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

2018-09-14

社会科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技艺南京

刘 畅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战略愿景,是以中华民族传承不断的历史文明为积淀,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其旨归,有着极为深刻的中华文化的底蕴。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历史新高度,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战略思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出来,大多以手工和口授形式加以传承,具有地域性、生态性的特点。它从传统延续至今,还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种种效用,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急速传播功能、优化配置功能和资源集成功能的优越性,将社会各领域可以传播和展陈的大数据,通过信息交互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提升,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借助新媒体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中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深入研究新媒体为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发展机遇。

一、南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南京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代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们设计的传统手工艺品独具匠心,代表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南京文化。如秦淮灯彩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经久不衰,它不仅体现了南京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南京人集体荣誉感的代表结晶[1]。据有关部门调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原有100多种,至今只剩几十种,更有甚者,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导致失传危险。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南京的民俗文化正在面临互联网文化的极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如,南京以下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在技艺流程与工序上的复杂性,给传承带来了许多困境:(1)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2)南京金箔锻制技艺;(3)南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4)南京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等等。这些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技艺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工序多、流程长、技艺复杂。

(一)“人亡艺绝”的困境

当前,非遗保护宏观形势并不乐观,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南京市命名的228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9人,省级41人,市级178人),入选的传承人中近50%年龄60岁以上,40岁以下的仅占约5%(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市命名的228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一览

作为南京“非遗”文化的展示、研究、保护和传承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着重对“非遗”中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曲艺类、民间文学类、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类中的重点项目进行保护。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现有1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之中既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也有南京市级和区(县)级传承人[2],大部分步入年迈的银发时代,多数采用口述以及演示的方式进行传承,缺乏技艺的记录和留存,非遗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二)“后继无人”的窘境

目前,由于传承人选徒门槛高、年轻人短时间掌握不了技艺、个别传承人坚持家族性传承以及传统手工艺生存压力较大和行业荣誉度不强等因素,导致年轻人很难真正进入“非遗”领域。

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的采访中,曹真荣老师介绍,目前秦淮灯彩面临三大窘境:一来花灯制作和存放的场地匮乏,手艺人没有地方进行大量的创作;二来花灯一般依靠灯展等进行集中销售,需求呈现极强的季节性;三来花灯的传承人日益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很难耐下性子系统学习。同时,南京剪纸拥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艺术上融合南秀北犷的特点,形成了“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南京工艺三宝之一[3]。据马连喜老师介绍,南京剪纸目前面临两大窘境:一来盗版非常猖獗,浙江等地小作坊和电脑印制等大量仿冒剪纸样式,整体压低剪纸作品价格,让苦心钻研的剪纸艺人深受其害;二来剪纸艺人也逐渐呈现老龄化现象严重,中年剪纸艺人的技艺有待提高,而青年剪纸艺人大多转行,家族式传承已经逐渐淡化。此外,绒花为南京传统工艺品之一,明清两代盛极一时,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被称为“花市大街”。据赵树宪老师介绍,南京绒花目前面临两大窘境:一来因为成本高、品种少、造型老套等原因,绒花制作渐渐乏人问津,现今坚持专职做绒花的只剩他一人了;二来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很多年轻人都很难坚持学习这门技艺,再加之绒花设计需要天赋和想象力,赵老师一直很难寻觅到合适的接班人。

“非遗”不能坐以待毙,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让非遗走进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如何产生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如何借助网络平台、新媒体技术展示与推广“非遗”,进而对“非遗”作品进行活态传承?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或将成为一条解决之道。

(三)“价值弱化”的逆境

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很多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从“谋生之准备”变成了“历史的遗迹”,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代替了很多手工技艺流程,很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手工技艺的流失源于产品使用价值的弱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受到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无法得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弘扬和凸显,同时,掌握了技艺关键的传承人,缺乏技艺的创新和再造能力,其传承技艺本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缺乏转化和再造空间,逐步被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交互和速度消费所淹没,逐步退出人民群众的视野和生活。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时期也往往是‘非遗’批量衰亡的时期。”[4]对此,传承人感受到了困境,学者们也感受到了困境。据笔者调查,多数流传至今的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起源于宋代和清代,当时各类民间作坊、官府支持的制造局、宫廷设立的造办部门都给手工艺传人的发展提供了培育的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成立的文化研究所也为新时期各类手工技艺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提供了政策性的扶持。随着80年代末兴起的文化产业化浪潮,传统手工技艺逐步走向市场,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增加了生活的困难。

同时,在老年传承人年龄增大或离世的背景下,由于新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盛行,社会分层的存在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青壮年的价值观和职业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状况异常突出,而这一状况已经严重束缚和制约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性的良性发展。”[5]

二、新媒体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对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给其贴近青年学生、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活态传承带来新契机、新思路,对我国非遗传承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如,2015年启动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几乎每年都会有1个金奖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有关,这些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开拓了传播、留存、发展、创新的多元空间,并促进了传统技艺的生产力转化。

