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评价
2018-09-14周晓蕾
周晓蕾,黄 敏,王 爱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22)
一、引言
为了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教育部于2013年10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议》,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强调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强调以测评为抓手,通过测评诊断找准问题,实现针对性选学课程,以期“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1-2]。由此,教育部、各省市教育机构、各高校教师联合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以下弊端:(1)评定指标偏行政化,教育决策者的主观思想痕迹较重,指标体系缺乏科学的考量和检验[3];(2)评定方式一刀切,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差异性[3]2;(3)评价内容缺乏情境性[4];(4)轻视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4]5;(5)缺乏严格的评分标准,或有标准但没有评分监督机制,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遭遇虚假数据、评分随意等问题[3]2。为了有效地评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绩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一般常用定量评价法,即将各项评价指标赋予数值,再用数学方法做出结论性评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评价人员由于需要参考他人的权重,所以无法全面平衡各个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5]可以实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体现评价对象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将评价者的理想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丹尼尔·斯塔弗尔比姆教授在《系统的评价》一书中指出:“评价最重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模型,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在培训前后分别对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变化,可以得出相应的培训效果的结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和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我们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因素,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信息技术素养、计划和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及学习与发展5个指标;二级指标对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形成39个二级评价指标,对一级指标形成底层支撑。详细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指标体系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 AHP)[6-7]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 T. L. Saaty 教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于 1971 年在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中进行了成功的运用。此后 AHP 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 AHP 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AHP的基本原理:根据系统的具体性和目标要求,把复杂的系统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即把问题层次化。然后对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的各因素(评价指标)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得到各因素(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依据层次分析法核心步骤,首先确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两两成对比较,求比较矩阵。
标度定义如下表2所示
表2 标度定义
根据以上标度定义,对5个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求出比较矩阵,见表3。
表3 五个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第二步:计算比较矩阵行积。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1)
依据公式(1),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见表4。
表4 五个一级指标权重
依据同样方法和步骤求出二级指标权重,得出整体权重值如表5。
表5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续表5
(三)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模型构建
在上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采取加权求和的形式构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的完整模型,具体如式(2)所示。
(2)
式中,p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的评价得分值;fi(x)为39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测试分数;wi为通过AHP 法计算出来的该项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出来的p值愈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就越强。
四、评价实例
应用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在培训之前,随机选取某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课程各一名教师,对其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计算出的评价结果分值划分为优秀(p≥90)、良好(80≤p<90)、中等(70≤p<80)、一般(60≤p<70)、差(p<60)五种结果, 评价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结果(培训前)
从表中可以看出,2号教师评价成绩为“优秀”,说明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好,课堂教学效率高;而4号教师被评估为“中等”,说明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在后期的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习。
培训之后,对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重新评价,得到结果如表7。
表7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结果(培训后)
从培训前后的定量评价结果,可以很容易看出每位教师的培训绩效。
五、结语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的五个一级指标。然后,对一级指标进行深入细化,形成支撑一级指标的39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的完整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经典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影响评价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构建了最终评价模型。最后,对随机选取的某中学5名不同教师,应用该模型进行实际评价,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较好的评价,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率的提高,对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好的实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