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地区文化考古与考察
2018-09-14张碧波金朝阳
张碧波,金朝阳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2.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石河子地区发现三趾马化石,在300万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在石河子沙漠腹地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石器工业文化发展史看,石河子地区古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弓箭投枪的复合工具的出现,生产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社会跨入文明时代。
本文就石河子市古墓、南山古墓葬、南山古墓人骨种系等进行研究,认为石河子古人对红色赤铁矿粉的崇拜——祈求死者重生、复活;出土彩陶——文化改造了泥土,在陶器上染色,象征生命意识、天地意识;大三角纹、圆角矩形纹最具地方特色,象征天圆地方的小宇宙意识。乳钉纹来源于对母性动物的崇拜,阴刻松针纹积淀着新疆先民对植物视为神灵。石河子古人创造了一系列视角形象,从自然史跳到了文化史。
圆丘形石堆,墓中放置巨石——石崇拜,神石、灵石,借灵石升天。炭精纺轮、陶纺轮多样通体施红彩,喻义神化。人骨研究中的病骨、头骨钻孔等说明古有头骨崇拜文化,人的精灵在头骨中。古人不认为疾病是自然现象,是各种神灵引起的,药物表现为神灵。而头骨钻孔,是为了掌控亡者的精灵为神所用。
应坚持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坚持苏秉琦大师关于文明途径的论述和张光直先生文化相互作用圈的观点来考察新疆地区古文化,提高人们对新疆地区古文化的研究质量。
石河子地处天山北麓中段的玛纳斯河畔,准噶尔盆地的南缘。乌鲁木齐市到伊犁和从石河子经克拉玛依到阿尔泰地区的通道都要经由石河子,是一个多文化汇集与交流的地区。
一、三趾马遗存点和沙漠腹地的新发现
1995年7月,石河子红山嘴电厂工人在修玛纳斯河渠时,挖掘出马齿骨、肢骨化石。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考证,此为三趾马骨遗存点。属上新世晚期,距今大约300万年。石河子红山嘴三趾马遗存点西侧是玛纳斯河床,北约1公里为石河子红山嘴二级发电站,东面紧靠玛纳斯干渠。
早在5000万年前,新疆许多地方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现代家马的祖先——始祖马在这茂密的森林里生活。始祖马的蹄子是四趾,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变化中,森林面积逐渐缩小,始祖马不得不到草原上生活,成为草原古马。它的体型越来越大,接近于现代家马,腿也逐渐变粗变长,侧趾逐渐退化,变为三趾,称为“三趾马”。
三趾马是哺乳动物奇蹄目马科中一个灭绝的旁支,它的颊齿是高冠型的,上颊齿原尖孤立,每肢三趾,这是它有别于所有已知马类的主要特征。它生存于距今约1500万年至40万年这一地质历史时期。三趾马化石广泛发现于亚、欧、非和北美四大大陆。在国内广泛发现于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南、黑龙江等省区。
在新疆石河子发现三趾马化石,证明早在300万年以前,石河子一带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曾适于三趾马的生存、繁衍。从而说明那时石河子已有了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为在石河子区域寻找早期原始人类活动遗迹提供了依据和线索。”①郭婧《石河子文物考古新发现》,《新疆文物》1997年第1期,第54-55页。
这一发现表明,距今30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驯养马匹,使他们成为草原骑马民族。从四趾退化为三趾,是否演变为史称大宛的汗血马?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会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根据一五〇团打柴民工提供的线索,在石河子莫索湾一五〇团西洪沟、沙乐村发现三处细石器遗存点。
