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险满意度评价的相关因素研究
——基于2017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①

2018-09-14侯小伏

东岳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档次结余城乡居民

侯小伏,牛 千

(1.山东社会科学院 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问题提出

社会保障水平反映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发展程度,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上升的不可逆刚性*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World Social Security Report 2010/11,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2010.p.20.郭小东著:《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具有普适性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单就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说,三种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同时并存。消除基本社会保险的城乡区隔、所有制差别,打通社会保险制度间的壁垒,全面提升社会各阶层的社保满意度,不仅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体现,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治理理念的有效途径。

影响社会保险满意度水平的相关因素众多,既包含参保险种、参保缴费额、报销比例等与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性指标,又包含社会保险满意度、减贫效应等反映参保收益的效果性指标,还包含诸如居民健康水平、家庭结余状况等人口学特征指标。社会保险满意度并非铁板一块,它会随着保险险种、保障水平、参保者日常生活收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并非越高越好*Chetty,R.,and A.Finkelstein.“Social Insurance:Connecting Theory to Data”,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Volume 5,2012.,相同报偿水平在不同群体中的效应可能会有所差异,报偿水平的一味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民众满意度的提升,反而会激发参保者产生过高的、并非个人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公共资源需求,并且越来越难以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得以满足,从而使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取难度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即社会保险水平超度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福利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只有紧扣参保者特征制定相适合的社会保障政策,充分把握影响社会保险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之间的动态规律,才有可能全面提升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保险的评价水平,切实提高居民的参保热情。

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评价的相关因素都包括哪些?社保政策满意度评价在样本特征上呈现哪些分化?本文创新性地综合运用制度性指标、效果性指标、人口学特征指标对山东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量化分析,检验社会保险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深入分析社会保险满意度与居民参保种类、参保缴费困难感、参保补助、居民健康状况、医保报销比例、家庭结余率等因素的相关关系与变化趋势,为提升社会保险满意度给出精准化的对策建议。

二、样本特征与变量选取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山东省内选取18岁以上的城乡居民3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社会保险部分的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无效数据清洗,回收的2936份有效问卷的样本特征见表1。本研究涉及到的变量及相应解释如下:

表1 样本特征(n=2936人)

(1)居住地。“居住地”变量分为“城市”(县城及以上)“农村”(乡镇及以下)两个类别水平。

(2)社会养老保险种类。社会养老保险种类分为“系列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列2职工养老保险、系列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类。

(3)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困难感。该指标通过“您个人缴纳该社会养老保险费是否感到困难?1完全没困难、2基本没困难、3说不清、4有点困难、5负担沉重”来呈现。

(4)养老保险减贫效应。减贫效应既体现在政府通过普适性强的社会保险防止并消除极端贫困的水平,又反映出城乡居民通过参与社会保险来获得自身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实际改善程度*胡鞍钢,童旭光:《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通过计算不同缴费额度下的非贫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来量化不同缴费档次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非贫人数越高,说明保险减贫效应越显著。本文以山东省2016年省定扶贫标准线3200元为参照标准。

(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缴费档次。2016年和2017年山东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缴费档次为100、300、500、600、800、1000、1500、2000、2500、3000、4000、5000元共12个档次。

(6)村、居集体组织对城乡养老保险缴费的补助额。指的是参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近一年内所接收到的来自村委会、居委会等集体组织的参保缴费补助金额(元)。

(7)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变量以“自评身体状况:1不好,需要人照料;2不好,但能自理;3一般;4健康;5很健康”进行量化。

(8)家庭年结余率。家庭年结余率=(家庭年总收入-家庭年支出)/家庭年收入。结余率在0.3以下为较低,高于0.3为较高。

图1 接收不同村(居)集体组织社会养老保险补助金额的参保者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满意度

(9)家庭医疗保健年支出占比。该变量通过“家庭近一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实际自付费用支出/家庭近一年的总支出”来量化。

