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专题
2018-09-14唐光全重庆市广益中学校400065
●唐光全/重庆市广益中学校(400065)
一、直击高考
2016—2018年地理高考全国卷涉及大气运动的核心考点与命题特点,分析如表1所示。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重点剖析
图1“大气运动”知识网络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三种不同性质的辐射(表2)。
表2 三种不同性质的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及散射作用。
(3)大气的保温作用(图2)。
图2 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
(4)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应用。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主要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如山体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温室种植等。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过程(图3)。
图3 热力环流的过程
(3)热力环流的应用。①运用等压面弯曲示意图判断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高低。②运用等压面弯曲示意图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③运用等压面弯曲示意图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④运用等压面弯曲示意图判断近地面的风向。⑤运用等压面弯曲示意图判断近热力环流的方向。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比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脊风、山谷风、山谷地区多夜雨、城市雨岛效应等。
3.大气水平运动
(1)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南半球向左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风的受力情况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①北半球高空风的受力情况及风向。②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及风向。
(3)气压定律。北半球高空背对风向,右手边为高压区,左手边为低压区。北半球近地面背对风向,右后方为高压区左前方为低压区。南半球高空背对风向,左手边为高压区,右手边为低压区;南半球近地面背对风向,左后方为高压区,右前方为低压区。
(4)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①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②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力大小。③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变化程度。④在等压线图中画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⑤根据风向判断半球。⑥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
4.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①三圈环流的结果:地球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②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关系: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干旱少雨,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雨;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多雨,信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少雨;西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多雨,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少雨。③两个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为多雨带,多对流雨;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为多雨带,多锋面(极锋)雨和气旋雨。④两个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带压控制的地区为少雨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①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即:对于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但是移动的时间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时间,移动的幅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②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的应用: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解释一些具体的气候现象,如南亚夏季风的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夏季西北风的形成;地中海式气候的形成等等。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3)。②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表4)。③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表5)。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应用,利用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解释具体的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伏旱等。
表3 南北半球不同季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表4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表5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4)季风环流。①季风的定义: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称为季风。②季风的成因类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形成的季风。
5.气候
(1)熟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略)和北半球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略)。
(2)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从气温(气温高低、温差大小)、降水(降水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太阳辐射强弱、风力大小四个方面进行选择性描述。如乌鲁木齐的气候特征可描述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太阳辐射强;多大风。”成都的气候特征可以描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气候特征的比较(表6)。
表6 比较两个不同地方气候特征的主要指标
(4)气候形成原因分析。主要分析气温高低、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和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
(5)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6.天气系统
(1)锋面与天气(表7)。
(2)高低气压系统(表8)。
(3)锋面气旋。带有锋面的气旋,温带气旋大多是锋面气旋。
表7 锋面与天气
表8 高低气压系统
7.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的概念。即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2)常见的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沙尘、龙卷风、雾、高温、低温、冻雨、霜冻、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等。
(3)气象灾害的掌握要求(以我国的寒潮天气为例)。①概念:寒潮是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②形成原因: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寒冷气流南下导致我国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当一天之内气温降幅达到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就形成寒潮天气。③出现时间:秋末、冬初及冬末、初春较多,隆冬较少。④影响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能够受到寒潮的影响。⑤有利影响:寒潮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寒潮带来大规模雨雪天气,有利于缓解冬天的旱情;寒潮带来的低温有利于杀死病虫害,抑止病虫或病菌的滋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寒潮带来大风天气,为风力发电提供丰富的资源。⑥危害: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较大;寒潮天气危害人体健康;寒潮影响牲畜过冬;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等。⑦预防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寒潮的应急能力;增加室内温度,做好防护保暖工作;加强对牲畜圈舍修复,储备干草,提高牲畜越冬能力;建设大棚温室,减少农作物的冻害等。
★复习策略
1.理解基本原理
“大气运动”专题涉及的基本原理较多,如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等,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大多停留在记忆层面。复习时,应教会学生理解基本原理的内涵,把握原理的关键所在。如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应让学生学会找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温度不同的两地),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含义。
2.构建思维导图
构建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打开大脑思维,成倍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激发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在“大气运动”专题复习中,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或模型,让知识线索更加清晰,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气候”思维导图的构建(图4)。
图4“气候”知识网络图
3.注重知识应用
本部分内容呈现了大量原理性知识,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理解、应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关键。运用基本地理知识去解决具体地理问题也是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在高考试题中,大多是创设一个地理情境,让学生利用大气相关知识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1题,命题者创建了一个旅游的情境,让考生分析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考生应用“如何分析不同地方气温高低”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
4.掌握分析方法
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纵观每年的高考试题可见,每一个考题都是对一个比较小的地理问题的探讨,在解决地理问题时,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核心,再理清核心问题与基础知识的相互关联,最后整理思路,梳理答案。如2018年全国高考Ⅱ卷第7题,命题者设置的问题是探讨“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核心是寻找恩克斯堡岛常年盛行的风向(红旗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恩克斯堡岛常年处于极地东风带内,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实际盛行的是东南风,问题的答案呼之即出(红旗飘向西北方向)。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8年全国Ⅱ卷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底层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5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图5 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1)读图5,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下垫面温度较高,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以美国为背景,龙卷风为主题,考查龙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龙卷风的因素(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龙卷风的影响)以及龙卷风对人类的影响,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1)从材料中可以得知龙卷风形成于湿热气团强烈抬升,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说明该湿热气团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地区,而美国东西部均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深入中部,所以其主要源地是墨西哥湾。湿热气团抬升的原因,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于气团湿热,气温高,空气受热抬升,抬升时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放热,进一步带动空气抬升。气流旋转的原因,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分析的是地形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美国中部地形平坦,面积广大,有助于气流运动。
(3)材料中“大气急剧上升”、“超强低气压”等信息告诉考生龙卷风的风力较大,而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春季气温的变化较大、南北温差大,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加大风速、加快冷暖气流交汇频率。
(4)材料中“追风人”,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说明龙卷风对人类影响较大,被人们高度关注。分析时,要求考生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辩证地思考,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历时长短以及危害性三个方面分析。
★方法技巧
本题用详实的文字、清晰的地图、简明的图例展示了有关龙卷风的基本信息和美国地形、河流的分布,以及美国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地区分布。答好此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下:①训练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本题中对“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考生有比较强的地理思维。在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如何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进行针对性训练。②强化地理素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区域作为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渗透了考生对区域认知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本题通过美国地形和河流分布特点,以及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规律示意图,分析龙卷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龙卷风形成的主要因素,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地理学科素养。③提升地理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是高考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考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题所涉及的地理问题通过对题中图文信息的分析和基本地理知识的运用就可以进行解答。
★训练拓展
(2018年重庆市主城七区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儋州市地处海南省西北部,那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1℃,年均降雨量1 823mm。
材料二:海花岛(建造中)位于儋州市排浦港与洋浦港之间的海湾区域(图6),距离海岸600米左右,总跨度约6.8千米,由三个独立的离岸式岛屿组成,规划填海面积约8平方千米,规划平面形态为盛开在海中的三朵花(图7),故取名为海花岛。
图6 海花岛位置图
图7 海花岛规划平面形态
(1)说明儋州市夏无酷暑的原因。
【答案】①受海洋影响大,夏季升温较慢;②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气温有所降低;③(位于海岛)多风,利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