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2018-09-14夏正华

社会科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陷阱流动性货币政策

夏正华

(1.武汉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能力也在大大增强,然仍无力预知和控制诸如东南亚大海啸、日本大海啸等特大自然灾害,即便当今世界科技最先进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力阻止卡特里娜海啸等自然灾害对美国的侵害。同样,人类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干预和控制能力虽然伴随着经济理论的日益成熟、国家调控手段的日益增强而大幅提升,然仍有诸多未解难题困扰着当今的经济学界,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便没有人能预测到[1]。全球金融风暴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大地震、大飓风等自然灾害。之后,无论危机发生国,还是在经济全球化平台中受到影响的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为应对危机,使经济快速复苏或维持增长,纷纷推出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如美联储便曾数度加息,以配合其国内“再工业化”进程[2]。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因为基数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也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面对世界宏观经济的严峻态势,我国先后采取了扩大货币供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来加以应对。面对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困局,各国政府普遍采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破解。我国经济这些年表现良好,没有陷入欧盟、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巴西等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也远比恢复较好的美国经济要强,然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此种形势,货币政策的刺激活性相对降低,而传统的以利率调控尤其是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的系列货币政策虽不可放弃,然其风险也相应增加[3]。因为,凯恩斯曾做出过这样一种假设,即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凯恩斯的假设即经济学中的“流动性陷阱”。尽管学界对“流动性陷阱”是否存在莫衷一是,然货币政策的效力毕竟有一定限度,会随着市场要素活力的释放而逐步受到抑制。为应对“新常态”,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然在以“保增长”为基础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无疑要逐步构建起货币政策的科学分析机制,思考货币政策施行过程及其结果的“流动性陷阱”风险,尽早构建起对货币政策潜在经济风险的早期预警评估体系,并做好提前防范的方案[4]。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风险增加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爆发,表面上看来自于美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出现的问题,然究其本质来源于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的问题,由其引发经济过剩的流动性,进而引发了各类资产的市场泡沫化,包括房地产、股票等,且使得经济危机后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普遍不足。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诱因就是信贷扩张。宽松甚至放松的货币政策诱发金融危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5]。即使是使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但是很难进行准确评估,这种不准确的评估和监督机制遮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如瘟疫般的可怕性的传染性,对欧洲经济产生了可怕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欧洲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出现出口受挫、经济增长明显滞缓,甚至出现严重衰退等现象。

(一)“流动性陷阱”的内涵及我国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表征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采用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并调控货币利率,谋求以其变化影响社会民间投资和总需求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方针措施。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票据贴现三种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一般通过下调市场利率或推行有助市场利率下调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尤其当面对经济萧条或要素驱动依然存在巨大带动空间时,一国多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来带动投资、消费和产业发展[7]。然而,凯恩斯认为,货币发行量增加,市场利率就会下降,若利率已经探底,那么单靠货币政策便难以发挥刺激效果,此时国民总支出水平和利率水平便不再发生变动,而以货币供应量为手段和以利率调控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便会陷入惰性无为状态,即陷入所谓“流动性陷阱”[8]。当一国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就会产生以下窘况:一是宏观经济严重萧条,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大减少,失业严重,市场调节几乎无效;二是货币政策复苏经济失效,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三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无效;四是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的绝对值趋近于无穷大。从“流动性陷阱”的特征出发考量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可以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表征增加。

