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域下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初探

2018-09-17蒋微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蒋微

摘 要: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端正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是企业的首要的选人标准。强化“工匠精神”培养是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探析如何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对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推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匠精神;路径

一、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现状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当年的流行词汇。“工匠”这个古老的词汇在今天被重提,既体现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重要性,也说明社会的浮躁之风盛行,这种精神正慢慢被人们遗忘。在此背景下,强化“工匠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成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从社会层面来看,强化“工匠精神”教育是时代的需求。一个词语的风行,一定是契合了某种社会需求。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共鸣,确实是契合了现实需要。它体现了发展的新理念,迎合了崇尚劳动的新风尚,更能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工作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体现生活价值,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从学校层面来看,强化“工匠精神”教育迫在眉睫。技工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多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上,因此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很多院校缺乏对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整体构建,没有形成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良好氛围。“工匠精神”教育多數停留在讲“大道理”、“走过场”的层面,教学方法老套,教学的内容陈旧,缺少实效性和指导性。

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教育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工匠精神”教育,与企业实践层面的“工匠精神”存在差距。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与企业不符,使学生转换角色困难,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心理准备不充分,期望值过高,容易形成失落感和挫败感,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负担。

从个人层面来看,技校生年龄偏小,又常常是中考、高考中的失利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消极落后思想普遍。针对这样的群体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困难重重,要激发他们对学生生活的兴趣、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二、校企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上的冲突与融合

1、校企共育的冲突

校企合作是多年来也是未来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实践也证明,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路径。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教育环境、文化氛围、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都存在着不同差异。虽然校企合作模式已探索多年,但“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一线反馈并不乐观。部分学生角色意识薄弱、不服从管理、技术不达标、自我要求低,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反而造成了负担,也对学校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人文素养教育产生了质疑;而学生和家长抱怨企业实习学不到东西,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情绪,动摇了学生的职业理想。最终,会削弱校企的合作意愿,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中的融合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也是一种行为取向。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是要学生通过感知、认可这种精神品质,最终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动。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并不矛盾。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校企共融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层面,学校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学校应从校园文化、课堂教育、学生活动等多个层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的行为层面,需要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校企双方应就学生培养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共同实施管理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目标层面。只有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才能达到隔绝外界纷扰,从平凡中脱颖而出的境界,需要校企共同努力,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校企合作”,强化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养

1、政府应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合作积极性较高,而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政府有责任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做好支持和指导,加大激励措施制度,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政企校”三方联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方利益共赢运作机制,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职业院校科学快速发展。

2、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贯穿教学改革整个过程

培育工匠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首先,学校要有顶层设计,形成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并重的观念,形成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机制。其次,要有培育“抓手”,通过实施“工学交替”,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开展“德育工程”“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等,找到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落脚点,形成工匠精神培养的具体方法。第三,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工匠精神培养要把工匠精神教育课和技能实训课有效融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开设“入学第一堂课”“工匠精神教育课”等,另一方面,在技能实训课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说服教育和工作实践双管齐下,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知,形成工匠精神培养的合力。

3、在校内实训场所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标准

校内实训场所是培养学生技能,锻炼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将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标准引入校内实训场所,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传播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模拟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环境布置,将富有启迪、激励意义的文化标语张贴,营造一种积极奋进、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可以引入企业的“7S”管理标准,让学生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日常管理,包括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材料的使用,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劳动品质;可以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学生实训的产品直接用于生产或经营,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树立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坚定信心。

4、进一步加强岗前实习培训指导

学生实习是在校生由“学生”向“职业人”的第一环节。收到阅历、学识、环境、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这很容易使刚刚步入职场的“菜鸟”们丢失信心和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校要及时加强岗前实习培训指导,打好学生工作的思想准备。例如邀请企业的优秀工匠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开展模拟招聘会、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活动,具体指导学生在定岗实习时与领导、同事、师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以谦虚、真诚、敬业的态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扎实迈出人生第一步。

5、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工匠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与改造日新月异,在通往工匠的道路上一定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需要勇气、信心和智慧,还要有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除了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还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资金和人力支持,鼓励在校生利用手中技能开展创新活动、社会服务和对外经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艰苦和乐趣,培养起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品质,提升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

6、建立校企联合评价机制

工匠精神教育本身就具有评价困难的特点,而校企综合评价机制则是衡量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期间,是感知企业文化、锻炼自身技能、学习工匠精神的关键时期。由企业担当考核主体,把学生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合作意識、工作质量等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中来,填补学校笔试考试的不足,可以更加科学、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

[2]《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

[3]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中华工商联出版.2013年6月出版.

[4](日)本田宗一郎.匠人如神.[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5月.

[5]申晓伟.校企合作 共筑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7月.

[6]《技能中国》[M].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

[7]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10月.

[8]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理论前沿.2016年02期.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