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画史轻忽的虞山后学顾昉的生平及创作考

2018-09-17王晓梅

紫禁城 2018年9期
关键词:南巡康熙

王晓梅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主要从事清早期绘画研究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年冬,王翚进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一时公卿款曲,名流瞩目,王翚因此确立了自己的画坛领袖地位,自此海内宗学者众多,遂成「虞山派」。

王原祁为首的「娄东派」,以文人出身的画家为主,而以王翚为首的「虞山派」画家则不同,他们大都与王翚相似,是以画业谋生的职业画师。职业画师重技艺,却不擅诗词唱和,无诗文集流传,可资研究的文字材料匮乏,故这一派画家中虽不乏造诣高超者,却常被近人所忽视,顾昉便是其中之一……

王翚绘制康熙《南巡图》,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莫过于杨晋和顾昉。杨晋为王翚中年时所收的弟子,追随王翚的时间较久,又因传世作品数量多,画名海内皆知;而顾昉为王翚晚年弟子,画史记载简略,传世作品亦极少,《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中国大陆各地公藏不足二十件,研究顾氏生平、绘画艺术之困难由此亦可见一斑。

顾昉,字日方,号若周,又号晚皋散人,江苏上海(今上海)人。关于其生平,最为详细的记载,是《国朝画识》中摘自《说学斋文集》的一段话:

顾昉幼时读书能文,性独好画,见人家壁间画,辄求而学之,举示严沧醅,严请于其父为之徒,一二年,心甚不然其师。吾巢云府君性喜画,携之入都,见石谷子画,请于府君曰:「是昉师也。」石谷子亦谓昉可造,留之门下,与杨子鹤左右随侍。比艺成,石谷子弃世,后随府君于粤,当事大僚,俱愿与交,声价日重。适粤西陈文简公,亦以客礼待之。后王滋来为赣南道,延之去,遂终于王署。

《国朝画识》的作者冯金伯与顾昉同为上海人,年代相去不远,且《说学斋文集》的作者叶凤毛又与顾昉相识,故此段记载应该比较可信。

笔者根据此处记载,结合顾昉的存世作品,对其生平及创作进行一些简要的梳理和考证。

幼时好画 从学乡里

顾昉幼居故里,曾从学于严载。顾昉应是在艺术上天分较高的人,或许正是欣赏顾昉的绘画天赋,以「怪」闻名乡里的严载才会主动收顾昉为徒。

严载,字沧醅,关于他,冯金伯在《国朝画识》中讲:

山水亦好立奇境,尝画一古藤蔓延、纠结,蟠两山头,一人崎岖攀援而下。凡画多类此,人亦痴绝,家极贫,不能以多金炫之,势亦不可屈也。

严载不仅性情乖张执拗,画风亦以「怪」闻名。目前,未见顾昉早期的作品传世,彼时其画风或许多类其师之奇险、荒率。

几年过去,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画艺的精进,乡间老画师的境界和技艺,已经远不能满足顾昉对画学更高层次的渴望与追求。他不再信服严氏的指授,期冀着更广阔的天地。

追随石谷 画名远播

《国朝画识》引《说学斋文集》,讲顾昉之后随同里叶凤毛之父「巢云」进京,见到王翚真迹,倾慕于王翚的画艺,于是托「巢云」说情,拜于门下,得王翚亲授,并参与了康熙《南巡图》的绘制,自此追随王翚左右,直至王翚仙逝。

《清代画史增编》记载,叶凤毛之父叶敷,字来青,号云巢散人,康熙朝监生,善画,《国朝画识》中所记「巢云」应为「云巢」之误。叶敷为湖广粮储道道员叶映榴之子,叶映榴殉职后,以父难荫官,曾任广州知州。据《清史列传》,叶映榴于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殉职,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圣祖南巡为此召见叶敷,时叶敷尚在江南,若叶敷与顾昉此时出发,到京城已是三月了。而目前所见顾昉在京的创作,最早的一件作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春。因此,顾昉至北京的时间应在康熙二十八年三月至康熙三十一年春之间。

顾昉幼年学画,从学于严沧醅仅有几年,以此推断,顾昉随同里叶敷远游入京时,应刚刚成年,在二十岁左右,那么照此推算,他的生年大约在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左右。

顾昉托叶敷说情,就教于王翚。时王翚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名动画坛,拜师从学者众多,王翚最终愿意收顾昉为徒,不仅是看重他的天资,也需要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推荐,方可促成。叶敷只是国子监监生,初入京城,尚未深涉官场,与王翚也非故交,仅凭其个人的名望,恐难打动王翚。但是叶敷在京城的亲友中,有一位身居要职且与王翚相熟的人物—— 陈元龙。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时任翰林编修兼侍读学士,是康熙皇帝的近臣,与王翚书画往来频繁。从陈元龙的诗集《爱日堂诗》中可知,陈元龙为叶敷的舅父,顾昉拜师,应该是叶敷通过陈元龙推荐的,进京初始观看王翚真迹也很有可能是在陈府。康熙二十八年陈元龙休致返乡,至康熙三十年冬复职返京,故顾昉与王翚的相识最早也应当在此时。

