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效果的影响

2018-09-15吴秋生鲍瑞雪

会计之友 2018年13期
关键词:研发支出实施效果

吴秋生 鲍瑞雪

【摘 要】 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旨在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但是该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企业财务条件等实施环境的制约。选取2008—2016年我国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角度界定企业的财务条件,以加计扣除政策对研发成本产生的税收优惠强度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研究2013年首次扩大研发支出加计扣范围后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范围扩大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越强,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就越好。这说明优化财务条件是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财务条件; 研发支出; 加计扣除政策;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F235.19;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3-0076-06

一、引言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单位,其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分重要。为了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国家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其后不断扩大该政策实施范围,提高扣除力度。同任何经济政策一样,其有效性的发挥往往会受到政策实施条件的影响,针对企业的政策往往会受到企业财务条件的影响。那么,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到底有无重要影响呢?本文拟以2013年该政策扩大加计扣除范围的政策改进为契机,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显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充分发挥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西方国家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关于政策效果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出现。国内外关于研发活动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激励作用与实施效果两方面的研究。政府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具有明显的增进作用[1],1美元(欧元)的研发税收优惠将产生1美元(欧元)的研发投入[2-3],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研发支出税收激励政策效应。相关实证研究还发现研发支出等税收抵扣政策对研发投入、新产品研发具有激励作用[3-5],还有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研究集中于实施效果的考察,發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能够有效增加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中小板高新技术和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不同区域加计扣除政策的实践效果存在着区域性差异[5-6],企业申报加计扣除政策积极性对该政策实施效果的激励效应有限;也有国内学者对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发挥的条件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R&D;水平、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公司治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水平、政府各地区行政执行管理水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区域行政政策、政策宣传服务水平、政策申报成本、政府行政效率、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等因素、制度环境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7],尚未有文献就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发挥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2008—2016年我国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A股上市企业财务经验数据为研究样本,将财务条件界定为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研究其对2013年首次扩大加计扣除范围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实证检验了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财务状况越好、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越强,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研究结果对企业优化财务条件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文献,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体制提供了参考。

二、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政府很早就采取了税收优惠政策以激励企业创新。1996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国企和集体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比上一年度增加10%以上并且本年度盈利,经税务机关批准后,研发费用可税前抵扣50%;2006年对此政策做了修订,规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在应纳税所得额之前可以在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再按当年度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扣除,当年不足抵扣的研发费用可结转至下年抵扣,结转抵扣的时间不超过5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0%;明确规定了加计扣除的对象、项目,同时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首次扩大了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范围,明确规定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五险一金”,专职研发人员的费用;专门用于研发的材料费,研发结果鉴定费;仪器设备折旧、调整、维修与维护费用及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列入加计扣除范围,增强了相关适用行业的普惠作用。2015年财政部等再次发布《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扩大的加计扣除项目包括外聘人员劳务费、试验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但此项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企业委托其他机构或个人开展研发活动,委托方只能按研发费用的80%加计扣除。政策的完善进一步扩大和细化了适用行业及研发活动的范围。研发支出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税收杠杆更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新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动,深化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新战略。由于政策实施早期的研究数据比较难以收集,而2015年政策改进后的时间较短,还难以充分观察其效果,因此,本文以2013年政策改进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比较该事件前后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具有间接政府补助资金和直接降低研发成本积累企业内部资金的双重作用。然而,企业财务条件是影响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财务状况来看,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较好的财务状况有利于进行研发创新结构调整并扩大研发创新活动以增强企业未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充足的研发资金是引起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与一般项目投资相比,融资约束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可能更为关键[8]。公司的融资约束越小,研发活动越积极。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正处于运营状况上升的阶段,未来融资能力较强,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金保障,促使企业创新技术不断升级,有助于增强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