(10)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评价。该变量分别通过“你觉得目前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及以上级别的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合适吗:1比例太低、2比例较低、3比例合适、4比例较高、5比例太高”这些指标进行量化。

(11)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满意度评价。居民对其评价分为“1很不满意、2不太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5个水平。

(12)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的服务满意度评价。居民的评价分为“1很不满意、2不太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5个水平。

三、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一)参保种类

通过对不同人群参保情况进行哑变量设置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居民产生高满意度评价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r=0.09,Sig=0.000,P=0.01)。各满意度水平上的三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如表2。在满意度评价“一般”水平以上的较高满意度评价者中,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参保人数占比;在满意度评价“一般”水平以下的较低满意度评价者中,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比例,显著低于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比。

表2 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者在养老保障政策满意度不同水平上的分布(%)

(二)保险缴费困难感

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困难感与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2,Sig=0.000,p=0.01),困难感越强,养老保险政策满意度越低。

(三)参保补助

享受村委会、居委会等集体组织给予养老保险缴费补助的居民,其满意度显著高于未享受的居民(r=0.072,Sig=0.035,P=0.05),但补助金额的多少并不会显著影响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F=1.601,Sig=0.172,P=0.05)(见图1)。

表3 不同健康状况城乡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表4 各层次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与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的人数分布(%)

四、社会医疗保险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一)健康状况

不同健康状况的居民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差异显著(Sig.=0.000,χ2=43.534,df=16,p=0.01)。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为“很不满意”的居民中,健康状态为“不好,但能自理”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健康状态居民人数占比。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为“不太满意”的居民中,健康状态为“不好,需要人照顾”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健康状态居民人数占比。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居民中,健康状态为“很健康”的显著高于其他健康状态居民人数占比。上述分析可见,健康状态处于“一般”水平以下的居民,对医疗保健资源需求较高,而对参加的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见表3)。

(二)医保报销比例

居民对社会医保报销比例评价越高,其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越高。相关分析得出居民对不同层次的公共医疗机构医疗报销比例的评价直接影响其对政府医疗保险政策满意度评价,医疗报销比例评价与满意度评价的相关系数r=0.278-0.355(Sig=0.000,P=0.01):村卫生室或社区服务站医保各报销比例间的不同满意度水平的人数分布差异显著(Sig.=0.000,χ2=2005.350,df=4,p=0.01);乡镇卫生院的医保不同报销比例的群体间满意度差异显著(Sig.=0.000,χ2=2449.412,df=4,p=0.01);县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医保不同报销比例的群体间满意度差异显著(Sig.=0.000,χ2=2317.348,df=4,p=0.01)(见表4)。可见,在居民对各个层次的医疗机构(村/社区、乡镇、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评价与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中,满意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的居民中认为医保报销比例“太低”“较低”的居民占比均显著高于选择其他报销比例的人数占比;而满意度为“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居民中,认为医保报销比例“合适”“较高”的居民占比均显著高于认为报销比例“较低”“太低”的人数占比。

(三)家庭结余率

不同家庭结余率的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评价分布差异显著(Sig.=0.000,χ2=1489.018,df=4,p=0.01)。在“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的选项分布上,家庭结余率低于0.3的人数比例高于结余率大于0.3的人数比例,尤其是“不太满意”这个选项的分布上,家庭结余率低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结余率高的人数比例;而“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选项分布上结余率大于0.3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结余率小于0.3的人数比例(见图2)。

图2 不同家庭结余率水平的与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满意度的人数分布比例

五、原因分析

(一)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参保缴费能力偏低,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满意度评价较低