上海博物馆编纂的《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一书中,根据《清晖赠言》卷八夏期昱所述「许青屿先生招同杨保躬、恽正叔、汪子来、顾若思奉陪石谷先生」,认为顾若思就是顾若周,在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年就与王翚相识。其实顾若思另有其人,为恽寿平友人,喜方术,《瓯香馆集》中尝见恽寿平为其赠诗。

清 王翚、顾昉等合绘 康熙南巡图卷(第九卷局部)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从进京至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王翚去世的二十多年中,是顾昉创作的高峰期,目前可知的传世作品大多集中在此时。此间,受恩师的提携,顾昉屡次参与了王翚主笔的集体创作;此外,他的个人创作也为王翚所看重,屡次得到恩师亲笔题跋。

清 顾昉 溪山树亭图页纸本水墨取自故宫博物院藏清王翚、顾昉等绘《王翚等九家山水图》册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翚等九家山水图》册中收录有顾昉一帧「溪山树亭」,仿倪瓒笔意作林亭小景,图中有王翚亲书题跋:「不见云林三百年,谁将凡骨换神仙。风烟惨淡秋光好,拾得金丹在眼前。」这是目前所见有年款的顾昉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作于「壬申春日」,即康熙三十一年春,是顾昉初入师门时的画作。画家以干笔淡墨为主,山顶、岸渚以浓墨竖条点苔,两山之间多以横竖点纵横施笔,表现远山树木,勾皴疏简,逸笔草草,与王翚中年时仿「元四家」的面貌肖似,应是顾昉刻意临仿老师的作品。王翚临「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足以乱真,唯仿云林之作,虽苍澹有致,笔墨却稍显繁杂,少了冷逸之趣,而顾昉此幅亦有此短。

清 顾昉 秋声赋图页纸本设色取自故宫博物院藏顾昉等绘《虞山衣盔图》册

清 顾昉 仿黄公望山水图页纸本水墨取自故宫博物院藏顾昉等绘《虞山衣盔图》册

同样作于康熙三十一年的,还有《虞山衣盔图》册中的「秋声赋」一帧。「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初冬日,顾昉以欧阳修《秋声赋》中的诗句为题作此图,水墨淡着色,画面以树为主题,描绘月夜下秋风萧瑟之境。画家用不同的笔法刻画出形态各异的树木,尽显所能,用笔工致,表现出谦逊恭谨的创作态度。图中所钤「游戏翰墨」一印系杨晋鉴藏章,可知此帧乃为杨晋所作。杨晋是王翚最为得意的弟子,顾昉初入师门,通过此图,既是与杨晋切磋技艺,又表达了虚心求教之意。

清 王翚、杨晋、顾昉合绘 溪亭松鹤图扇页纸本水墨故宫博物院藏

《虞山衣盔图》册中另有一帧顾昉的「仿黄公望山水」,图拟元人笔意作秋景,以披麻皴、米点皴兼之以「北派」笔法,苍莽浑厚,有乃师风范。

顾昉在王翚的指点下,画艺精进,短短几月,面貌为之一变。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五月夏至,王翚、杨晋、顾昉师徒三人合画《溪亭松鹤图》扇页,王翚绘山水,杨晋补亭台、人物,顾昉以宋人法画老树几株。对比数月前「秋声赋」一帧中的树木,此幅用笔劲秀,树形若蟹爪,颇具古意,应是王翚悉心雕琢之功。

该扇的受赠者「用老社翁」是王翚的友人王德修。王德修,字用仪,苏州人,明代名臣王鏊之后,当时其族兄王铨在京城为官,亦与王翚相识,王德修曾有诗《与石谷先生同客燕台赋赠》诗。王德修并非达官贵戚,故王翚与爱徒共同创作,既可减轻自己的应酬之累,亦可帮助顾昉扬名。事实上,这次创作的确为顾昉后来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契机。

此年夏六月,王翚携弟子杨晋、宋骏业、徐玫、顾昉,以及绘制康熙《南巡图》的同人王云、虞沅、吴芷,共同合作了《九秋图》,题识中上款人为「东老年翁」,应属京城名流。纵观图中名手笔下的花草,多学恽寿平没骨法,清新淡雅之中,平添了工致精秀的宫廷味道,然而略有刻板之嫌。顾昉仅绘剪秋罗两枝,笔法工细,设色柔和,虽笔触较少,但枝上红芳在一片清淡的色彩之中,有点精之趣,颇见其用心。王翚不以花卉画见长,此图当为应酬而作。顾昉的花卉面貌,亦并非王翚陶染所成,而是绘制康熙《南巡图》期间,规步于恽寿平风格所主导的宫廷画风,其花卉技法平常,此后也未见不俗之作。

顾昉居京时,还参与创作了《山水图》轴(康熙三十一年)、《芝仙书屋图》轴(康熙三十六年)等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提高了顾昉在文人画坛的地位。

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王翚南归后,顾昉仍追随左右,直至恩师谢世。这一时期中,作于康熙三十八年春天的《溪山无尽图》卷,是顾昉仅见的手卷作品。此卷与王翚仿王蒙之作一脉相承,构图繁密充盈,得深远高旷之致。以解索皴勾写山石,笔致灵动,层次丰富;松树杂木及有王翚晚年风格调,又透露出顾昉本人清秀的笔性;大片勾云,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峰峦幽谷的错落

