的标签。

略带文艺范儿的“键盘侠”一词与“键盘战士”(keyboard warrior,该词在我国香港地区以及英国等地使用较多)、网络“喷子”“愤青”等词的所指大同小异。

二、 “键盘侠”现象的形成原因

“键盘侠”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这个网络将“地球村”“一网打尽”的时代,“键盘侠”可谓“驰名中外”,“键盘侠”现象属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鍵盘侠”往往以找茬、怒怼、炮轰为乐,戾气颇重。就连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英国路透社在2014年11月都宣布将关闭其网站新闻评论功能,读者今后可以到社交媒体或在线论坛上评论其新闻故事,以便使那些滥用批评权的网民处于边缘位置。微软曾发布一个调查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不同国家的网络文明水平,抵制潜在的网络暴力。调研数据来自全球14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据统计,全球网络喷子排名,中国的“键盘侠”处于中游水平。

“键盘侠”现象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大问题,那么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 网络的特点为“键盘侠”的形成提供了“捷径”。网络具有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超时空性、去权威性、趋娱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监管相对困难和薄弱,面对屏幕,似乎网民可以随时随意地敲击键盘、评论话题而无需负责(或难以被追责),这意味着成为一名“键盘侠”的“门槛”很底,所需承担的责任也很小(或所作所为较难被发现)。

2. 青年网民的个性易使其成为“键盘侠”的“急先锋”。男女老少皆能成为“键盘侠”,但是,青年网民作为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彰显、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最为强烈的群体,他们当中出现“键盘侠”现象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其他群体。网络新媒体不仅是青年人娱乐、购物、交友等的载体,甚至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e一代”“网一代”成了他们身上鲜明的“烙印”。青年网民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行侠仗义;同时,部分青年网民的思想、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价值观、政治观也尚未定型,其思想、思维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纷扰的舆论媒体以及个人的得失成败的影响,从而产生波动、偏激甚至通过攻击他人获得某种快感、成就感的行为(有些类似于网络游戏中的攻击、屠戮等暴力行为带给许多网游成瘾者的感受)。但是,这种网络暴力类型的“键盘侠”与侠客无关,与正义无关,属于伪“侠”。

3. 相关法律法规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做“键盘侠”相对“保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救助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某些当事人的自私自利,现实中时有发生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者最后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负面结局。这种情况会严重地误导乃至恶化社会风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愿、不敢“多管闲事”和“行侠仗义”,少管公共事务等思想,他们只好通过键盘来展现“侠肝义胆”。

4. 有些“键盘侠”受雇于某些集团或组织,带有特定目的性。他们有目的地发布相关言论,批评、挑战、攻击相关人物、组织或事件,如攻击主旋律、攻击正能量的行为等,扰乱是非观念。网络具有放大和扩散效应,网络上关于政府、官员等的负面信息很多,这影响了部分网民对政治体制、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认同度。如果这些负面信息被人为炒作、恶意挑拨的话,就会成为“键盘侠”所“津津乐道”的抨击素材。

5. “旁观者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键盘侠”在“线下”做出义举。“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命题,指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是需要某个体单独完成任务,则该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是某个体与一个群体被要求共同完成该任务,则群体中各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往往会袖手旁观或者退缩躲避。在一些紧急事件的现场,人们往往希望别人多承担些责任,而自己想少承担些责任,不想做“出头鸟”,不愿意行动,只想“动动嘴”,他们就会到网上发一发义正辞严的帖子等,体现自己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良知,而这恰恰又成了“键盘侠”最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

参考文献:

[1]http:∥tech.qq.com/a/20141109/020834.htm

[2]http:∥mt.sohu.com/20170218/n481077328.shtml

作者简介:

朱林,江苏省南京市,中国药科大学纪检监察室。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