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

2018-09-13司建培

考试周刊 2018年65期
关键词:词类思考

摘 要:在词类多功能现象的研究当中,将不同国家的语言相比较以及将认知语言学视为其中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支撑,而范畴将会对语言描写的构成因素,本身具有相对性。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词类多功能性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同时其又具有范畴的灵活性。本文笔者从以上所讲述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基础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

关键词:词类;多功能性;思考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对于词类多功能性的研究,都停留在对词类划分的步骤之上,因为在其中语言学学家要将词类活用以及兼类问题进行区分,但是进行研究时无法确定制定怎样的规则将两者进行划分。从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至今,语言学家对此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构建,进而展开集体性的讨论,采逐渐搭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并确定分布原则来对词类进行有效的区分。以上所构建的原则,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还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解决,以下就以跨语言比较与认知语言学两个方面,对词类的多功能性进行思考、分析。

一、 词类多功能性,是跨语种的普遍现象

根据我国语言学家所研究出来的成果理解发现,印欧语中所运用的词类与语法都是一一对应的,而在我国的词类可以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同时这些词类在应用中都具有多功能性,这也是我国语言系统与印欧语最为根本的区别,而造成以上区别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语法当中所缺乏的形态变化特征。英语词类之中,当动词与形容词充当主宾语时,要在词语之后跟上“-ness、-ation、-ment”等形式的后缀,加上之后使得动词与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还可以利用词类的变形,将动词转化为不定式以及分词形式。但在我国汉语语法之中,是没有这种变形的形式,不管将词语放在任何位置之上,形式与词性都是相似的或者是相同的,这样的形式就是所谓的词类多功能性。

以上的所有观点以及理论都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朱德熙所提出,从这些观点的提出研究以及发展到当今,都是我国语言研究中尤为重要的资料以及理论基础。根据朱德熙所提出的理论基础,一直引导我国语言研究学家从汉语本身的性质特点出发,对词类的多功能性进行实质的研究,而忽略了英汉词类在转用中的共性。在时代的发展中,传统的、复杂的运用方式逐渐被代替,这个过程英语语法将复合法、派生法、词类转换法视为英语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构词法,而其中所运用的转换法构词就是词类多功能性。

二、 词类多功能性的本质

随着词类多功能性的发展,现阶段社会所应用的词类多功能性具有范畴灵活性,而其中所指的范畴是将词类视为一个稳定状态的存在,范畴所具有的灵活性也就是指詞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得其在语言中呈现中立的状态,范畴的灵活性会导致在两个范畴之间产生中间的状态,其中所具有的实质是:范畴从言语过渡到语言的过程与状态。在词类多功能性的发展之中,由于中间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导致各类词类之间都会形成一个连续性的统一,连续性的统一之中是有等级之分的,也可以说是,连续统一中的实质是语言梯度。进而根据其在共时中的发展层次来说,语言与方言、语言的创造性、语言的外在功能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进而使得特定的词语在应用之中出现过多的中间状态。在从历时层面上来说,范畴从言语发展到语言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言语在共时中是处于中间状态的范畴,在发展中逐渐转变为语言中的范畴,其要经历历时之中的固化,在这一过程之中会对特定词语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无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其中所产生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当中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个原因直接促使特定词语处于共时层面时,展现出不同的中间状态,位于不同的共时层面时,所产生的中间状态也有所区别。

当词类之中的语音、语法、词汇与语义相比较而言,语义当中的语义模糊是学术界最先对词类进行研究的领域,同时国外的研究学者对于这方面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在对词类进行研究时,最先提出语义模糊的学者是伍铁平,在提出语义模糊之后将对模糊语言与词汇学、词典学、词源学等进行关注。在这我国时代的发展之中,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涌现出一大批对语义模糊进行研究的学者。对于词汇来说,其中主要分为基本词汇与非基本词汇,同时两者在运用中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制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能实现两者间的相互转化。而词类之中的语素、短语、词之间同样无界限之分,即在运用时存在许多的共同中间状态。语法层面,在任何形态下的类别与构式之间都存有中间状态。

有上文对词类多功能性的本质分析可以发现,当范畴言语发展到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中间状态并不是特殊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想象,这不仅仅是对词类多功能性跨语言的普遍现象,还是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等层面所存在的中间状态。

三、 词类多能性的本质在语言描写中的作用

词类作为语法范畴中的一部分,原因中的范畴来源,在语言中的作用,该如何对待范畴的灵活性以及其中所出现的语言范畴的中间状态?以上的问题都需要逐步地去发现、解决。

一些研究学家从跨语言比较的角度中发现,比如英语这样的刚性语言区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而荷兰语之中至少要区分三种语言,汤加语这样的柔性语言对上述的四种词类都不用作出区分。上述的语言之中,词类的句法功能以及语义功能都是根据其中语句中的位置决定,研究学家认为这些因素之中尽管对范畴产生相对性,但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具有普遍的范畴,进而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分析,范畴化在其中将人们的经历与认知加以系统化。由此可知,范畴是语言学家合理的、科学的描写语言而强加给语言的一种基本概念,其本身就具有相对性。范畴的相对性用通俗一点的话语来形容就是范畴所具有的灵活性,或者是运用中范畴所存在的各种中间状态。因此,确认范畴所具有的语言全面描写以及系统解释作用时,一定要注重范畴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而产生的中间状态。

然而在语言学研究学家的认识中,对于如何对待范畴所产生的中间状态一直在讨论。经过多数语言学界研究学家的观察发现,语言思想中的意义与功能是存在系统性的。通过类比法与不规则法的研究,进而发现语言从其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或许还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此结论提出后的时间中,语言学对于其产生两种不同的阵营,分别为“类推论者”“不规则论者”。根据其中对中间状态的全面描写以及充分的阐述,可以增强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与整体把握,由此及彼、由小见大地对语言全貌进行探索与发现。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词类所表现出的多功能性问题,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之中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研究学家对于词类对功能性的研究还未落到实处,没能突破语言的阻碍,从新的语言角度去认识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根据现阶段对词类多功能性的研究发现,其中研究的角度是从范畴化进行的,在对词类多功能性本质进行分析把握时,忽视了词类划分标准等相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高度重视言语到语言的发展经历,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语法以及用法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陈意轩.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J].当代旅游,2017(15):270.

[2]刘江.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4.

[3]袁明军.关于汉语词类功能转移的几点思考[J].汉语学习,2013(5):22-30.

[4]陈艳新,刘江.梯度范畴化动因研究——基于词类多功能性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4(5):278-280.

作者简介:

司建培,讲师,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词类思考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