细石器分布很广,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大约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开始,经历了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石河子莫索湾西洪沟有两个细石器遗存点,一处位于一五○团团部西侧3公里处。这里西北邻沙漠,沙丘较稀疏,植被主要是梭梭,其余三面为团场农田。细石器及陶片发现于一个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30~40米的小沙梁上。从地表采集物中,可见清代青花瓷片。据了解附近有清代屯田地窝子。采集到的细石器有镞、镰、石叶等。第二处细石器遗存点位于第一处西约300米,在一座高约3~5米的沙梁下。从地表采集到少量细石器和两件碎陶罐。经拼对,一件是夹砂陶,一件是夹砂红陶,还有一件鼓腹小口罐,纹饰、形制与苏联中亚发现的卡拉苏克文化联系密切。
沙乐村细石器遗存点位一五○团最西北,由此可穿越沙漠,通往克拉玛依大拐。顺着这一道路向西北穿行20公里,沿途地形较平坦,偶见古河渠(为清代屯田所开),至20公里处,出现大沙丘。遗址就处在一座东西长约百米的沙丘下。沙丘高达5~10米,周围有高大的梭梭和少量红柳。遗迹和遗物处在沙丘南侧,在百米范围内散布较多的是清代青花瓷片、釉陶片,还见串珠及咸丰、乾隆通宝等,为清代遗物。还有少量夹砂灰陶片,应早于清代。还发现细石器石片数枚,说明早在数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的活动,而清代活动尤为频繁。这里可能是通往阿尔泰的一条捷径。
从大石器、中石器、小石器到细石器,经长期的石器发展,人们的文化改造着石器,石器具有灵性;细石器标志着人们已经发明了弓箭——利用石镞,射击远处的野兽,发明了投枪——在狩猎时,提高了猎人们的防护能力,提高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弓箭、投枪均为社会复合工具,人们的技能提高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改善,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二、石河子市三处古墓
这是石河子市首次发现古代墓葬,不仅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同时它代表一种新的考古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石河子古墓位于玛纳斯河西岸约10公里,石河子市区北约5公里(见图1),隶属石河子总场地界。在这里共发现两处古墓:一处为石河子总场水泥厂古墓,另一处为石河子总场良种场一连古墓。另外,在水泥厂墓地西南开探沟T4,发现河沟一段,编号93SST4、G1,沟底沉积有与墓葬随葬品类同的陶片。
图1 石河子市古墓位置示意图
(一)水泥厂古墓
位于水泥厂东南约400米的老榆树边,墓地周围多是农田和林带,南边有一处磨菇培殖房和一条混水渠,因泉水和废水混流而得名。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征集品中有一些是这个墓地出土的文物,是农工取土时挖出的,并把具体位置都给我们作了介绍。同文物伴出的还有人骨,我们在调查中确定为墓葬,计三座,编号93SSM01~93SSM03,但它的墓穴结构已完全破坏,我们在取土处开了三条探沟T1~T3又发现了两座,编号为93SSMl、93SSM2,但墓葬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古墓情况
Ml基室上部和两端均已被破坏,基坑宽90厘米,残长约60厘米,墓底距地表深约20厘米,残存的墓口距地表仅有4厘米。墓室结构呈竖穴土坑,似矩形。
墓内葬一个体成年,骨架保存很差,其半身以下完全被破坏。死者头向东南,左侧身,头顶前放置一件陶罐。
M2墓室仅上部被破坏,残存的墓口距地面深30厘米,墓底距地面深60厘米,墓坑口长138厘米,宽112厘米,墓底长128厘米,宽112厘米。形状呈圆角矩形,结构呈竖穴土坑。
墓室内骨架甚朽,一个体,年龄24~35岁,头向东,呈左侧身屈肢,头骨下置一小块夹砂红陶片。
这是一座竖穴土坑墓,随葬一块夹砂红陶片,用红陶器随葬,表明石河子古人的颜色崇拜。旧石器晚期山顶洞人的尸骨旁撒赤铁矿粉,可知山顶洞人有颜色崇拜。赤铁矿粉红色,象征生命和鲜血。用赤铁矿粉包围尸体,是期待死者重生和复活。石河子古人也有了这种习俗。
2.随葬品
M01:1陶罐,夹砂红陶,颈下一圈乳钉纹,共18个,3个一组,乳钉由内壁用圆形硬器外压形成,器壁内每个乳钉后留下较深的圆形凹窝。乳钉纹下周身阴刻菱形网纹。
M0l:2盆形陶罐,夹砂灰陶、圆唇、颈略直,口稍侈,底近平,表面和内壁打光,阴刻纹饰。颈下有两道平行弦纹,中间填斜道纹;弦纹下从右到左器身一周有5个连续的大倒三角。第一个,由两条平行线构成的大三角中间填斜道纹,而大三角内套同样纹饰的小三角。第二个,大三角纹饰同第一个,但内套的小三角单线构成内填菱形网纹。第三个,大三角单线构成,外周有小三角相围,内填斜道纹;大三角内套两个小三角,中间的一个与大三角纹同,最内的一个单线构成内填斜道纹。第四个同第二个纹饰。第五个同第一个纹饰。陶罐口径15厘米,通高8.2厘米,底径6厘米。
