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对强迫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2018-09-14黄立萍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强迫症医护人员发生率

黄立萍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1]。强迫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跟患者的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2]。强迫症患者的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无意义的、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者冲动反复侵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可感知到这种想法和冲动,但无法有效控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焦虑感和痛苦感,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3]。目前临床上常采取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治疗周期较长。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对强迫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69例,纳入标准:(1)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4],且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 18 分;(2)具备完善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疾病;(2)不愿配合检查及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0~35岁,平均(26.36±3.68)岁;病程(4.32±0.13)年。观察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0~ 34岁,平均(25.72±4.07)岁;病程(4.51±0.17)年。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舍曲林(生产厂家: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19,规格 50 mg/片)治疗,起始量为50 mg,每天晨服。按病情需要增加药量,至150~200 mg/d。连续用药8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具体内容:(1)心理护理:接诊后,医护人员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通过综合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精神现状,并建立可靠互信的医患关系,施以针对性的个人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50 min/次,每周2次,持续8周。(2)行为干预:即辅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治疗,以减轻其强迫想法,改变其不当行为。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积极鼓励其参加工娱活动,如练舞蹈、下棋、打球等。患者通过这些活动,可消耗一定体能,缓解自己的情绪,分散一些不良注意力,减轻患者因焦躁和烦恼带来的痛苦。患者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另外,征得患者的同意,当其有强迫意念并将进行强迫动作的时候,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此模式循序渐进,直到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痊愈。60 min/次,每周3次,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Y-BOCS得分,以减分程度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的减分程度≥75%;75%>有效的减分程度≥50%;无效的减分程度<50%。(2)分析患者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6]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7]。Y-BOCS主要用来评价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类型,轻度严重为6~15分;中度严重为16~25分;重度严重为25分以上。HAMD主要评价患者的抑郁状况,总分<8分为正常,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0~35分为肯定有抑郁症,>35分为严重抑郁症。SSPI主要内容包括家庭角色功能、参加社会性活动情况、对周围人的关心等,采用3级(0~2)评分法,2为严重功能缺陷,1为有功能缺陷,0为无功能缺陷。(3)分析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7.14%,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138,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Y-BOCS、HAMA及SSP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YBOCS、HAMA及SS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负情绪4例,胃肠道不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1%;对照组出现并发症4例,负情绪5例,胃肠道不适 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748,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Y-BOCS、HAMA、SSPI评分 分

3 讨论

我国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8]。当前临床多采用单一给药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强迫症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9]。

多数强迫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都会产生莫名的抗拒心理,不遵从正确的医护行为。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首先要耐心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其次,进行强迫症有关知识、相应治疗及护理过程的宣传,消除患者对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及预期不良结果的担忧;再者,针对患者的病情,指导其调节和控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强迫意念及强迫行为,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精神状态和恢复社会功能[10]。积极的行为干预可有效引导患者改正自己的强迫行为习惯[11]。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多参加工娱活动,消耗其一定的体力,以此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此外,鼓励患者及时汇报自己的强迫冲动,久而久之使其厌恶自己的行为,从而停止不良行为。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0.05),Y-BOCS、HAMA及SS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强迫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后,强迫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社会功能恢复明显,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猜你喜欢

强迫症医护人员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