图1 2005-2016年我国GDP发展情况走势①数据参见豆丁网:《中国历年 GDP 增长数据统计》,http://www.docin.com/p-2118035603.html。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受到波及后,我国GDP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见图1),2008年之后我国的GDP经历长达五年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且跌倒了历史的最低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表现严峻,需求严重不足,民众对整个经济持悲观、观望态度,且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大减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率持续增加,企业单位失业情况严重,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更加剧了失业率的状况,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泡沫经济环境中,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对未来经济失去信心。当投资人预计的收入下降,银行利率水平已达最低,名义利率急剧下降,降至零甚至负利率,投资者并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在极低的利率下,投资者对未来经济态度悲观,形成了无效的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民众消费减少,银行的储蓄在极低利率下也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存贷差加大。这种即使在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也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很显然,这种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另一方面政府采取措施如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直线降低,并不能使经济复苏,只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或者是政府出台政策如减税等措施以摆脱经济的低迷。货币政策作为货币的支点,靠撬动经济杠杆来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由货币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货币经济不同于一般的实物经济,在实物经济中,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过程、商品的买卖过程、储蓄与投资过程具有直接统一性,并且能够决定和影响商品买卖过程的各种因素基本是相同的,进而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因素也是相同的。货币经济的发展,储蓄与投资、商品的买卖、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因货币的引入而逐渐分离开来,使这些具有直接统一性的运动过程变得相对独立,这种相对独立性又为货币政策作用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当然也限制了了对货币政策作用范围和效率。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播如瘟疫般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人们很难准确预测和回避。但人们普遍希望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能够尽量准确地预测未来,尽早采取措施,防止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创伤[9]。当货币的利率持续降低,利率降至趋近于零甚至未负,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随意变动,而增加货币的供给量却很难把控,最终导致经济依然处于低迷状态,投资不会增加,产出亦不增长,经济增长停滞不前。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由积极稳健走向相对宽松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我国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货币大量发行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加之金融风暴的席卷,外资的撤离,外汇储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资本外逃和进出口波动,使得仍处在发展中阶段的我国经济倍感压力重重。但是总的来说,我国作为新兴市场,产业链较为完整,经济自主能力强,财政体系相对稳健,拥有充足的放贷能力和财政扩张的空间,对实现经济刺激具有足够的实力。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综合作用之下,我国的经济回暖,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6%升至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10]。虽然经济有所增长,但随着大量外部资本的流入,使得资产泡沫快速积聚,加剧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再加上政府的操作空间较小,前期的刺激效应也逐渐削弱,随着欧债危机的拖累,整个经济增长脚步明显放慢,201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速度跌破8%,直到2016年连年下降,2017年才转为上升,由2016年的6.7%上升为6.9%。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持续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往往作为金融风暴中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会对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发展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增长速度缓慢,我国政府为应对经济的衰退,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此政策的调控下,我国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在2009年出现了跳跃式增长。但是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剧等,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逐渐减少,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处理好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中央提出在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变,以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11]。

(三)货币政策刺激活力逢顶,产业结构在实体相对萎缩中出现虚拟化问题

虚拟经济在运行方式与实体经济有本质区别,往往是脱离了简单的商品、货币的等价交换,且是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商业活动。经济金融化趋势逐渐增强,不管是经济是繁荣还是衰退,经济状态一般是以货币金融资产反应出来,即以价格和数量的形式反映出来,很显然,经济的虚拟化,即为金融经济的虚拟化。新的融资方式、风险分散机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虚拟经济能够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实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但是,经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后,风险会更大。随着金融交易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发展,有可能发展为投机时,虚拟经济必然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进而导致“经济泡沬”的发生。而一旦“经济泡沫”崩溃、破灭,定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强烈的冲击,导致经济衰退。尤其是经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且虚拟经济具有独立性,会起诱导作用,会引导实体经济发展,亦有可能诱发实体经济衰落,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虚拟经济持续发展,实体经济停滞不前,两者日益背离,这虽非人们所愿,但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旦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泡沫经济就会形成,其发展的极端就是金融危机。

二、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国际案例及我国的应对优势

从根本上说,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经济运行中相对弱化了国家界限。国家经济界限的弱化并非否定国家的存在,国家主权、安全、稳定和发展依然神圣不可侵犯,然世界经济运行却在价值规律统一作用和国际市场形成下,日益呈现出趋于统一的阶段性特征。在此背景下,世界宏观经济在保持国家多样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当人类世界的宏观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进入到21世纪初的时候,已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普遍采行积极财政政策。其效力开始明显,但会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一些经济体不断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进而通过全球化的价格传导影响世界宏观经济运行。在此过程中,希腊、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的“流动性陷阱”案例无疑为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和避免出现同类问题提供了借鉴。即便我国在全面融入全球化和世界市场过程中已难以摆脱世界宏观经济走势及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带来的“流动性陷阱”影响,但我国国情特殊,而在应对“流动性陷阱”因素叠加及相关风险中具有一定优势。

