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大学”建设与研究

2018-09-15单桦

教育·学习 2018年6期
关键词:绿色教育生态平衡

[摘要] “生态大学”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起来的,具有社会生态特性的大学,它在校园环境、管理层面、校园文化、学术、教学等方面具有生态化的特点,它追求“和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其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以人为本”。构建“生态大学”,必须在确立学校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内部组织的运行机制,加强绿色教育,民主治校,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生态大学 生态平衡 绿色教育

人类文明的演进依次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农业文明是处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受制于自然力状况所体现的一种态势。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人类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文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工业文明。然而几百年间的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从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新的文明形态。西方学者把这个新的文明形态分别命名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等等。我们认为,用“生态文明”来概括新文明的形态,更能反映出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它是对以往两次文明更高层面的整合,这也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

大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欧美一些知名大学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口号,先后启动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行动计划,如美国George.Washington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英国Edinburgh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①。国内的一些大学,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學、广州大学等也提出要建设“绿色大学”。但我们认为,“生态大学”的理念比“绿色大学”的口号更能体现时代的要

求和新文明的特征。尽管如今“绿色”的概念已经泛化,从自然领域进入到社会领域,但“生态”概念更能体现系统中诸要素的紧密联系、互动和竞争。体现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动态发展。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所谓生态,就是生物的生存状态,它处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和谐互适的一种关系,同时又是一种互相竞争、不断发展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具有以下几个特

点:第一,在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有活力的个体,它有自己的生命力,有自己特征的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流的功能;第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与其它生命个体以及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生命个体之间互相依赖,每个生命体都有生存的空间,它的生命依赖于其它生命体或要素,但每个个体又具有天敌,因此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保持一定的数量,以达到生态平衡,每个生命体互相竞争,争夺空间、空气、水、阳光等资源,实现优胜劣汰,推动物种的进化,推动了生命形式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第三,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特征的繁衍方式,以实现自己种族的延续,实行可持续发展;第四,每个生命体都建立自己的安全防御机制,抵御外敌侵略,延续自己的生命。正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具有如上特征,才使得生命体在几十亿年的岁月中能生生不息,不断进化与发展,同时又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这确实是一个大自然的奇迹。

自然界中的生态奇迹对我们人类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从生态的奇迹中吸取灵感,形成理念,把生态结构移植到社会中来,使社会结构发挥与生态系统同样的功能,这便形成了仿生态或社会生态观念,我们提出建立“生态大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阐述的。

一、建立生态大学,首先必须弄清楚生态大学的本质

我们认为,生态大学应该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起来的,具有社会生态特性的大学,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校园优美、绿树成荫等这些外在性的特征。生态大学:第一, 必须是学校以及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生存机制,尽管大学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但过分依赖外在的支持会使自己缺乏造血功能而使自己的生命力变得苍白,大学必须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新陈代谢机制,以求得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生态大学内部的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不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单向线性关系,必须是双向互动关系。机构与机构、部门与部门,必须是相互制约,学校最高的机构也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第三,学校部门之间、教师之间不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而且也必须是充分竞争。生态大学必须建立充分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得学校永远充满活力,永葆青春。第四,生态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以防御各种突发事件以及外来干扰,确保大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严格按照自然生态法则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大学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校园环境生态化。包括校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办公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各种公共设施如宣传窗、阅报栏、电话亭、路灯等的设置与风格,都必须体现生态的特征,传递着人文关怀。校内地面整洁、空气清新、幽雅宁静,校园空气、噪声、废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都符合环保要求,体现校园生态文明。

第二,学校管理的生态化。它体现为学校决策层的办学理念超前,管理能力和素质水平较高,各组织机构的设置合理、制度完善、权责分明。各种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健全有效,管理风格、风气既体现科学化,又具有人文关怀。

第三,校园文化生态化。校园环境、建筑物、人文景观等应体现文化气息,如文化寓意、艺术风格、健康审美价值观等。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渗透环保内涵,学术活动也要充满生态文化内容,如生态科研、绿色教育及各种学术讲座、研究等状况,教职工或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学术、娱乐、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里洋溢着一种和谐、互助、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良好。

第四,学术氛围生态化。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功能,而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学术上的民主自由,对传统的无畏批判,对求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尊重与发展人才的个性,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生态大学的学术特色。还有,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范,学术创新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各种因素有机综合,构成一个系统的学术生态。

第五,教学生态化。大学教学生态化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的功能和人文精神,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实行教学生态化必须“以生为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主线,确立以学生认知、做事、生存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以创造个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师生平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三、“生态大学”追求的价值必须定格在“和谐”与“发展”上,其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必是“以人为本”