M03:1砺石,褐色,砂岩,磨制而成,略呈长方形,侧面梭形,两端中部下凹呈月牙形,一端下部1.1厘米处对钻一孔,外径0.8厘米,内径0.4厘米。砺石通长10.3厘米,宽2.4厘米,中部厚1厘米。
M03:2单耳圜底罐,夹砂红陶,表面上大红陶衣。
M03:3铜镞,头部呈叶形,正视为菱形,铤部圆形中空,残存有木制箭杆朽痕。通长3.5厘米,头宽1.25厘米,厚0.7厘米;铤长 1.2厘米,直径0.8厘米,孔径0.5厘米。
M03:4铜刀,尖端、柄首残缺、弧刃、背直略凹,刀身剖面呈锐尖状,柄把呈椭圆形。残长11厘米,刀身残长6厘米、宽1.8厘米、刀柄残长5厘米、宽0.7厘米。
陶器是文化改造了的泥土形态,“陶匏像天地之性”(《祀记·郊特牲》),陶器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象化,在人类改造了的泥土模型,用以表达人类与宇宙统一的精神的物质的模式。红陶、灰陶是古人在陶器上特意染色,均象征生命意识、天地意识。
彩陶也是礼器,是与玉器一起说的,玉器是沟通天地的礼器、神器、法器,彩陶和玉器一样具有这种文化功能、宗教功能。从石器到玉器,是一种文化功能的转换。从素面陶到彩陶,也是一种文化功能的转换。这就是从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到其成为精神产品、宗教性产品,即从物质生产转型为精神生产。从器形看它是陶器,从颜色花纹看它主要功能已不是实用的,而是用以装饰,用以娱神、媚神、敬神的。这是说彩陶与玉器(玉琮、玉璧、动物雕饰玉器等)均属于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明的载体,它们已脱开物质生产体系,而加入精神生产体系。
大三角纹,大三角纹中套小三角纹,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模式——天圆地方观念的一种变形。
《易·系辞》记有天地之数观念:“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80-81页。。“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二、四、六、八、十,阴之数。”可知,奇偶之数为天地之数、阴阳之数。奇为阳,偶为阴,显系源于自然宇宙观念。
天地阴阳之数当源于古老的天圆地方观念。
“周公……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天矩之于数,其裁判万物惟所为耳”②《周髀算经》卷上,四部丛刊本。。
对圆方之数,汉人京房解为:“三者东方之数……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又方者经一而取四也③《京房易传》卷下。。
大三角纹、小三角纹,三为天数,大三角纹用以象征天数,小三角纹象征地数,应是具有新疆地方色彩的圆方——天地观念。三角纹象征高山,登山似升天。
3.采集品
M:l口沿,夹砂红陶,胎内灰黑,似罐,口微侈,颈部不显,略内收。高4.1厘米、复原口径11厘米,胎厚0.8厘米。
M:2彩陶片,夹砂红陶,表面有红色彩纹,为一器底残部,平底,器自外侈。
M:3口沿,夹砂红陶,胎内部分灰黑,器表和口沿内壁上红陶衣,似大罐,口外侈。
M:4鋬耳,呈月牙形,上部外凸较甚,夹砂红陶。高5厘米、宽7.4厘米、外凸2.4厘米。
M:5口沿,夹砂灰陶,似罐,尖唇,侈口。高3.4厘米,复原口径28厘米,胎厚1.7厘米。
M:6陶罐,夹砂陶,表面土红,内壁灰黑色。平底,圆唇,器身上部直略内倾,腹稍折鼓。高10.03厘米、口径14.4厘米、底径7.6厘米。
(二)水泥厂 T4、G1情况
这里推土机大面积取土,已挖至地表下约80厘米,我们发现有不同于周围生土的灰黑色土,开挖探沟T4。它位于下西南约160米处,面积南北长7米,东西宽4米,揭去15~25厘米厚的扰土层,发现一条沟,编号G1,上部被扰,底部剖面呈锅底形,沟南北走向宽1~1.6米。沟内填灰黑色淤土,在沟底发现一些钙结核,往往同陶片沉积在一起。
现将出土物介绍如下:
阴刻纹陶片2件,夹砂灰陶,雕刻显出花纹。G1:1残存有圈点纹,长4.9厘米、宽 2.5厘米、胎厚1厘米。G1:2残存有三角纹加圆点纹,长3、宽2.5、厚 0.7厘米。
G1:3口沿,夹砂红陶,似罐,上部内收,口沿下部残存两个由内壁向外压出的乳钉纹。高5.5厘米、残口径2.6厘米.胎厚0.6厘米。
G1:6口沿,夹砂褐陶,胎、内壁灰色,似碗,圆唇,壁较直。高 4、宽 1.8、胎厚0.6米。
乳钉纹陶片二件,乳钉均由内壁向外压出。
T4、G1 与 M01:1、M01:2、M02:1、M03:1、M03:2墓出土的陶器,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褐陶等。这里多出了褐陶,纹饰除了乳钉纹,还有圈点纹等。应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内圆角矩形——在墓穴中建筑成天圆地方的小宇宙形状,则表明石河子古人存有这种天圆地方、天上地下小宇宙分层次的小宇宙意识。
(三)良种场一连古墓
