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8-09-17袁叶
袁 叶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态原(亦称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我国的调查,该病发病率约在5%~15%,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多采用皮质类固醇类、抗组胺类等[2-3]。而且治疗疗程太长容易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停药后易复发,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笔者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对温针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并与电针治疗该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5年 5月-2017年 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1岁,平均(21.3±1.2)岁,病程 0.5~3 年,平均(2.2±1.2)年;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5~73 岁,平均(24.2±1.8)岁,病程 1~3.5 年,平均(2.5±1.1)年。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73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者需停药2 w以上方可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满18周岁者,其监护人签署)。
1.1.4 排除标准 晕针及对艾灸烟尘过敏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治疗穴位局部溃疡或皮肤病的患者;正在服用抗过敏药物或停药不足2 w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电针方法进行治疗,取双侧风池穴、上星穴、印堂穴、迎香穴、合谷穴、外关穴、足三里穴进行针刺。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参照《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品的0.3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在双侧迎香穴、足三里穴加用电针,使用连续波治疗30 min,其余穴位留针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同时在针柄位置加用1.5 cm直径、2 cm长度的艾炷,迎香穴得气留针后,在面部覆盖阻燃纸,将艾炷点燃,使其自行燃尽,每次使用1壮。足三里穴采用与迎香穴相同的操作方法,每次使用2壮。在操作过程中,艾炷与皮肤之间应间隔1 cm以上。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用糖精法[5]测定患者黏膜纤毛传输速度。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进行评定[6]。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黏膜纤毛传输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黏膜纤毛传输功能比较(mm/min,±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黏膜纤毛传输功能比较(mm/min,±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
2.2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3 半年后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表3 半年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过敏性鼻炎是以突发性及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症状特点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7],本病在耳鼻喉科门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本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又称鼽嚏、鼽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篇》提到“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肾为欠、为嚏。”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三》:“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由此可见,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外因风寒异气侵犯,乃由阳气虚弱,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或以异气诱发所致,因此本病的发生内因为本,外因为标,临床上以虚证表现居多[8]。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以中药、针灸、穴位敷贴等中医药传统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免疫力,有效防止复发,显示其独特的优势[9]。从本次观察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黏膜纤毛传输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 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针灸疗效优于电针,且其远期疗效较好。与电针相比,温针灸法通过综合使用中医针刺与艾灸的方法,融合了二者的优势与特点[10]。在临床上,温针灸法主要用于虚寒性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通过温针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不但能够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通络散寒、调理经络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沿针体向穴位传导热量,改善人体局部新陈代谢情况等,能够使患者鼻通气量得到增加,使脑缺氧状态得到改善,从而对患者的体征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等都有着较大的益处[11]。因此温针灸法与其他针刺疗法相比较,效果更为理想。
风池穴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其穴义是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为病苦寒热,故有祛风、散邪、解表的作用,许多五官病证均可加用风池,以达解表散风、通利五官诸窍之效;印堂在督脉而近鼻部,为经外奇穴,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迎香位于鼻旁,为手阳明大肠经的最后一个穴位,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针刺迎香可以疏散外邪、通利鼻窍;上星穴属督脉,正所谓“万物之精,上为列星”,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有疏风祛邪、健脾化痰的作用;合谷为阳明之原穴,可宣通鼻窍、疏风解表;足三里为人体保健要穴,针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气,培补后天脾胃之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头痛、眩晕、鼻渊、目赤肿痛等疾病,效果满意。诸穴合用,针灸并施,故取得较好疗效。
本次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以疗效观察为主,由于时间、经费、人员的不足,科研设计尚不够严密,样本数少,缺乏大样本的数据观察,并且未能观察相关免疫指标,因此,研究结论尚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能对许多疾病发挥非特异调整的广谱效应,并不是每一个或者几个穴位对应治疗哪种具体疾病。针灸也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根据所涉及病变的靶器官不同选择最有效的穴位,我们可以拓宽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很多功能性疾病及疾病的早期,都可以通过针灸刺激来治疗。一些疾病早期也不需要吃药打针,可以通过针灸调节、平衡人体自身系统,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内分泌和神经网络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应逐步重视中医外治疗法的机制研究,加强对免疫有调节作用的腧穴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治法上不断总结比较各针灸疗法间对免疫机能调节作用,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提高针灸治疗的近期、远期疗效,减少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