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2018-09-13刘营营
刘营营
摘 要:探析中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是当前阶段我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及个人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应用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并简要分析中西应用语言学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探析的主要依据为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在几本中文刊物以及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在几本英文刊物上出现的应用语言学文章。
关键词: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据调查可知,应用语言学文章的类型多种多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种:通过相关的数据材料展开研究(量化)、通过相关的访谈材料展开研究(质化)、借助非材料的相关资料展开研究。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教学研究工作得到质的飞跃,逐渐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今天,本文就以“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探析。
一、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探析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应该从文献的范围、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分类等角度出发。第一,确定参考文献的范围。我们主要选择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的几本中文刊物(比如《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以及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的几本英文刊物(比如《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上,在此基础上将其中有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文章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
第二,对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类。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查询相关资料,可知研究方法分类如表一所示:
二、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结果
笔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针对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结果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知,借助非材料的相关资料展开研究这一种类具有独树一帜的优势,对于中西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据调查可知,在国内借助非材料的相关资料展开研究占据总研究的百分之八十八,而通过相关的数据材料展开研究(量化)以及通过相关的访谈材料展开研究(质化)分别占据总研究的百分之十一以及百分之一。除此之外,借助非材料的相关资料展开研究与量化、质化研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如图一所示:
以……的形式使用,在……的范围内,其英文应用为:in the case of、as well as the、on the other hand、in the context of、at the same time、on the basis of、in the use of、in the form of、in terms of the、a wide range of。在對应提出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根据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法对对应提取出来的四词词串,在对应的分类和统计过程中;我们从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 从结构上,动词类词串数量最多,介词类其次,名词类最后,其中带介词of的词串数量总量占比较多,其原因是在确定学术论文中对应写作数量、地点、突出特征、判断事实等。
2. 从功能上,则是更偏向于使用语篇型词串,研究型第二,参与型最后,这里语篇型词串的大量使用也表明写作者的语言使用能力和组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的应用。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四词词串的对应研究和分析,在实际探索的过程里,我们通过相关实验研究方法的对应总结中了解到,在相应的数字媒体时代进程发展过程中,四词词串的对应应用和相关辅助的大型语料库的对应语料信息的提取和研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学习和认识上,对进行应用语言学领域四词词串应用的理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即在进行对应应用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加强对相关涵盖领域写作里的词串使用在对应的语料分析和提取过程中,使其自身能在对应自我意识的知识转换过程中,了解到自身写作的学术论文和专家学者写作中存在的对应不足和理解差距。在自我意识觉醒和词串应用的深入了解中,在对自身问题的自查、自省过程里,通过模仿相关的使用词串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和知识掌握深度。
参考文献:
[1]魏祥.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四词词串的研究[J].学园,2014(17):48-49.
[2]李群.基于N元的候选词库的建立[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4-136.
[3]房体松.基于语料库的英文经济文本的词块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王玉红.现代汉语常用段位数词多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倪莎莎.基于语料库的四词词串在商务英语中的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6]吴军,徐志敏,李静,等.应用LSWE语料库加快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Z].安阳师范学院.2011.
作者简介:
冉红雨,讲师,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