位于水泥厂古墓南约400米处,东邻八号地,北接鱼塘,西、南同混水渠接近,处在一个特角地带,农工在这里用推土机推土加筑鱼塘大坝,推出一些人骨和陶片,考古工作者在此边缘开挖二条探沟T1,T2,探沟仅一个层位,表土层下即到生土,共发现三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形制已彻底破坏,编 93SLYM01,其他两座为 93SLYMl、93SLYM2。
1.古墓情况
M01整个墓葬均被破坏,仅发现一件残陶罐,周围残存一些灰黑色花土,与M1、M2的填土类似。
M1墓室上部和北壁已被破坏,残存的墓口距地表深30厘米,墓底距地表深40厘米,墓室形状为圆角矩形,结构竖穴土坑,填灰黑色花土。墓室长156厘米,宽80厘米,墓内葬一男性,成年人,右侧身屈肢,方向80度。头骨,上肢骨等已被破坏,在头骨部位上后方随葬一件盆形陶罐。
M2仅墓室上部被破坏,残存墓口距地面深66厘米,墓底距地面深94厘米,墓室前宽后窄呈梯形,长212厘米,宽82~132厘米,结构为竖穴土坑,填灰黑色花土。墓内葬一男性,年龄30~40岁,右侧身屈肢,方向70度,随葬品均放置头骨前方。
陶器上的动物纹饰是新疆先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交织的产品。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这是说,艺术是一种情感的产物,而任何一种人类情感都是文化现象;而情感(精神)活动基础来源于对物质的追求。“一旦绘画以它最初的粗糙形式进入了人类的视角,它不仅是创造了一种人工制造的对象,而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一处新的视觉形式。……它从一个马的图形中看到了它的意义,这种意义又超越了马的图形本身,那么这种新的视觉方式是远离动物本能的,它使人类视觉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即从自然史跳到了文化史”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页。。
陶器上的纹饰(包括动物纹饰)来自于这个部族对物质生活的观察与索取进而形成观念化的产物,这个陶器纹饰就超越了人间性而具有神性,既表现了陶器主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表现着他们的祈求与愿望。这也就从自然史、畜牧史跳入文化史与文明史。
陶器纹饰主题和类型,因不同地区或部落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艺术装饰上往往要多于实用器具形制上的差异。
陶器从实用到礼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从素面陶发展为彩陶。
这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做了三个点上工作:水泥厂墓葬、T4G1和良种场一连墓葬。水泥厂墓葬包括农工取土时挖掘出的三座共五座,同良种场一连墓葬比较:跟已知的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属竖穴土坑基;已知的葬式都属单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均在墓主的头部近处,同时两处墓地均发现铜器,不见铁器。以上几点清楚地表明,它们在文化性质和时代上应基本一致。
在分析水泥厂和良种场一连墓葬类同点的同时,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水泥厂墓葬随葬品中有一种平底陶器上饰乳钉纹,很有特征,这种纹饰是由陶器内壁用硬物向外施压加工而成,它在新疆陶器纹饰中较为鲜见。除水泥厂墓葬陶器中有这种纹饰外,在T4G1沟中也见有这种纹饰的陶片,它们是水泥厂墓地和T4G1沟中富有特征的纹饰。而乳钉纹在良种场一连的墓葬中,探沟层位的陶片及采集品中都没有发现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军垦兵团博物馆《石河子市古墓》,《新疆文物》1994年第4期,第12-19页。。
2.随葬品
M01:1陶罐,夹砂灰褐陶,器底及器身部分表面有烟炱,平底,方唇,外沿唇略凸。口沿下腹部有三圈阴刻松针纹。通高10.3厘米、底径6.2厘米、口径15.3厘米。
Ml:1盆形陶罐,夹砂灰陶,大口,直颈,口略侈,腹略鼓,平底,内外壁表面打磨光滑,花纹均为阴刻,颈下一道弦纹,上刻正锯齿纹一圈与弦纹连为一体;下刻大倒三角一圈共10个,9个大倒三角内均填3个小的正三角,其中一个较小的大倒三角仅填一个小三角,器身部分有烟炱。通高10.6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20厘米。
M2:3铜刀、背直,似直刃,尾端弧圆,中间一圆孔。前部己残朽。残长10.9厘米、宽8.7厘米、背厚0.75厘米、孔径0.8厘米。