(一)希腊债务危机

金融运行具有全球性,希腊政府2009年突然宣布政府的财政赤字,显示其主权信用评级极低,拉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政府的财政赤字,事实上是希腊债务危机最直接诱因,但是除希腊外,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拥有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希腊债务危机也引爆了欧洲经济危机,且引发国际金融市场非常大的动荡,主要表现为石油的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而美元的强劲反弹致使欧元低迷,股市连续暴跌,这种史无前例的危机侵袭着整个欧元区[12]。除此之外,希腊债务危机浮出水面后,快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影响欧元区乃至欧洲经济的稳定,使得整个世界经济处于恐慌之中,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逐渐引起了公众的担忧与重视,纷纷担心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其他违约国家纷纷仿效,势必会对欧元区乃至欧盟的稳定造成重创,使得赤字率与债务率超标的欧元区国家惶恐不安[13]。

图2 2000年以来希腊公共债务与GDP之比的变化图①数据参见网易财经:《希腊公共债务占 GDP 比重近年来迅速上升》,http://money.163.com/12/0806/02/886JFUKE00253B0H.html(蓝色为希腊指数,而绿色为欧洲平均指数)

希腊债务危机最可怕的是有可能蔓延到部分欧洲银行、欧元区多家银行,乃至欧洲中央银行与保险公司。他们为希腊十年前发行的大量债券做了担保,希腊债券也大多被欧元区的大银行购买。可想而知,希腊的债务危机如果找不到解决的措施,波及欧洲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很可能会使众多银行和保险公司倒闭或破产。金融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会导致全球的经济链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受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股票与金融市场猛烈波动,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担忧加剧,投资者重燃避险情绪。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期货交易所跳空低开,持仓量直线下降,各种交易均受挫。受希腊债务危机升级的影响,欧元兑美元直线下降,金融市场波动异常大,沉重打击了金融市场的信心。除此之外,因欧盟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经济体受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牵连,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二)俄罗斯经济的萎缩

美国面对经济的萧条,实施QE(量化宽松)政策,力图刺激经济,使经济复苏,美国对外释放了大量美元,而此时俄罗斯举借了大量美元,形成外债高筑的经济状况,且使得本国经济过分依赖美国的经济的发展,这也必然使俄罗斯经济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美国此举一方面为了遏制本国的通货膨胀,拉低贫富分化的差距,但是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超低利率,使得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出现经济泡沫化。而当美国经济发展到美元走强的局势时,美元加息,迅速抽离之前留存于俄罗斯的部分资金,资金的突然撤离会使俄罗斯市场猝不及防,经济出现动荡、经济萎缩。俄罗斯卢布贬值只是正在遭遇的资本危机的延续而已[14]。

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主要是“乌克兰冲突”问题,美国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俄罗斯银行和石油天然气企业在美国长期融资;对俄罗斯国防企业在美国的资产予以冻结;对俄罗斯的武器出口严格限制,严格限制对俄罗斯武器公司和高科技石油项目的投资等。俄罗斯经受了美国最为严厉的经济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瞬间进入崩溃边缘,毫无反弹能力,几乎不能从西方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或者是资助,国内外汇资金异常紧张,导致卢布不断贬值,股市持续暴跌,经济停滞不前。

表1 俄罗斯1990-2015年GDP一览表(1990-2015)①数据参见个人图书馆:《俄罗斯历年 GDP 及人均 GDP 一览》,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27/22/502486_537888228.shtml。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暴跌,致使俄罗斯石油收入锐减,难以控制国际原油市场,一旦进口国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势必对俄罗斯原油经济造成危机,尤其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成功并产业化,都对俄罗斯的经济构成直接冲击。伴随着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外汇收入来源持续减少,经济严重萧条,卢布出现急剧惯性下跌。俄罗斯经济危机主要由于该国经济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出口石油天然气,俄罗斯最主要外汇收入和资金来源于油气出口,俄罗斯的各种财政开支,几乎来自于本国的能源出口。俄罗斯在高油价时迅速积累财富,但该国经济过度依赖品种单一的能源,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往往非常脆弱,一旦经济来源崩溃,将导致经济解体。但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俄罗斯面对潜在危机,一方面缺乏未雨绸缪的远见和应对实施策略,而当危机涌现时,短期内政策实施的发挥空间不大,进一步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加重,卢布贬值走弱已不可避免。

