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运用传统文化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2018-09-15杨琳
摘 要: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对此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探寻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心理健康、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急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重塑高职院校人文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当前,在市场经济功利化、社会氛围娱乐化、学校教育工具化、家庭教育形式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容乐观,其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生道德水平不高。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极为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当社会上的不良信息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互印证,就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在个别课堂上,学生不遵守上课纪律,甚至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这种不辨是非、不敬师长的行为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上,在课下、在网络上更为盛行,并以此为荣。
2. 学生缺乏人文熏陶。高职院校传统一直是偏重技能,人文课程也不成体系、不受重视。校园内缺乏人文氛围,学生综合素养差。
3. 学生价值观扭曲。受社会“拜金主义”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的倾向明显,给“好处”才听话,不给“好处”就不干。在选择未来职业时首先看的不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发展,而是看单位工资福利高不高,单位体面不体面,社会地位如何等等。
4. 学生责任意识较差。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佛系青年(学生)成为冷漠、自私、不担当的代表。学生没有人生阅历,无法正确认识所谓“佛”的真正含义,牵强附会地将不计较、不竞争当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佛家境界,来掩盖自己散漫、懒惰、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理,这与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教育有直接关系。
二、 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和言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庭环境、舆论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不良的家风塑造不良品行。舆论环境主要指网络媒体营造的环境。智能手机的普及对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影响很大,鱼龙混杂的舆论新闻从感官上、言行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氛围。高职校管理学生的模式与高中管理模式基本相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严厉,教师只能将考核压力再传导给学生,导致追求个性自由的学生与严格管理的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教育制度的不利弊端。高职院校是直接对接市场,是为市场培养所需劳动力的教育场所。在当前的学校评价标准体系下,评判高职院校声誉的核心标准就是“就业率”。在“就业率”指挥棒的引领下,大部分文艺社团活动代之以技能竞赛活动,人文类课程基本被忽略。缺少人文活动的学生心灵没有释放的空间和载体,表现为自我放纵,缺乏教养,进而更没有兴趣学习。
3. 学生自身意识的欠缺。有因必有果,这个“因”往往要从自身找。但从高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生矛盾往往将问题和责任推卸给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很少反思自己。
三、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一是要以“德”为先。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渗透教育,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修养和职业操守。
二是要以“质”为重。高职院校要坚持质量第一,把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要以“用”为果。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以及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任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内容要面向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发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价值。
四、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 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具体制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计划和内容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实际要求,从多层面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现实的获取想要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的根本所在。”
2.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相应的实际状况,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除了常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外,应加大对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对人的滋养。
3.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除了传统的校园社团平台之外,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国学教育平台之类的宣传和教育载体,以儒释道传统文化经典為核心,让学生明理;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让学生修身。通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和合、中庸、仁义、无私、和谐等精神气质,关怀学生们的心灵成长和心灵纯净,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12:112.
[2]王永斌.理工科院校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N].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
作者简介:
杨琳,副教授,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财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