目前全省面向单位就业人员*参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人口变动与劳动力调査制度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对“单位就业人员”的界定。设立的是两种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前文数据所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者满意度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者满意度。前者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均由国家部署、人社部门推进实施,参加者的收入较为稳定,基本工资标准、退休时间、养老保险的缴费额和年限等要素有着极强的确定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者生活的安全感及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者的非农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本调查中关于非农工作单位的所有制分类为:1国有或国有控股;2集体所有或集体控股;3私有/民营或私有/民营控股;4港澳台资或港澳台资控股;5外资所有或外资控股;6其他。为存在变量,检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者的社会保险政策满意度,发现差异并不显著(χ2=10.332,Sig=0.149,p=0.1)。城镇职工养老参保者里兼职务农群体(农民工)占比为8.2%,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满意度与其他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的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中的农民工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满意度在“一般”以下水平的比例多于其他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且显著性水平达到边缘显著(t=1.753,Sig=0.088,p=0.1)。

将“是否为兼职务农职工”与其他两个经卡方检验会显著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满意度的变量——“是否接收村居补助”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困难感”作为自变量,将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满意度作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代入有序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查有效自变量。得出回归模型wald检验=4.023,Sig=0.0987,Pseudo R-Square=0.024,p=0.1时模型达到边缘显著。

当“是否为兼职务农职工”作为存在变量时,“缴费困难感”(B=-0.184,Sig=0.109,p=0.1)对模型的解释效力、“是否接收补助”(B=0.192,Sig=0.617,p=0.1)的解释效力均不及“是否是农民工”(B=-0.723,Sig=0.045,p=0.05)对模型的解释效力显著。

这部分农村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与典型的“原生型”城镇职工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社会权益分配等方面不可否认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部分人进城进入稍正规的企业打工后,尽管可以获得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机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学历并不高,缺乏持续且精专的从业技能与经验,往往会出现频繁换岗换单位的情况,其就业流动性大、缴费能力偏低。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项目相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言,存在缴费率相对较高、保险收益权随缴费单位的变更而流转或终止的特点。这也是导致作为大多数来源于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认知水平或者满意度偏低的原因。

表5 61岁及以上城镇、农村居民在各缴费档次上的占比

表6 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贫困率估算边际均值与标准差

表7 不同缴费档次对61岁及以上各类居民减贫效应估算边际均值

图3 各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61岁及以上城镇、农村居民的减贫效应

(二)各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城镇、农村居民的减贫效应和参保满意度显著分化

从表5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的选择上主要还是集中在300元及以下档次(有62.9%的农村居民集中在300元及以下的缴费档次,有77.6%的城镇居民集中在300元及以下的缴费档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成本的下降,即单位缴费金额换取的养老保险权益增加,可以有效提高民众的参保积极性与满意度。

各缴费档次相应的贫困率估算边际均值及标准差、不同缴费档次对61岁及以上各类居民减贫效应估算边际均值见表6、表7。采用卡方检验,检验61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同参保缴费档次贫困人数差异显著(Pearson X2=28.205,Sig=0.002,p=0.0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同缴费档次对61岁及以上参保者的减贫效应有着显著差异(F=11.004,Sig=0.000,p=0.01)。结合多重比较的均值图(图3)和事后检验,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61岁及以上城镇居民参保缴费300元的保险档次,其减贫效应显著高于其他缴费档次(Sig=0.000,p=0.01),城镇居民中参保缴费2000元的群体,其贫困率近100%,减贫效应差;800元档次城镇参保居民人数为0(表5);500元、1000元、1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间减贫效应无显著差异(Sig=0.317,p=0.01);城镇居民中缴费100元的组别,其减贫效应显著高于5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减贫效应(Sig=0.000,p=0.01)。对于城镇居民而言,300元缴费档次的减贫效应最高,100元的减贫效应其次,验证了城镇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基底额度为100元的合理性。在农村居民中,8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4000元、5000元的减贫效应无显著差异(Sig=0.437,p=0.05);300元、500元、100元的减贫效应无显著差异(Sig=0.982,p=0.05),且这三类缴费档次的减贫效应均显著高于其他缴费档次(Sig=0.001,p=0.0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后,500元缴费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对农村居民的减贫效应显著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减贫效应(F=105,Sig=0.000,p=0.01)。1000、1500、3000和5000元的缴费档次对城镇居民的减贫效应显著大于农村(F=10.845,Sig=0.017,p=0.05)。农村投1000元以上保险的人甚少(占农村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群总体的8.8%,见表5),高额参保缴费水平与社会保险金统筹账户的代际间流动难以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即时消费需要,故农村居民较难接受缴费额度高的社会保险类型。