不过,2016年以来,俄罗斯经济趋于稳定。201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60436亿卢布(14993亿美元),同比下降0.2%。2017年俄罗斯经济已走出衰退进入增长期,增长率1.7%。

(三)日本的经济困境

日本经历泡沫经济崩溃后,一直处于萧条之中,被称为“失去的20年”。泡沫经济使日本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徘徊于低谷,失业率持续增高,日本在泡沫经济期间惯用“超低利率”政策,使得日本的利率和贴现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是并没有使日本经济得到改善。日本泡沫经济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日本货币供需方面的问题,还有经济结构、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这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日本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日本货币政策所依赖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是导致日本货币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由于金融体制中间传导机制出现问题,不能达到政策目标,导致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自泡沫经济崩溃后,逐渐暴露出来。大量不良债权这种金融体系中的蛀虫,进一步导致了日本诸多金融机构倒闭或者破产,对日本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谓是致命一击。泡沫下的日本经济,几乎是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日本银行的信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降级,日本欲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其融资成本被提高;日本银行为了避免或者缓解不良债权的加剧,也试图减少对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而导致了日本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惜贷’状况,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萧条、失业率的暴增[15]。

政策的滞后性、间断性,是日本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泡沫下的日本有失去控制之势,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试图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缓解经济状况,而是进一步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致使经济泡沫化迅速膨胀,加剧了日本经济泡沫化。日本银行连续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使泡沫经济膨胀到了极致,虽然日本政府试图掩盖日元升值带来的弊端,但是依然未能改变泡沫经济的窘况,股市依然暴跌,金融机构破产屡见不鲜,不良债权问题并未得到改善且进一步恶化,消费税不断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更为谨慎,经济日益疲软,内需萎靡不振[16]。

(四)我国应对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优势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改革开放之路,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东方大国通过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依靠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廉价劳动力和物美价廉的商品创造了今日的经济奇迹。目前,我国传统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虽然疲态已显,然国内市场正在释放潜力,前期已经培育出较为的完善产业结构,人民币日益走强,人民币国际化正在稳步推进,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产业结构的提档空间仍然很大。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目前面对的仅仅是“新常态”,仍然处在“稳增长”的上行阶段,仅仅是在部分领域及相关指标上出现一定下行压力,而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等的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表征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应对潜在“流动性陷阱”风险的优势自然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维持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与贸易顺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高速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在2010-2012年间,国内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另一方面从国内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或称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保持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势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且贸易顺差额急剧增长。我国这种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的差数,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称为贸易顺差,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如二者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第二,具有丰裕的外汇储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更为活跃,这一资本流动的过程往往要经历一个从逐步适应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相关的资本流动,仍将保持在一个可预期、可控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稳中有升,外汇储备依然充裕,目前仍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比其他国家高很多。外汇储备在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中,发挥着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第三,人民币地位总体走强。我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总体而言,呈走强态势,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物价在持续上涨的状况下,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依然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另一方面是是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及美元的汇率走势和全球的经济环境。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元,美元的地位很难撼动。因此,美元的趋势决定这全球经济能否稳定复苏,换言之,美元稳定决定球经济复苏和稳定,但是如果美元大幅波动,必然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17]。

第四,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端,具有提档升级的需求和潜力。从我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尤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短板非常突出。第二产业的主体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能耗大,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缺乏竞争力,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品牌意识。第三产业也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缺乏服务意识,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支撑力严重不足。因此,我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档升级的空间,需要以加快创新、改革和开放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形成品牌意识。

三、我国货币政策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措施

即便面对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我国经济形势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也仍具有明显优势。要素驱动虽疲态已显,然潜力依存,我国经济仍维持了中高速增长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了相当规模的顺差,且我国拥有丰裕的外汇储备。除此之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走强,不具备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客观条件。“流动性陷阱”从发生背景上看,一般发生在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的环境下,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流动性陷阱”发生的重要原因。“流动性陷阱”发生时,名义利率极低且接近于零,但仍然无法启动消费与投资,无论央行采取何种政策以扩张货币供应量,都无法刺激经济摆脱萧条状态。