自然生态在千万年来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延续和进化生命形式,其奥秘在于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和谐的态势,保持了生态的平衡。不仅如此,在表面和谐的状态中,诸要素之間也进行着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或严酷的生态环境,以推动物种的进化和生命形式的最大化。和谐与竞争始终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两种力量,和谐是竞争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生命形式难以存在。然而只有和谐没有竞争,生命形式因缺乏动力而逐渐退化,只有通过竞争,生命形式才充满活力,改进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其有更加大的生命力,推动物种的演进,使生命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自然界中蕴含的辩证法和真理性是我们构建生态大学的理念的源泉,生态大学必须是和谐与竞争的统一。

现代大学可以看成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学与政府、社会,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在教学与研究、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和人文教学、校内和校外事物、民族化和国际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教学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和演化,过于突出或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组成大学的每个要素保持自然协调,共处和谐之中。这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和谐并不是取消竞争,生态平衡不是各种力量完全一样,系统内各种关系、力量之间彼此消长,呈现一种不稳定的态势,因此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以说它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力量源泉。没有竞争,不可能永葆生态平衡,只有通过竞争,事物才能发展,平衡才能实现,这是一种深刻的自然辩证法。因此,构建生态大学的另一个价值定位就是竞争、发展。在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发展就是生命的动力,没有发展,就难以生存,没有竞争,就失去动力。生态大学必须构建、完善各部门之间、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才能使大学立于不败之地,永葆生命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和谐”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以人为本,它体现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也体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等教育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看成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因此,“和谐”与“竞争”,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在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以人为本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层面上,我们应当把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态的高度来看人,以生态平衡的原理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地球上的生命系统的一员,应当重视整个地球生态的协调、和谐与稳定。立足人类并且尊重生态,关心个人并且关心整体,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追求生态和平、生态正义、生态幸福,并最终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价值观体系。为此,生态大学必须创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构筑生态大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理顺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确立高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

19世纪德国教学家洪堡(Wilhelm van Humboldt)确立了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项就是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独立性是一所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被看作是行政组织的附属机构或者行政组织的延伸,政府对大学实行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控制方式,采用刚性的行政方式去控制和管理大学,大学因此而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自身责任意识,对行政权力产生制度性依赖。因此必须强化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理顺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关系,淡化学校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确立学校法人实体地位,保证高校按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并承担高校行为主体应的权力及责任,建立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

第二,改革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首先必须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强化学术权力,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涉。

洪堡的大学基本原则中除了独立之外,还有自由与合作,这就是大学学术自由与学者治校的大学理念。高等学校内部的制度生态环境必须是建立学术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组织起大学内部的相关机构,大学事务真正为学术权力所领导。

在高校,学术权力的价值与行政权力的价值体现的方式是不同的,学术权力更强调管理的学术导向,倾向于根据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的基本特征来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学术权力及其所崇尚的学术管理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学校科专业自身内在规律性和知识拥有者的学术权威。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强化学术权力实质上就是突出高等学校教师和专业人员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削弱高校内部“官本位”的现象,使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拥有发言权,进而保障高等学校内部按照学术自身规律向前发展。正如美国学者享利·罗索福斯指出:“在大学里,只有知识的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②

其次,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生态组织系统。

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系统内的组织生态结构合理与否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组织机构行政模式化,导致机构过多,重复设置,权责不明确,行政人员人浮于事等怪现象。在高等教学由精英教学转向大众教学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及运行规律的研究,按生态学原理,重组学校结构,精简不必要的或重复设置的机构,裁减行政人员,明确岗位权责,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用权高等学校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自我约束本质上是对高等学校权力的限制,目的是有权者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依法治校,依规治校。

高等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系统之间的约束机制,如党委系统、行政系统、学术委员会等。二是管理层之间的约束机制,如学校与学院、行政处室与院系等。三是学校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约束机制,如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会、代表教职工利益的工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以及各种学术、专业、政治团体通过集体或个人影响学校的各种管理和决策,形成对学校自主权的制约力量。

第三,加强绿色教育。

所谓绿色教学,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将这种教育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教学首先要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和保证,形成绿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将一些课程如《环境伦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引论》、《清洁生产概况》、《生态生活方式》等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环境伦理和环保意识的教学,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转引张秋根:《绿色大学建设研究》,《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4期。

[2] Henry Rosovsk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W.W.Norton & Company.New York London.1990.P.269

[作者简介]

单桦,男,1966年生,哲学研究生,杭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哲学、伦理学。

(本文责任编辑 田小杭)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生态平衡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基于绿色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艺术研究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绿色教育”指导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创新反思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
高职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