乳钉纹应源于母性动物的崇拜,陶罐上阴刻松针纹应是对植物——松树的崇拜,其中蕴含着原始巫术礼仪,积淀着新疆先人的对动植物之视为神灵的虔诚感受。陶器上的大三角均填3个小正三角,意味着对天地鬼神的顶礼膜拜之情。这表明陶器纹饰有它的文化功能——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①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综上所述表明,石河子古墓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三、石河子南山古墓
南山古墓群,位于石河子市西南约60余公里的石场镇南山水泥厂西北约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43°06′、东经 85°40′,海拔 1309 米(图 2)。这里地处天山山脉前山山谷口,顺山谷南行不远,即是由乌鲁木齐通向伊犁河谷的天山公路。
图2 石河子市南山古墓示意图
(一)墓葬情况
这处墓葬群共有墓葬30余座,分布在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范围内,其中坡地西北的墓葬较为集中,发掘的13座墓葬大多位于此。墓葬地表皆有圆丘形封堆,大多为土堆,表面铺一层石块,外观形似石堆。封堆均较小,直径3.5~7米,高0.3~0.7米不等。发掘的13座墓葬,有2座封堆下不见墓室和人骨(M13、M14),其中M14封堆底部见夹砂红陶片。
墓室大多在封堆底部中心,个别在封堆北缘。可见墓室的11座,墓室形制有两种: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
竖穴土坑墓1座:M1封堆高0.56米、直径4.6米。竖穴平面呈圆角矩形,口长2.76米、宽l.00米、深2.02米,底部有一周生土二层台,高0.50米、宽0.14~0.40米不等。死者头朝西北,仰身直肢,男性,55岁左右,无随葬品。
竖穴偏室墓10座。竖穴内均填以层层大小石块、石板,平面呈圆角矩形,呈东南—西北方向,或西北宽、东南窄。方向292°~326°。竖穴底部东南一侧或有生土二层台 (4座),偏室均开在竖穴北壁,个别偏室(2座)用石板封口。人骨架均在偏室内,头朝西北,葬式除1座(M12)为仰身屈肢外,余皆为仰身直肢。以单人葬为主,唯M10除墓底葬一人外,在竖穴填土中还见一婴儿骨架。均有少量随葬品,皆置于死者头部周围。具体资料分述如下:
M2:封堆高0.36米、直径 4.20米。竖穴口长2.35米、宽0.42米,底长2.94米、宽1.04米、深2.00米。二层台高0.20米、宽0.58米。偏室用6块石板封口。偏室口高0.90米、宽0.42米。方向310°。死者仰身直肢,女性,20岁左右。随葬有单耳彩陶罐、单耳陶罐、单耳小陶杯各1件,还有铁簪、砾石、玛瑙串珠和羊颈椎骨。
M3:封堆高0.56米、直径6.14米。死者仰身直肢,年龄、性别难辨。随葬陶壶、陶钵各1件,另有小铁刀和羊尾骨。
M4:封堆高0.68米、直径5.4米。死者仰身直肢,男性,60岁左右。随葬彩陶罐2件,还有小铁刀及羊尾骨。
M5:封堆高0.42米、直径3.8米。死者仰身直肢,女性,20岁左右。随葬有单耳陶罐、平底钵各1件及羊尾骨。
M6:封堆高0.50米、直径4.80米。死者仰身直肢,男性,55岁左右。随葬陶罐2件,还有小铁件和羊尾骨。
M7:封堆高0.56米、直径4.50米。死者仰身直肢,男性,30岁左右。随葬有单耳陶罐l件,还有炭精纺轮、小铁件、羊尾骨等。
M9:封堆高0.5米、直径2.50米。死者仰身直肢,女性,45岁左右。随葬品有:单耳陶罐l件、陶壶l件,以及小铁件、羊尾骨等。
Ml0:封堆高0.46米、直径5.84米。用5块石板封口。墓向320°。葬2人,其中竖穴深0.40米处填土中见婴儿骨架1具。偏室内葬1人,仰身直肢,成年。随葬品有单耳陶罐2件、小铁件及羊尾骨。
M11:封堆高 0.44米、直径4.10米。墓向300°。死者仰身直肢,男性,35岁左右。随葬有单耳陶罐1件、圜底陶壶1件,还有小件铁器和羊尾骨。
M12:封堆高0.48米、直径4.30米。死者仰身屈肢,女性,55岁左右。其颅骨上有若干小孔,经骨科医生观察,初步结论为疾病所致。随葬有单耳陶罐、单耳陶杯、铜簪、铜耳环、小铁件各1件及羊骨。
南山古墓群,地表圆丘形堆,有的表面铺一层石块,似石堆,这是西部高原地区的石崇拜文化。西藏还有巨石文化。石崇拜是中华最为古老的石信仰文化:神石生人,神石补天,死亡后埋入石棺、石室,祈求再生。这是神石、灵石文化的典型。石河子古人保存了这一习俗,墓中放置巨石,凡此竖形偏室墓,填以层层大小石块、石板,平面呈圆角矩形——圆天、矩地,天圆地方,墓穴M7出土炭精纺轮,说明已有纺织技术,新疆地区很早就有纺织技术,有纺织品,在与北亚、中亚文化交流中已出现丝路文化交流。随葬品里还有羊骨,羊是石河子古人的图腾神,是实际畜牧生活的神化。
(二)出土遗物
凡竖穴偏室墓,均有少量随葬品。主要是陶器,一般为2件,个别墓为l件或3件。普遍见小件铁器,因锈蚀过甚,器形大多难辨,有的似为小刀。还见铜簪、铜耳环、玛瑙项饰、炭精纺轮等。均见随葬羊骨。
