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游同为乐 紫瓯聚风华
——浅述紫砂壶“鱼乐”的文化属性

2018-09-17吴幼波

江苏陶瓷 2018年4期
关键词:坯体庄子紫砂壶

吴幼波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文化属性历来便备受壶人和文人的广泛关注,自古以来,无数紫砂艺人进行了丰富的尝试。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应文人需求,改进了壶型的体态特征,从而使紫砂壶具有偏小的容量特性;清代文人陈曼生与制壶名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共同合作的一系列“曼生壶”,更是将紫砂壶的文化属性推向了巅峰,对后世壶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文化属性已经成为壶艺创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形神兼备更是成为了人们衡量一把壶综合价值的重要标准。紫砂壶“鱼乐”(见图1)就是在传统紫砂壶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元素,通过富于创意的造型结构、装饰点缀,呼应主旨,表达其独特的人文个性,从而实现人与壶的共鸣。现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其具体的艺术形象,以期共勉。

图1 鱼乐壶

“鱼乐壶”整体造型简约而不简单,壶身上下略压扁,形成一种横向张力,直流、飞把,结构平衡,圆平盖压于壶口,底部为矮圈足,营造出视觉上的安定感。整体而言,点、线、面三者在作品中得以综合运用,且虚实相济,与此同时,壶肩一圈则充分运用线条元素,装饰出起起伏伏的波浪形态,明暗交接,仿佛随风而动的波纹,具有动态感,增强了壶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在波浪处,此壶独辟蹊径地采用了铺砂装饰技法。铺砂工艺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将处理好的不同色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粒 (一般指直径1mm左右的碎块熟砂)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经烧成后,掺入的砂粒与坯体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增强作品的装饰美感,此处均匀地铺饰点点金砂,给人以“珠粒隐现,光闪夺目”之美,巧妙形成“大浪淘砂”的图案,对应了“鱼乐”这一主题需要。这把壶在主体造型上,通过线条的运用加上铺砂形成的色调搭配效果,构成了相对统一的视觉审美效果。

壶钮的造型设计是“鱼乐壶”的画龙点睛之笔,以一条抽象的鱼构成一只半圈钮,钮中间又扣一圆环,圆环可活动,十分玲珑可爱。整体刻画了一条鱼跃出水面又跃入水中的场景,颇具创意,平盖恰似水面,浑然天成,惟妙惟肖,达到静中寓动的效果,以线条雕刻出鱼的表情神态、鱼鳞细节等,突出了画面感和趣味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属性。

“鱼乐壶”在造型和装饰上实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满足了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又立意于壶的文化与精神价值。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鱼充满了一种图腾崇拜,类似“鱼”字口彩有很多,例如:如鱼得水、金玉(鱼)同贺、年年有余(鱼),富于吉祥美好的祝愿。“鱼乐壶”在表达“鱼乐”这一哲学内涵时,也同时赋予了作品更丰富的人文意蕴,以文化品位衡量其创作目标,从而更进一步实现其艺术、文化价值的输出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超越物象的实际内涵,而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格局。

“鱼乐”一词出于《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比喻像鱼一样逍遥游乐,引申出一种超脱自在的生活状态。自古以来,“鱼乐”二字一直包含着一种朴素的东方哲学意味,中国人更于其中体味高深而理想的思想境界,并进一步将其具象化、生动化,而艺术创作就是对其进行诠释的实际演绎。

“鱼乐壶”便是从《庄子》典籍中获取的创作灵感。紫砂壶具备与文化结缘的优越性,但作为一把合格的紫砂壶,除了展示其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外,必定承载着文化脉络,并以此拓展其壶艺形象和艺术生命。然而紫砂壶不同于瓷器,其表面无釉,往往需通过外在造型的变化、装饰设计的铺垫来延伸其有限的美感空间,从而提升艺术境界、拓宽艺术范畴,带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鱼乐壶”一方面以富于线形变化的流畅壶型来赋予作品动态的艺术个性,另一方面则通过鱼形塑雕装饰,在寓具象于抽象中,刻画其主旨内涵,同时适当地融入铺砂装饰,增强整件作品的艺术魅力,拓展其所承载的艺术范畴。

猜你喜欢

坯体庄子紫砂壶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