从盈利能力来看,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研发创新能力越强,盈利能力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9]。企业利润率对研发资金投入的绝对数和强度的影响为正向相关,利润率给滞后一年研发投资力度带来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滞后一年比滞后两年的效果更显著[9]。企业当年度的会计利润会结转为留存收益的形式储备下来作为下期研发投资的资金来源。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是企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所处的较好制度环境,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宣传和辅助实施力度较大,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研发投入越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从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间接促进了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现金流转能力来看,企业现金流不确定性与波动性的隐患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创新[10]。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为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外部融资比例范围在缩小,企业自筹资金是研发创新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企业研发创新活动需要稳定的现金流作为保障,才能实现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受企业现金流状况的影响比较显著,现金流充沛的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更高[11]。企业现金流能力越好,研发投入力度越大[11]。因此,企业现金流量越充沛,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越有效。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013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后,财务条件越好的企业,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選取2008—2016年我国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共计1 003家上市企业的财务经验数据为研究样本,同时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ST与*ST公司和相关研究变量缺失不全且难以手工整理得到的财务数据,最后获得5 906个有效样本,所使用的样本研究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运用Excel 2016软件整理样本数据,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存在异常值的变量在1%和99%水平上采取了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1.被解释变量

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目的是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表现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产出的增加。已有文献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大多数采用虚拟变量衡量企业享受政策的程度[7],但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占绝大比例,这容易造成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衡量不准确;研发投入强度作为替代变量[6],不能直观地衡量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已有文献选用企业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作为评价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产生的税收激励效应[6,12],即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后研发活动减少的成本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因此,为了直观衡量选取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来衡量研发支出加计扣除实施效果(Deduction)。

2.解释变量

本文为了衡量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情况设置哑变量,按照2013年为界限把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2013年及以后的年份定义为1,2013年之前的年份定义为0;采取哑变量来度量企业享受政策情况,已披露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情况的企业取1,未披露该情况的企业取0;选用杜邦分析法的财务指标权益乘数(EM)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净利率(ROA)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来表示自由现金流(CFL),以实现衡量企业的现金流转能力的目的[5]。

3.控制变量

参考国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文献[5-7]选取如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资本结构(Lev)、无形资产比例(In asset)、市场竞争程度(Market)、人力资本因素(BKRATIO)、营业利润率(OPERATIO)、公司成长性(Growth)、股权性质(Con)、行业(Indstry)。

(三)回归模型

为了避免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财务条件的反向影响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选择滞后一项作为工具变量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8],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2SLS分别验证研究假设的合理性。

Deduction=β0+β1EMi,t-1+β2PT×Emi,t-1×PU+β3PT+

β4PU+β5Sizei,t-1+β6Levi,t-1+β7In asseti,t-1+β8Marketi,t-1+

β9Bkratioi,t-1+β10Opetatioi,t-1+β11Growthi,t-1+β12Con+

β13Industry (1)

Deduction=β0+β1Roai,t-1+β2PT×Roai,t-1×Pu+

β3PT+β4PU+β5Sizei,t-1+β6Levi,t-1+β7In asseti,t-1+

β8Marketi,t-1+β9Bkratioi,t-1+β10Opetatioi,t-1+

β11Growthi,t-1+β12Con+β13Industry(2)

Deduction=β0+β1CFLi,t-1+β2PT×CFLi,t-1×PU+

β3PT+β4PU+β5Sizei,t-1+β6Levi,t-1+β7In asseti,t-1+

β8Marketi,t-1+β9Bkratioi,t-1+β10Opetatioi,t-1+β11Growthi,t-1+

β12Coni,t-1+β13Industry (3)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2)