M1:陶器19件,其中彩陶6件。以夹砂红陶为主,个别为灰陶。皆手制。器形有单耳罐、单耳杯、壶、钵等。以平底为主,圜底较少。器表多有烟炱,当为实用器。彩陶施红彩,纹饰见锯齿纹、折线三角纹、网纹、弦纹及柳叶形点纹等。有的通体施红彩。
M2:1,彩陶,口径 8.8 厘米、底径 5.4 厘米、高17.2厘米。口沿绘一周锯齿纹,颈部饰二道弦纹,腹部为网纹和折线倒三角纹,耳背绘连续人字纹。
M3:l,彩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口径 8.4厘米、底径7.4厘米、高15.0厘米。纹饰为颈部一道弦纹,其上绘一周折线三角纹。
M4:2,彩陶。单耳(残)、侈口、鼓腹,施红褐色陶衣,绘点纹或柳叶形纹饰,口径8.0厘米,腹径10.8厘米,高13.8厘米。
M5:2,通体施红色陶衣、弧腹、口微敛。口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7厘米。”
陶器纹饰较之繁复多样,陶器通体施红彩,突出了颜色崇拜。红彩、红色示生命、鲜血。红彩使陶器赋予生命的质感,供神鬼享受,起到了娱神功效。
竖穴土坑墓无随葬品;竖穴偏室墓10座,均有少量随葬品。
M2,有封堆,用6块石板封口,随葬品丰富。
其余墓葬皆有随葬品,但多少不等;有无石板封口不等;以羊颈椎骨、羊尾骨、羊骨随葬。这表明社会财富不均,出现阶级、阶层。
M2女性墓随葬品丰富,当是部落酋长级人物。
以羊尾骨随葬,以羊为神羊、灵兽,是作为殉牲的代表物,借羊骨、灵羊以升天界。表明当时的石河子处在巫史文化阶段。羊的精灵、灵魂在骨骼中,羊尾骨象征全羊。
(三)南山古墓群所反映的石河子古代文化
石河子南山石场镇发掘的这批墓葬,数量虽少,出土文物也不算丰富,但墓葬形制、陶器风格,均明显表现了与东西相邻地区有关考古文化的联系或影响。我们试作比较分析,对其时代、文化内涵等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封堆表面铺石块,或为石堆,是天山山区乃至天山以北地区广为分布的古代墓葬的特征之一。这批墓葬的基本特点是:墓室形制为竖穴土坑与竖穴偏室共存,且以竖穴偏室墓为主,偏室皆开在竖穴北壁;墓向大致都呈东南—西北方向,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死者头朝西北,随葬品均置于死者头部。在新疆地区,已经发掘的古墓葬中,竖穴偏室墓不少,并且都是与竖穴土坑墓共存。如伊犁河谷的新源县71团鱼塘墓葬、铁木里克墓葬,察布查尔县的索墩布拉克墓葬。在石河子以东的天山东部地区,还见于阜康市南泉墓葬、乌鲁木齐市柴窝堡墓葬,以及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苏贝希墓葬。它们的时代大致都相当于中原王朝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竖穴偏室的形制也基本相同。其中,大多数地点的竖穴偏室墓的偏室都是开在竖穴墓道的南壁,或东壁、西壁。与石河子发掘的南山石场镇竖穴偏室墓特点一致,偏室皆开在竖穴北壁的只见于伊犁河谷的索墩布拉克墓群 (13座竖穴偏室墓无一例外)。据苏联考古学资料,在伊犁河下游哈萨克斯坦境内发掘的塞克—乌孙墓葬中,也有竖穴偏室墓,其特点与索墩布拉克、南山石场镇的发现完全一致,即偏室开在竖穴墓道的北壁,说明南山竖穴偏室墓的墓葬形制同伊犁河流域的考古文化联系更为直接。
南山墓葬出土的陶器以素面为主,少量为彩陶。器形以单耳罐为主,其次为单耳杯、壶和钵。这几种器形,除单耳陶杯(M1 2:2、M6:1)是天山东部地区,诸如乌鲁木齐阿拉沟、乌拉泊,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等与“车师文化”相关的墓葬中的一种典型器形,在伊犁河谷则不见。其他器形,如单耳平底罐、单耳圜底罐、壶、钵等,既见于伊犁河谷的特克斯牧场、察布查尔索墩布拉克、新源铁木里克等墓葬,又是天山东部地区苏贝希、乌拉泊等墓葬中的典型陶器之一。在天山以南的“察吾乎沟文化”中也有所见。彩陶的纹饰,除点叶纹鲜见,其它图案也为上述文化所共有。
据此,我们初步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大致可以推断相当于中原王朝的战国到西汉时期,其文化内涵不仅与天山东部地区的乌鲁木齐、吐鲁番盆地同期考古文化关系密切,同时又与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发现的可能属于塞克—乌孙的文化遗存有紧密联系。墓群处在天山前山地带,气候湿润,水丰草茂;普遍见于墓葬中的羊骨及小铁刀等,都说明这是一批以畜牧经济生活方式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
四、石河子南山古墓葬人骨种系研究
石河子南山石堆墓共采集了10例人骨材料,其中1例男性、1例女性及1例婴儿人骨破碎,另7例(男性4例,女性3例)颅骨基本保存完整。现对这7例保存较完整的颅骨主要形态观察作扼要的记述,并对头骨的形态观察和测量特征作种系分析和讨论。
(一)颅面形态观察