(三)一般健康水平的城镇居民家庭保健支出占比更高,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低于健康居民

根据医疗资源投入的连续性图谱理论*匡莉:《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机制与调控策略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二维水平轴样图谱的其中一端是无病防病、早防早治的预防保健服务资源投入态,图谱的另一端则是针对顽疾重病及突发意外的治疗性医护资源投入态。不同健康状态的个体处于图谱中的不同位置,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

个体健康状态越好,健康需求越是靠近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常见病防治的一端,个体越需要全科化、保健性、基础的医疗服务。此状态下的个体接受到的医护干预手段多为医护人员的徒手疗法(如望闻问切等基本体检诊断、按摩、注射等)与基本的药物保健。这些医疗保健项目见效快、风险小,费用低,且提供基础保健性全科化医疗服务、便于居民就近就医的机构众多(包括社区诊所、区/县医院以及专业化程度更高、诊疗收费标准更高的三级医院)。故处于此健康状态下的居民,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健康状况为“一般”或者“仅能达到生活自理”水平的居民,往往患有慢性疾病,或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中。该类型群体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处于图谱的中间阶段,既有保健及巩固疾病治疗预后效果的目标,又有治疗慢性病、延缓慢性病进程的需求。他们既需要全科医护资源,又需要专科化、精细化的高端诊疗技术。

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处于健康水平“一般”程度的居民群体在民众中占比较大(城镇中23.53%,农村中19.63)。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习惯变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患者与亚健康状态的民众数量增多,而慢性病的治疗一般周期长、自费比例高。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健康状况的居民家庭医疗保健年支出占比差异显著(F=3.259,Sig.=0.11,P=0.05),健康状态为“不好,但能自理”(Sig.=0.000,P=0.01)和“一般”(Sig.=0.008,P=0.01)居民的家庭医疗保健年消费支出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健康状态的居民,这两类健康状态的居民对医疗保健资源的需求更大。方差分析与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居住地与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F=2.640,Sig.=0.032,P=0.05);城镇居民中“一般”健康水平的群体,其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居民(t=2.640,Sig.=0.008,P=0.01),该群体对健康资源需求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居民。城镇慢性病患者与亚健康状态患者不仅存在预防—康复双重诊疗需求,且接触到的较高等级的医疗机构(如三级医院)与权威全科、专科医疗干预的渠道更多,故医疗保健方面的花销占日常开销比例更大。

(四)健康状态较为危机的居民,因病致贫的概率更大,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在医疗资源投入的连续性图谱中,个体健康状态越危急,健康需求越是靠近重症干预的一端,个体越是需要权威的专科化医疗干预。此状态下的个体接受的多是高精尖医疗设备检测技术(如CT等)与高难度医疗手段(如急救手术等),一级及二级医院的硬件配套与医护人员的经验技术往往难以达到该类病患的诊疗需求,而三级医院及部分高端专科医院的收费标准较高,且很多面向重症的医疗服务项目并非在基本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内,故居民担负的医疗费用支出更多,且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认知越趋向消极评价。

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健康状况与家庭结余率对居民的家庭医疗保健年支出占比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家庭结余率会对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的日常健康保健维护产生显著影响,若结余率低于0.3时,“健康”与“很健康”的居民在家庭保健年消费支出占比低到几近为0,而家庭结余率高于0.3的“健康”与“很健康”两个居民群体的家庭医疗保健年支出占比在40%-60%之间,与家庭结余率低于0.3的“不好,需要人照顾”和“一般”的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水平相当。结余率高于0.3的健康状况“不好”与“一般”居民的家庭医疗保健年支出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结余率低于0.3的健康状况“不好”与“一般”的居民(图4)。

