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侵蚀,危害远不仅是“沙滩不再美丽”
——访中山大学教授龚文平
2018-09-14海洋与渔业罗茵方琼玟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方琼玟
龚文平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口海岸的动力、泥沙与物质输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近年来,先后承担起多个研究项目,包括《喇叭形弱潮河口的泥沙输运及其机制研究——以珠江口黄茅海为例》《海南岛南渡江河口的盐水入侵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以及珠江口咸潮上溯的动力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等。
提起沙滩,人们通常会将它与白浪细沙、旅游婚礼等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提海岸侵蚀,许多人大概会想到:美丽的沙滩不见了,海沙不再柔软细白了,甚至会硌脚。25年来一直从事海岸侵蚀灾害研究的中山大学龚文平教授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海岸侵蚀带来的危害远不仅于此。
最新《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7年,根据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显示,深圳、汕头、江门、茂名、惠州、汕尾市存在海岸侵蚀现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49亿元。其中,深圳市土洋收费站岸段最大侵蚀距离 7.6米;惠州市东山海岸段最大侵蚀距离12.8米;江门市北陡浪琴湾沙滩岸段最大侵蚀距离 3.6米。广东沿海海岸侵蚀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采访中,龚教授详细讲述了海岸侵蚀的具体成因、危害以及防控办法,并呼吁公众一定要引起重视。
人类活动是导致海岸侵蚀的直接原因
何谓海岸侵蚀?龚教授解释道,字面意思是指海岸在海洋动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后退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一海岸单元而言,泥沙输入小于泥沙输出,导致泥沙收支不平衡。
龚教授指出,近些年,中国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其中的原因有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包括海岸工程建设、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人类活动,对海岸侵蚀的影响更直接、更剧烈。龚教授说,近些年,人类采砂行为增多,河流上游筑坝、河道取沙会使河流来沙减少,堤坝、防波堤等工程导致上游来沙被拦截;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风向变化,影响了海浪波高、波向,进而影响海岸泥沙输运;海平面上升、底流与裂流等波浪动力增强了泥沙的离岸输运,导致了海沙的重新分配。
“海岸侵蚀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海滩景观被破坏,海滩宽度减小、坡度增大、泥沙粒径粗化……这样一来,海滩的旅游功能下降,海岸空间减少或消失。”龚教授指出,不仅如此,它还会破坏部分海洋生物的生境,譬如有些海岸是海龟的产卵地,海龟选择产卵地的条件很严格,沙质要细软,沙滩要宽阔。如果这个产卵地遭受海岸侵蚀,那海龟的生存和繁衍就成了大问题。
可通过硬工程软工程防治海岸侵蚀
龚教授自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便一直从事“河口海岸”方面的研究。他向《海洋与渔业》记者透露,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人为因素加剧了海岸侵蚀。龚教授举例说,“今年 3月份,我们去海南清澜半岛考察,发现海里的人工岛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在海浪的作用下,人工岛波影区两侧的岸段波浪作用加强,造成海岸侵蚀,长期以往,部分被侵蚀的泥沙逐渐堆积在人工岛和陆地之间的区域,会形成‘连岛坝’,将人工岛和陆地连接在一起,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水流不畅也会影响近岸水质和生态系统。”
“基本上,任何海岸工程都会对海岸造成影响,但这需要去权衡。”龚教授说,譬如要建设现代渔港,要保护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波堤不能不建,但是,建设之前,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要做可行性分析,也可以采取一些技术减轻海岸侵蚀。
龚教授介绍道,目前有两种手段来防治海岸侵蚀,一是硬工程,如堆石、建海堤、丁坝(群)、潜坝、防波堤,防止泥沙外流;二是采用一些人工软工程,如人工填沙或生物护岸,比如在岸边种植红树林和大米草等,当然,要选择适合本土的生物,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他举例说,美国迈阿密海滩早年就由于海岸侵蚀,导致旅游功能削弱,后来经过人工填沙,生生填出了长约十公里、宽数百米的人工沙滩,发展旅游业。
建议引入ARGUS系统观测海滩变化
龚教授指出,有些海岸侵蚀是缓慢的过程,如海平面上升、海岸工程影响、泥沙来源的缓慢减少等;有些海岸侵蚀是由极端事件的动力因素造成的,如风暴潮和风暴浪,这样造成的侵蚀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年)才能恢复。
目前,公众更熟悉的是风暴潮这些海洋灾害,但对海岸侵蚀似乎都不太了解,以为这些只需要政府部门提高警惕即可。为此,龚教授呼吁公众要提高海洋环保意识、爱护海岸、保护海岸,不仅要保护好海岸边的植被、不非法开采海砂,而且不能在过于邻近海岸线的地方进行结构物建设,“面朝大海”的房子固然值得向往,但一旦坍塌,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另外,政府部门要对广东沿海海岸侵蚀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给予重视。有关机构可以引入海滩变化观测系统(ARGUS系统),它能长时间持续地观测海滩的变化,便于我们分析出广东的海岸侵蚀情况。ARGUS系统技术目前已经很成熟,欧美国家及我国的山东、海南省都在使用。”龚教授说。
【延伸阅读】
咸潮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于河海交汇处,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
针对近些年广东珠江口咸潮入侵(又称咸潮上溯)的现象,龚文平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珠江口咸潮频繁发生,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年,广东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道水深增大,导致咸潮上溯的范围扩大、次数增多,“根据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珠江口咸潮上溯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河道渠化和水深增大,致使海洋动力增强。”
龚教授指出,防治咸潮可考虑多种方法,如合理配置水库(群),在咸潮发生时加大上游径流量;恢复河道自然状况,使河道自然弯曲;增大河道两侧的植被面积,加大底摩擦力等,当然,咸潮防治要综合考虑防洪与航运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