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字同携
——浅析作品“玉泉壶”的设计美
2018-09-17鲍雯君
鲍雯君
(宜兴 214221)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玉有着极为独特的偏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是中国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紫砂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历史,同浩瀚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来说几乎不值一提,但同样继承了来自民族文化深处对于玉的偏爱,多少年来,紫砂都有着“紫玉”之称。玉石“润泽以温”,而紫砂壶则质朴玉润、触手生温,两者在材质感觉上有着十分相近之处,所以自古以来以玉为名的紫砂壶并不鲜见,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的经典名品之一——“提璧壶”便是以古玉璧作为题材创作而成的。紫砂壶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后来居上,在其它工艺的造型、装饰以及文化上博采众长,将可以提炼的价值蕴含其中,最终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知的紫砂文化。作品 “玉泉壶”(见图1)便是参照这一理念制作而成的。
图1 玉泉壶
玉与紫砂的联系,不单是因为两者触摸起来的质感相似,还有就是玉同“水”之间隐隐带有的联系。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地名都跟玉与水有关,例如“玉泉山”、“玉水镇”等等,而水在传统文化中,是滋养万物的一种存在,有言道:“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我们现代人也常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于是玉就与水、与人的健康扯上了关系,古代人认为配玉能够养生,而科学也早已经证明了,喝茶是养生的最好方式之一。所以玉与紫砂的联系,通过滋养万物的水作为桥梁,以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作品“玉泉壶”的创作底色。创作者借用茶壶的形制内涵来送出美好的祝福,所以作品“玉泉壶”的造型和装饰都是为这一情感服务的,因为只有注入感情的紫砂作品,才值得享有材质之外的附加价值,才拥有更多的艺术魅力。
1 作品“玉泉壶”的造型设计
通常我们评价一把紫砂壶,都是首先从它的外形开始的,一个好的轮廓,在视觉上能够让人觉得舒服,在结构上也更加的合理,在使用上则显得方便,在情感表达上则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轮廓外形的设计是一件作品首先需要慎重考虑的,流传下来的众多的经典紫砂壶器造型可以说是最佳的例证。
作品“玉泉壶”的做工细致,选用的泥料色泽古雅,以传统的圆壶为基础,壶身趋扁,无肩嵌盖式,并且盖面带有一定的曲线,与传统的圆形平嵌盖有所区别,壶钮如同一粒灯珠,钮尖,钮身椭圆,壶盖微微凸起与钮底部镶接,这个局部的处理有一条明显的镶接线,可以很好地将壶钮凸显出来,这一造型借鉴了杭州西湖上的美景,仿佛高出水面的佛龛,又似从高处低落水面弹起的水珠,其壶盖虽然造型和线条都颇为简单,但其曲线的把握却极为传神地重现了水波的动感。壶腹浑圆,在壶面上还加刻了“惠风和畅”四个大字。
这件作品的壶钮、壶盖和壶身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这样的造型倘若采用传统的壶流,则流身需要进一步拉长,从整体的轮廓考虑并不美观,所以在这里壶流短促而凝实,紧贴壶面而生,其后壶把上端采用暗接法,且与壶面的曲线相联系,形成一个带有急促转折的内圈把,这样的设计缩短了茶壶整体的长度,并且将重心往中间靠拢,同时还考虑到了实际使用时执握的舒适度,这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也直接反映到了轮廓之上,让作品整体的轮廓看起来简洁、舒适。
2 作品“玉泉壶”的设计内涵
每一次艺术创作都会有着本身的内涵,一方面要通过创作者适时的情感宣泄,另一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创作的设计思考上。所以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光有激情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考验创作者的设计能力,用合理的设计来包裹自己的情感,从而传达表现出来。
作品“玉泉壶”的设计重点便在于一个“柔”字,柔有很多种,在我们通常的认识中,海绵是柔软的,毛巾是柔软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是“柔”的,但在自然界中,有一件事物是“可见”的“柔”之冠,那便是水。
水是柔性物质,看得见、摸的着,但要通过一件物体来表现出水的感觉就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设计能力。好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早就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在紫砂壶创作中,对于模拟“水”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山水画描绘山川河流,其中的“水”通常是以留白或是寥寥数笔的表现方式呈现,是一种属于 “意象”的美学表达。不过接触过当代美术教育的人肯定会知道,通过点、线、面以及颜色的对比,同样可以表现出“水”的存在,甚至比“意象”的“水”更进一步,因为通过对比能够让人感受到水的虚实变化,这就增添了动感。
在作品“玉泉壶”上,就是采用了后一种的方法,只是其中又夹杂了第一种方法的表现方式,同样是通过点、线、面来进行表达,壶盖的曲线与壶钮的造型完成了虚实的变化,而这浓缩的造型又透着完完全全的“意象”的味道,最终让作品呈现出“水”的味道。有水之滋润,则紫玉自然也就如玉一般润泽,整个造型就如同一个泉眼,泉水不断地涌出,对于作品根源的感悟也就油然而生。
3 结语
紫砂艺术的传承虽不久远,但却在当代形成了规模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系统化的艺术理论,这极好地证明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应当健康有序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迫切地需要更多的传统艺术来填充生活中的空白,以传统为基础,带有着中华文明特有色彩的紫砂壶艺术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但同时,这对新一代的紫砂壶设计和制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创作一件新造型的作品时,我认为要想感动他人,先要感动自己,唯有扎扎实实从最初的设计制作到最终成品都注入了真诚的情感,紫砂才担当得起额外的附加价值,才担当得起那么多喜爱紫砂的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