显然,我国日益健全的市场机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及内需释放潜力、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不断优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稳定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说明我国现在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且未来也基本不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即便如此,我国依然需要科学分析“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尤其是需要在今后的货币政策施用中注意防范导致“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因素叠加。因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主要要素驱动潜能已经近顶,积极货币政策的刺激效能已呈现疲态,与一些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面貌,颇有相似之处。为此,我国应在货币政策运用和宏观经济调整中,注意如下几点:

(一)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配合以扩张性货币政策

为避免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国际上主要对清理银行、放松服务部门的管制等进行结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实质上只是试图增加市场的供应能力,但是效率的提高如果会使得失业率上升的话,这个改革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经济反而会更低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实现经济的转型,使经济复苏,务必引导民众积极消费和投资,增加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例如,放松信贷限制,使个人与企业可以贷到款,给企业提供复活的机会,使企业或者个人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弱经济压力,缓解失业压力,使民众对未来经济保持足够信心,只有增加人们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才能鼓励更多的消费支出。[18]

另外,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同时,政府还要施行恰当的货币政策。货币扩张政策分长期和短期两种。如是暂时性的货币扩张,不管其规模大小,该政策不能够提高价格或产出,尤其是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时,名义利率降至为零附近,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预期的价格增长,而实际利率反而下降;但是如果是长期的货币扩张,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名义利率为零,这种货币扩张政策失效,那么,刺激经济的唯一方式一般就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制造可信赖的未来货币,确保民众相信政策的长期性,扩张承诺,降低实际利率[19]。

(二)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与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的价格指向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性,以适应货币供应方式的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同时维护货币流动性稳定。此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还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调节好流动性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同时要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能够的基本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存在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各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工作[20]。我国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能够有效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要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一方面保证并提高人民银行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并设定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使我国经济、金融市场能够健康发展,同时为货币政策提供规范的标准,减少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失误。

另外,货币政策制定者要将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定位在稳定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维持适当的通货膨胀率上,不要过多地关注资产价格,特别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我们从国外失效的“零利率政策”中可以看出,通过大幅度降低利息的政策来调节经济,几乎没有任何效力。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调控弹性,我国政府和金融单位,应该给市场留下足够的利率空间,让市场发挥作用来实现减息的预期。实际上,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把控,要协调运用“利”和“量”,努力维持货币政策的弹性,进行短期调控,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

消费者和投资者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对投资不敏感,再加上投资市场利率传导机制不流畅,且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有引发“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国家,各个经济主体的需求综合体现在市场利率上。目前,我国利率是由政府或央行严格管制的,其生成机制受其控制,主要以协调各经济主体利益为主。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利率敏感性,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积极改革机构,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同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加强金融体系监管,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应作为市场化利率的核心[21]。

我国的消费者、投资者,不少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也不够顺畅。因此,要努力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为此,一方面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改善银企关系,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着力提高投资者对利率的敏感性[22]。

(四)消解银行巨额存贷差,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接能力

金融体系的经济运行集中表现为银行存贷差,但是如果存贷差不断扩大,必将会出现银行的经营效益下降、信贷功能弱化、资金供求关系失衡等问题。这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不利的,也是“流动性陷阱”产生的潜在风险之一。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减小存贷差、提高资金运行率、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转变银行经营理念,化解银行巨额存贷差,使金融市场日益完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行的深入,民众对未来预期会有所改变,利率的敏感性也会随着民众的预期变化而改变,储蓄增加、消费缩减等都有可能诱发“流动性陷阱”产生。[23]因此,有必要依靠财政政策,逐步改善财富分配机制,改进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收入分配效率,并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给人们带来稳定的预期,免除人们后顾之忧。此外,还要配合降息政策,使民众能够积极消费,从而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最终使经济远离“流动性陷阱”。

(五)适度控制通货膨胀,引导实体经济发展

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其利率已经降低至极致也不能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唯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许能使产出增加。政府往往采用税收的方式,或由银行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事实上,政府以减税或发债等方式筹资来进行刺激经济复苏或者是激活经济,在将来还本付息时,政府的税收会更高,民众的税赋并没有得到缓解,只是将相当于未来税收负担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政策很容易失效。为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政府必须降低税费,积极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必须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积极解决实体经济企业的困难,实现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快速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环境,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猜你喜欢

陷阱流动性货币政策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陷阱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