感,笔触细腻,线描宛转,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基本功。此拟古之作也有不足之处,远景笔墨过于程式化,用笔单薄;画幅结尾部分兼师米家云山意,但收尾突兀,用笔简率,缺少层次,颇乏大家浑穆氤氲之概。

清 王翚、顾昉等八人合绘 九秋图轴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顾昉师从王翚学艺二十余载,期间随老师绘制完成了康熙《南巡图》这一宏篇巨构,不仅练就了画艺,也改变了身份地位,从民间画师一跃而成当世名手。

顾昉并不具备王翚的学习境遇,可以纵观古代名迹,因此,他所临习的,更多是老师笔下的古人笔墨。王翚受王时敏、王鉴的影响,心摹手追「元四家」,并在临仿之中融入了各家之长,因此,顾昉在临仿此类题材时,也亦步亦趋地学习王翚的技法。大体而言,顾昉在临仿黄公望、倪瓒和王蒙时,皆可得王翚之神韵。

画艺乃成 南游终老

王翚逝世于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此后,因同里叶敷在广州任知州,顾昉赴粤投奔。在粤时,得益于老师王翚的名声以及绘制康熙《南巡图》的荣耀,官僚文人皆与顾昉书画交游,顾昉的画名日益显赫。其后,顾昉至广西「适粤西陈文简公」而「以客礼待之」,文简即陈元龙的谥号。根据《清史稿》所载,陈元龙于康熙五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巡抚广西,王翚逝世于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据此,顾昉在广西的活动大致在康熙五十六年正月至十二月之间。

顾昉的晚年被赣南道官员王滋来「延之去」,并「终于王署」。王滋来即王世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铨之子,顾昉「溪亭松鹤」一帧的上款人王德修即其族叔。根据《国朝画识》中的记载,王铨,字东发,康熙二十九年由副榜入仕,工书画,亦属名士,因擅画,曾与王原祁、宋骏业、吴暻共同编撰《佩文斋书画谱》。《清晖赠言》中,王铨曾有诗《石谷先生图赠小幅敬书以谢》答谢王翚赠画,诗中流露出对老画师的景仰之情。王世绳延聘顾昉,是苏州王氏家族与王翚的交谊,更源于顾昉与恩师在京城画坛广泛的书画交游。

从《江西通志》记录来看,王世绳于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分巡南赣道,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离任。因此,顾昉的卒年应该在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之间。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南京博物院藏顾昉《孟浩然武陵泛舟诗意图》轴,画白云远岫,烟水微澜,高士行吟的桃源仙境,富有唐宋遗韵。图中自题:「摹赵伯驹笔意,晚皋散人顾昉。」虽无年款,但从款识来看,可能是顾昉晚期的作品。「晚皋散人顾昉」款题数字,与中期作品仅落款「顾昉」二字或加籍贯不同;而行书款署,亦不复中期模仿王翚楷书的拘谨。

以此图来考察顾昉的青绿山水风格,树木、山石轮廓依然仿乃师,而构图、水波、人物、建筑等诸多细节都与王翚的青绿山水面貌不同。王翚的青绿山水多学赵孟頫,山石略用披麻皴,设色清润;顾昉此幅的山石皴法用宋人小斧劈皴,点苔则更繁密,人物、帆船和水波的处理都更多唐宋人的韵味,设色也更显富丽。顾昉自题仿赵伯驹笔意,应是有底本供临摹。同里叶凤毛评价顾昉:「至于摹仿古人,则曲尽其致,于大年、子昂、唐寅、仇英求工。」是图中,可窥见一斑。

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局限,造成了顾昉用笔刻露的习气;而以画谋生的方式,使得顾昉无暇思考,他的作品因此少了文人的含蓄和蕴藉。所以,他描摹极佳的对象往往是如赵大年、仇英等工细风格的「北派」大家,而于米家父子、倪瓒的笔简意清,则力有不逮,仅仅求得形似。同样身为职业画家的王翚,因文坛宿儒王时敏、王鉴的亲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不足,能够在临仿前人的基础上,集古大成;而顾昉从学王翚,文化素养方面的缺失得不到填补,因此艺术造诣又逊王翚一筹,只知一味摹古,不能自出机杼,这也是王翚之后,「虞山派」画家的通病。

笼罩在王翚光环下的顾昉,虽为一代名家,却终难企及恩师的艺术境界与画坛地位。

顾昉是清初文人化的职业画家的典型代表,天赋与勤奋,师承与机遇,将其造就为一代名家。然而,因职业画师的特点和身份,又因其传世作品稀见,使得他曾经显赫的声名日趋黯淡,此段画史险被埋没。今日,在探讨清初「四王」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之际,回顾「虞山派」的文人化职业画家们的艺术成就和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 顾昉 溪山无尽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南巡康熙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乾隆帝南巡对惠山泉文化的介入干预
康熙朝南府、景山机构的设立与演变
一路向南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深秋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