图4 不同家庭结余率水平的家庭医疗支出比估算边际均值

健康水平越低的居民,其家庭结余率分布显著集中于0.3以下,说明健康状态较为危机的这个群体,因病致贫的概率更大。结余率较高的家庭,在有机食品的选择、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疾病的预防方面投入更高。家庭结余量的增高会直接提升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开支比例,对健康状态为“不好,但能自理”的居民而言,提升最为显著(家庭医疗支出占比估算边际均值提升幅度高达75%以上)。这部分富裕人口将可能直接带动高端医疗服务与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扩容,其健康理念已逐渐由“有病医病”的被动治疗转向“无病防病”的主动保健。

六、对策讨论

(一)督促农民工积极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监督用工单位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加强职工养老保险的接续转移,提高弱势就业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

针对源于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满意度较低这一问题,应当重点关注劳动关系缺乏充分法律保障的弱势就业群体。对于从农业农村转移到城市和非农就业的人口,要做到无死角、零覆盖地将其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当中,加大筛查力度,监督用工单位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并且,要采取切实措施,适应城市化加速和灵活就业的需要,回应已非农转移人口的期盼,加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接续转移。

(二)政府引导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鼓励社会力量给予补贴缓解居民参保缴费困难感,提升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评价

为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城镇、农村居民中发挥最优的减贫效应,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满意度,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城乡居民理性选择适合的缴费档次。对农村居民来说,500元与100元、300元缴费档次对目前农村居民的减贫效应相当。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500元以上的居民,政府给予的缴费补贴须大于等于60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Q/content/2014-02/26/content_8656.htm。。因此,须在农村通过宣传教育、补贴等形式大力鼓励居民参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尤其对于已被征地的农民,财政按照缴费基数给予适度年限的补贴,在保障农村居民100元缴费档次全覆盖的前提下,大力推行500元的缴费档次。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由于300元缴费档次对城镇居民的减贫效应显著大于其他缴费档次,对于61岁及以上的城镇居民,要最大程度发挥城乡养老保险金的减贫效应,需要由笼统式宣传转为分阶段的精准式引导。政府需适度补贴或调动街道等社会力量给予补贴支持,重点鼓励符合参保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缴费困难的城镇居民优先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00元缴费档次。同时,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都应保障100元缴费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兜底”。

积极鼓励村(居)委会或其他社会力量对参保居民进行参保补贴。在当下民生收入差距主要还是源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背景下,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给予适应的补助,不仅确保了农村人口能“够得着”参保的缴费“门槛”,缓解了居民参保缴费的困难感,也可切实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行为。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对参保居民进行补贴。

(三)推行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志愿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健服务新模式,促进中等健康水平城镇居民无病防病与医保满意度提升

为切实提高该中等及偏低健康水平群体对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保障政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驻村居社区,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和科学的防病治病观,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从日常生活饮食作息上降低亚健康、患重病及慢性病的高风险因素,是实现从治病向防病转变的有效路径。应充分发挥公共医疗对城乡居民的预防保健与治疗干预的双重效用,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并采用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志愿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健服务新模式,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早日实现全民健康体检档案全覆盖,多方面促进健康诊疗与保健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四)全面构建覆盖省内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降低家庭结余率低的居民因病致贫风险,提高其医保满意度

为防止健康高危群体因病致贫,切实提升该群体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与服务的积极评价,亟待规范基本医疗保险门规病种及报销比例,全面构建覆盖省内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体系,最大程度降低非富裕家庭因病致贫的风险。建议面向城乡居民加大政府出资补贴力度,结合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缓解因家庭重大疾病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与个人支付比例,即按照大病发生的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总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同时,更加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按照治疗的难易程度、医治的紧急程度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切实为城乡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痛点。

猜你喜欢

档次结余城乡居民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这个假期你错过的不是院线片而是这些……
政府储备结余
降低医保基金结余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