可供形态观察的7例颅骨年龄在17~60岁之间,属成年个体。形态特征观察参考了《人体测量手册》的分类等级(No.1~7为作者编号,括弧中为发掘时的编号)。
从以上对每个头骨的形态观察看,7例头骨中N0.1、3、4、5、6、7 共 6 例(约占 85.7%)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只No.2一例眉间突度稍显,鼻根凹陷浅,颧骨既高又宽,面低且宽,鼻根部隆起弱等方面显示出有少量蒙古人种因素与欧洲人种混合的特征。4例男性头骨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比较一致,除l例为中颅型外,其余3例均为短颅型,综合其共同的体质特征为:头骨粗大,眉间、眉弓突度强烈,鼻根凹陷深,有较高且宽的面,面部水平方向突度小,犬齿窝中——深的居多,普遍低眶。鼻棘显著,梨状孔下缘均锐型,多狭鼻型。一般形态接近于欧洲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与地中海类型相比,中亚两河类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明显的短颅化。面型趋向低宽(中面型),面部水平突度中等,鼻型呈现阔鼻倾向。眶型呈低眶倾向,女性头骨与男性相比,除明显的两性差异外,女性头骨的颅型普遍偏长,眶型偏高,齿槽突颌程度和面部水平方向突度均大于男性,似表明女性颅骨除与中亚两河类型接近外,还更多地受到地中海类型因素的影响。
(二)头骨测量特征的种系分析
从各项测量值围成的组合图形看,石河子南山组与阿莱塞克乌孙组图形非常相似,同时它与阿拉沟Ⅲ组、昭苏乌孙组、天山塞克早期乌孙组也有较为相似的图形。例如,南山组与昭苏乌孙组、天山塞克早期乌孙组在右半部分围成的图形很相似;而与阿莱塞克在左半部分围成的图形非常接近。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南山组图形与阿拉沟I组、楼兰组、山普拉组的图形迥然不同。从组合多边形图中观察出的结论与计算欧氏距离系数得出的结果是完全相符的。
石河子南山女组与男组相比,颅形偏长,面部水平方向突度增大,似表明在该组人种构成中,有部分地中海类型因素的介入。为了了解南山女组的形态类型,这里仍选择8个女组14项指数和角度项目与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石河子南山女组与阿拉沟Ⅱ组、阿莱塞克乌孙组在颅指数、颅长高指数、垂直颅面指数、面角等项目上较为接近,它与阿拉沟Ⅱ组在上面指数和鼻根指数两项上差异较大,说明阿拉沟Ⅱ组较之南山组女性颅骨面更狭更高,鼻骨更加隆起。南山女组与阿莱塞克乌孙组的差异在于后者额更宽,更平直,眶形更高,颧上颌角、鼻骨角突度偏小。阿拉沟Ⅱ组材料是介于地中海类型和中亚两河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石河子南山女组与它较接近,表明该组也是一种既接近中亚两河类型,也接近地中海类型的混合类型。
(三)病理现象及头骨创伤
1.病理现象
No.1(98SSM4)患有较严重的牙周病。齿槽骨已部分被骨质吸收,齿根暴露1/2以上。上颌左P1、M1患根尖脓肿,下颌右P1为龋齿。上颌左M1,右P2、M1,下颌左M1偏斜式磨耗严重。No.2(98SSM6)患极严重的牙周病,齿槽骨已全部被骨质吸收,仅残存右M2一节齿根。上颌左、右C,右 P1、P2,左M2患根尖脓肿。该个体骶骨底与第四、第五腰椎发现严重骨质增生,形成“连桥”,No.4(98SSM11)下颌右M1为龋齿。No.7(98SSMl2)齿槽骨大部分被骨质吸收,齿根暴露近2/3。下颌左M3,右C、P1为龋齿。该个体头骨遍布大小不等的12个筛网状空洞,其中最大的三个直径均在50毫米以上。经新疆煤矿医院陈玉林副主任医师,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田禾副主任医师鉴定,此人生前患有多发性骨髓瘤。该病的特点为T细胞免疫缺陷伴随机会性感染和继发肿瘤。
2.头骨创伤
南山组颅骨仅No.2(98SSM6)在右侧顶骨靠近矢状缝处有一两边长11.4毫米,底边长9.2毫米的类等腰三角形孔。可能系箭镞射伤所致。
本报告中的7例头骨(男性4例,女性3例)出土于石河子南山石场镇的石堆墓中。据发掘者介绍,这批墓葬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西汉时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期,乌孙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一带,建立了强大的乌孙国;西汉中期以前,车师人居住在吐鲁番盆地及周围地区。石河子、玛纳斯一带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是乌孙人与车师人活动的交汇地带。研究该地出土的头骨对了解这一地区古代居民的种族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南山组4例男性头骨颅、面形态基本一致,均为短颅型。它们与欧洲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最接近,其中98SSM6出土的头骨有蒙古人种因素的混入。在与周邻地区古代组的比较中,它最接近天山塞克早期乌孙、阿莱塞克乌孙、昭苏乌孙组、阿拉沟Ⅲ组。3例女性头骨较之男性头颅颅型普遍偏长,面部水平方向突度增大,眶形偏高,似表明它们除与中亚两河类型接近外,还有地中海类型因素参与其人种构成。