企业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的平均值是0.0041783,标准误是0.0064346,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0.443104,说明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各企业研发税收优惠强度的差距较大;企业财务状况的平均值是0.0169651,标准误是0.0061742,最小值是0.010468,最大值是0.043228,最大值大约是最小值的4倍,说明样本量中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差距较大;盈利能力的平均值是0.0837771,标准误是0.0733956,最小值是-0.078275,最大值是0.368666,说明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与盈利能力最差的企业之间差距较大,但总体上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水平偏低;现金流转能力的最大值是2.599225,最小值是0.015014,平均值是0.364983,标准误是0.4039106,说明企业的现金流转能力差距较大;公司规模的平均值是20.70639,标准误是0.7304416,最小值是18.91692,最大值是22.72962,说明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规模差距较小;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0.4214092,标准误是0.1795587,最小值是0.037,最大值是0.7999,说明企业之间资本结构差距较大;无形资产比例的平均值是0.0286881,标准误是0.0262947,最小值是0.00112,最大值是0.1205495,说明企业之间无形资产规模差距较大,受公司资产规模的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最大值是0.419854,最小值是0,平均值是0.0703978,标准误是0.0757642,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标准误相对较大,平均值较小,说明数据波动性较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力差距较大,并且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较弱;人力资本因素的平均值是3.272525,标准误是4.759695,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44.6886,说明企业研发活动中人力资本投入差距较大,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平均水平偏低,这可能是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力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是0.1657279,标准误是0.1172042,最小值是-0.096741,最大值是0.559332,说明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差距较大;公司成长性的平均值是0.3958473,标准误是0.6377691,最小值是-0.162503,最大值是3.613763,说明企业之间成长性差距较大,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的成长水平较低;股权性质的平均值是0.1356248,标准误是0.3424187,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1,说明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行业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0,平均值是0.7722655,标准误是0.4194059,说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从事制造行业的比例较大。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为了检验企业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2SLS进行检验。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的P值都为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聚类稳健标准误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和2SLS检验发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的P值都为0。所有变量的VIF检验值都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的检验结果中(1)(3)(5)是固定效应的聚类稳健标准误估计结果,(2)(4)(6)是2SLS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3可以得出,固定效应模型和2SLS检验发现EM与Deduction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越好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越高;交叉项PT×EM×PU与Deduction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2013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后,优化财务状况水平能够提高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2SLS检验发现交叉项PT×EM×PU与Deduction不相关,方差比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大,表明2SLS检验保证了估计结果的一致性而牺牲了有效性。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ROA与Deduction都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越小,可能是由于企业盈利的提高增加了研發投入导致研发成本较少的比重降低;PT×ROA×PU与Deduction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后,享受政策的企业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明显提高,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能够增强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CFL与Deduction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现金自由度越强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越大;PT×CFL×PU与Deduction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后,现金流转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研究假设从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验证。PT与Deduction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2013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后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税收优惠强度并且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成本。PU与Deduction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享受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研发成本。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研发投入强度替换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稳健性检验[6],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的聚类稳健标准误估计进行检验。检验发现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后财务状况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呈5%水平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本文研究结论相一致,证明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三方面衡量企业财务条件,通过2008—2016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财务条件对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转能力与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流转能力越强其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越大;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研发支出税收优惠强度越小,表明盈利能力的增强促使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导致研发成本减少额度对总资产的比重下降;2013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后,享受政策的企业其财务状况越好、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能力越强,其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就越好。所以优化财务条件有利于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HINLOOPEN J.More on subsidizing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s,2000,72(3):295-308.

[2] HALL B,VAN REENEN J.How effective are fiscal incentives for R&D;?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000,29(4):449-469.

[3] DUGUET E.The effect of the incremental R&D; tax credit on the private funding of R&D;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on french firm level data[J].Revue politique,2012,122(3):405-435.

[4] CZARNITZKI D,HANEL P,ROSA J M.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R&D; tax credits on innovation:a micro-econometric study on Canadian firms[J].Research Policy,2011,40(2):217-229.

[5] 李坤,陈海声.我国不同地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17(2):256-262.

[6] 刘圻,何钰,杨德伟.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实施效果——基于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9):87-92.

[7] 赵彤,范金,周应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330个样本数据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9-14.

[8] 鞠晓生,卢荻,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1(1):10-11.

[9] 白旭云,由丽萍,徐枞巍.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与R&D;投入的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104-107.

[10] 刘波,李志生,王泓力.现金流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J].经济研究,2017(3):166-178.

[11] 白藝昕,刘星,安灵.所有权结构对R&D;投资决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5):31-134.

[12] 郑榕.对所得税中两种R&D;税收激励方式的评估[J].财贸经济,2006(9):3-8.

[13] 李彬,郑雯,马晨.税收征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抑制还是激励?[J].经济管理,2017(4):20-34.

[14] 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5):55-64.

[15] 林钟高,刘捷先,章铁生.企业负债率、研发投资强度与企业价值[J].税务与经济,2011(6):1-9.

[16] DAVID P A,HALL B H,TOOLE A A.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 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000,29(4):497-529.

猜你喜欢

研发支出实施效果
高效气旋洗涤技术在转炉尾气SO2治理中的运用实践
生殖中心护理管理模式及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现代学徒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践应用与探索
绩效压力对家族企业研发投资行为的影响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实施效果研究
公司治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对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研发支出与盈余管理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