(一)新媒体革新传统手工艺的设计理念

新媒体技术冲击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理念,迫使传统手工艺人革新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样式略显陈旧,已经很难满足当代青年人的需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已经非常稀少甚至不存在了,不仅需要选择与原材料形似的替代材料,需要综合大量的数据分析、结合地区实际,选择大众认可度较高的优质替代材料。以设计样式为例,传统手工艺的存在价值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实际生产生活价值,而更加注重其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对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非遗传承人要积极主动地借助新媒体技术,领略各民族文化,并取其精华,结合自身风格,推陈出新创作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手工艺品,赢得青年受众的广泛关注。

(二)新媒体拓宽传统手工艺的销售渠道

新媒体技术冲击传统手工艺面对面的销售方式,传承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营销推广渠道。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6140亿元,相比2014年上半年的10856亿元,同比增长48.7%;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到8421亿元,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6]。移动终端作为网购的载体,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民俗博物馆中约80%的非遗传承人表示接受新媒体推广其传统手工艺品,其中更有80后传承人表示已经涉及传统手工艺的网络营销。

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承人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示拥有个人风格的独特作品,而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私人定制”,对于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有非常好的推动力。

(三)新媒体丰富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形式

新媒体技术冲击传统手工艺固有的存在形态和静态展出模式,使传统手工艺可以通过新媒体以影像等方式,动态地展示给人们,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手工艺品的美,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开创手工艺现代化的生存格局[7]。常见新媒体展示应用有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等演示式展示方式;体验装置、触摸屏等交互式展示方式[8]。由五洲传播中心推出的《指尖上的传承》纪录片于7月份在爱奇艺网首发,仅上线三天点击率便突破了3000万次,网友评分高至9.3分,很多网友都把视频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传统技艺仿佛掀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刷爆各大社交媒体。

非遗传承人应当运用超越时空限制的新媒体技术,增强了大众对于传统习俗的体验,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立体呈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新媒体完善传统手工艺的保存方式

新媒体技术冲击传统手工艺的保存方式,对非遗传承人的制作流程进行记录、保存、阅览、检索、共享、复原、仿真、再现,利用这种保护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手工艺的真实面貌,以最为完整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不仅仅以拍照、采访、收藏等方式进行简单记录。新媒体深刻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传播传承方式,可以有效地再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空间,拓展了其保护途径。

非遗传承人借助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空间,为相互深入了解和借鉴创造了机遇。同时,传统手工艺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沉淀和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也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使新媒体在新时期发挥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融入传统手工艺文化,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有效的互动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借助新媒体打破时空的束缚,让不同国家的青年人都热切的讨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交流的障碍,不仅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还延伸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更多青年人自觉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

三、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的创新策略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推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积极采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同时也积极利用传统文化推动新媒体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渠道,新的时代背景,为南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一)互联网+传承方式

目前,南京民俗博物馆主要采用工作室传承、师徒传承以及馆校共建基地传承三种传承方式。工作室传承的特点在于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沟通交流并观摩传统手工艺的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师徒传承的特点在于非遗传承人通过专门设置的传习教室向以馆内员工和在校学生为主的传承人才传授传统手工艺;馆校共建基地传承的特点在于借助与高校、中小学的合作协议共建教育基地,双方共同承担保护与传承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这三种方式都有极大的时空限制,而引入“互联网+”思想,在院校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网络课程,通过这些新颖的展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创造新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广大青年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让非遗传承人借助互联网从全世界各地发掘潜在传承人才。当然,“互联网+传承方式”如果再与线下的三种传承模式进行融合,将极大地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承渠道。

(二)互联网+传承形态

现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传承人全部都是独立完成传统手工艺作品,从作品的设计到作品的制作再到作品的销售,几乎由非遗传承人全程参与。随着非遗传承人逐渐老龄化,每天疲于面对各种订单的生活已经耗尽他们过多的精力。引入“互联网思维”,采用“众包2.0”模式,非遗传承人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云人脉”,在垂直社区中精准找到具备资质和能力,最合适协助完成该项传统手工艺的潜在合作方,双方通过平台完成作品设计、制作和呈现方式的讨论,最终完成这些订单,互通互联、互惠互利。当然,“互联网+传承形态”将实现“领路人+蚂蚁传承”的模式,让全世界各地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些工艺的实际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体验。

(三)互联网+传承文化

互联网+传承文化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集聚和传播效应,将人民通过新媒体技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手工技艺,将参与行为化为一种文化共识,从而促进技艺本身的保护、发展、创新和研究。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手机导览系统、数字博物馆、官方网站等建设已全面实施。流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基于传承项目的网上互动交流变得简洁和频繁,传承人可不断提升对网络平台的运用能力,可以开设网络直播等。同时,借助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增加VR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再现、复制、再造等,促进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通过现场感知、虚拟体验和网络交流,自觉接受文化传承的教育,增强传统文化感召力。

综上所述,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和”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在这种“和”的思想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以开放的心态、融合的业态来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播,促使非遗文化在“融合”中得以传承,实现创新。

猜你喜欢

手工艺技艺南京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南京不会忘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南京·九间堂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