古代游牧民族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有其一套文化习俗。在古代游牧民族看来,疾病从来就没有自然因素,他们是在自然以外去寻找疾病的原因。考古学者对头骨创伤进行了病理分析,“该病的特点为T细胞免疫缺陷伴随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
但从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来看,疾病来于神秘观念,而治疗“只有具有神秘力量的疗法才有价值”①(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59页。,疗效都是取决于神秘力量——认为巫医的药物中有神灵,才发生作用。
新疆地区的考古学中的头骨穿孔,应是头骨崇拜、骨髌崇拜文化。古人认为人的灵魂、精灵在头骨中、骨骸中,它们是灵魂、精灵的坐标。而头骨穿孔,是为掌握亡去的灵魂而作。包括对兽骨的崇拜,“其中兽骨可能是寄予某种非物质性的关心的重要对象”②(法)安德烈·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五、结 语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中亚的两河流域以及帕米尔到塔里木盆地的新疆地区“覆盖状地活动着四大支塞人以及大月氏人和乌孙人等”,这些部族的碰撞、交流、融合,带来了文化的文明的发展。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我们认为是西王母昆仑文化遗存,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戎的先世,羌戎族的假面舞俗,正是西王母的豹尾虎齿的假面傩祭傩舞的遗留。即商周时的鬼方,甲骨文是作田下为人形,田为戴头上的假面。昆仑——丘,三成为昆仑丘,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石丘、石筑高台,均应为昆仑丘,据专家考证,“昆仑”一词来于两河流域埃利都神殿、神塔的缩写,中华化——人造的塔,人造的坛③张光直:《中国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
石河子古墓葬应是乌孙——塞克人的遗存。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理论,为我们认识与解释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史提供了理论基础。现所知,石河子古代文化增加了地中海因素,说明石河子古代文化的顽强生命力量及其对中亚、北亚及中东欧的影响。这正如考古学大师苏秉琦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头一种是裂变,第二种形式是撞击,第三种形式是融合。“文化交流产生文明火花”①凌纯声:《昆仑丘与西王母》,《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22辑。《辽海文物学刊》苏。
华裔文化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指出,“这是在同一个强烈而且很紧凑的交互作用文化圈之内,很典型的产生于互相竞争的区域整体之间的一种国家形成的程序”②秉琦《文化与文明》,1990年总第1期。,后转化为“文化相互作用圈”。是从文化转型为文明的一条重要的理论指示。这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史论。它们揭示了文明社会的特点——农业文明,它的早熟性、家天下、血缘纽带、宗法观念,也揭示了文明产生的途径及其性质、特点,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诸种模式和文明发生发展的道路,是认识和解决中华文明诸问题的金钥匙,还表明新疆西域文化是一开放型的文化场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中亚、西亚、北亚及中东欧文化均相互交流、碰撞,构成了新疆——西域文化——西域文明模式的独特道路。它是中国的西大门,在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需认真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