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2018-09-13史霄鸿

出版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

史霄鸿

摘 要:当前,职业批评家、网站编辑和独立评论人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新媒体书评人是网络书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化类型文学细分市场、丰富文学批评标准、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改良网络文艺生态等方面能够弥补网络文学批评现状的不足,利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未来新媒体书评人群体的有序发展,还需要把握好职业化与自组织、技术强势与人文精神、迎合大众与树立标杆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新媒体 书评人 网络文学批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端的中国网络文学业已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并日益成为庞大的文化产品生产链条的一环。基于媒介环境学的通行理论,数字媒介形态这一载体和渠道本身对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评价机制等各环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互联网文艺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与网络文学创作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文学批评机制始终处于相对滞后和失灵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并迫切召唤基于新媒介的文艺批评范式,网络书评或媒介批评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网络书评体系的重要一环,新媒体书评人群体的出现及其规范化发展,不仅将完善网络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形成,而且有助于解决学院派批评理论失效的问题,利于构建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目前,不少学人从助推全民阅读的角度,呼吁建立“独立书评人”制度,但从健全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视角审视书评人尤其是新媒体书评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研究,仍然付之阙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把关人”现状,指出新媒体书评人在构建有效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方面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为新媒体书评人的未来发展提出未雨绸缪的合理化建议。

一、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以纸质媒介为载体和渠道的传统文学,专业编辑、出版机构和文学批评家共同构成其文学批评机制的主体。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生产、传播和评价过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进一步改变了写作、评论和阅读的经典形态。横亘在作者、评论家和读者之间的界线不断模糊,文艺活动全面打破精英话语垄断,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互联网文艺形式的流通和消费环节之中。早期的网络文学作品大部分遵循从网络渠道发布转向线下出版发行的路径,仍然需要经受职业批评家和专业编辑的检验和品评,而当下的网络文学生产和流播完全可以略过此一环节,直接接受大众读者的审视。从网络文学作品批评现状来看,批评主体实际上由职业批评家、网站编辑和独立评论人三部分构成。职业批评家在学养和视野方面存在客观局限,网站编辑受制于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独立评论人则是新媒体书评人的重要来源,亦是对前两者在现实批评阐释失效方面的重要补充。同时,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重建也离不开技术更新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势必将发展成为网络文艺批评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1.职业批评家学养与网络文学批评存在脱节

职业批评家接受的是传统经典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正统学术训练,在网络文艺诞生之初即对其持有雅俗之辨的先验偏见。新世纪以来,尽管不少学院派批评家开始转向网络文艺评论,主动创新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却也难免学术化和精英化的批评立场。学院派批评家关注文学批评的学理探讨,以推进学术发展为己任,在长期浸淫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与网络文学作品这一通俗文学样式存在着格格不入、龃龉寡合的先天窒碍。此外,职业批评家也包括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尽管这一群体普遍认可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并推出了包括兼收并取网络文学与严肃主流文学作品、创作网络文学专刊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却收效甚微。从盛大文学对国内十大文学杂志主编的访谈可知,网络文学缺乏价值标准和体系是文学期刊编辑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由此可见,以职业批评家为代表的精英知识界受到被持续边缘化的压力,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

2.网站编辑素养与网络文学批评仍有距离

网站编辑是网络文学批评流程之中最为前端的把关人。文学网站是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和流播的第一渠道,专职的网站编辑負有对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建议修改以及筛选推荐等职责。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后者大相径庭。在网络文学通行的审查制度规约之下,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时刻以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把关作品的专业素养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以从阅文集团获取的调研数据为例,集团所属网站在职编辑总人数为340人,按照端口划分为运营编辑、内容编辑和审核编辑。在这之中,学历为本科(含)以上的编辑占到78%,其平均年龄为28岁。可以看出,成为网站编辑的职业门槛相对较低,网站编辑队伍在学历和年龄方面与传统出版编辑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新兴行业从业者的基本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着眼点与传统文学大异其趣,更注重挖掘作品的商业价值。

3.独立评论人各自为阵与网络文学批评劣等化

狭义的独立评论人即文学领域的公共意见领袖。就其大众评论的面向和立场而言,独立评论人的出现受网络文学的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受惠于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介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声平台和渠道更为多元,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的独立评论人不断崭露头角,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但是,独立评论人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利益驱动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味及媚俗内容,其评论亦多蜻蜓点水,在“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同时容易导致扁平化、浅薄化的评论倾向,甚至是流于炒作、营销和恶性竞争,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新媒体书评人是独立评论人的重要来源,规范这一群体的发展,对独立评论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至关重要。

4.技术主导的批评范式与网络文学批评有待磨合

媒介技术更新了作者和评论者的联结方式,并深刻介入到网络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网络作品现存的规模和发展的趋势来看,纯粹依赖人工的文学批评已是难以为继。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为例,单部作品字数超过千万的完结小说已有近10部,字数超过500万的完结小说则多达150部左右,且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以个体评论家为核心的单打独斗式的文学批评势必无法穷尽网络文学庞大的批评对象,借助智能检索和大数据匹配等技术手段是大势所趋。同时,警惕以纯粹技术为尺度对文学作品的拣选以及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异化问题,尤其需要平衡好技术工具和审美判断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评分权重、抓取方式、计算方法等的技术设计,优化作品评价机制,提升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信力,是下一阶段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的发展方向。

二、新媒体书评人的界定及其对网络文学批评的构建效用

西方职业书评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近代印刷出版媒介的现代化时期,本土职业书评人的兴起同样与20世纪初出版业商业市场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化过程中崛起的市民阶层成为文学阅读的潜在受众和消费群体,文学传播的市场化催生了职业书评人,后者广泛活跃在报纸、杂志等新兴媒介场域,通过书评撰写实现内容推介、广告推广、刺激销售、引发关注等商业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媒介更新的网络书评的概念应运而生。按照通行界定,网络书评包括平面媒体书评的网络版、私人网站中的读者书评和网络书店书评等若干部分。不难看出,网络书评与20世纪初集中涌现的职业书评人之间存在着不少相似性。文学载体和媒介形态的演进主导了文学批评的样式更迭,书评行业普遍具有强烈的商业驱动的要素。作为网络书评的重要主体,新媒体书评人指的是基于文学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满足大众文艺需求为主的分析和推介活动的独立或非独立书评人,且往往游离于职业化书评人之外。新媒体书评人的特征为其在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过程中发挥作用奠定了条件基础,其产生效用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类型文学垂直领域,直击细分市场受众群体

就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文学与近代通俗小说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延续关系。近代通俗小说吸收西洋小说的分类方法,大大拓展了传统旧小说的题材类型,实现了通俗文学类型化发展的突破。网络文学通常被视为通俗文学的后裔,其类型化的发展趋势有目共睹。在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盛大文学在2011年推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分类标准,遵循标签化原则检索乃至创作文学逐渐成为常态。新媒体书评人在实践中大多基于相似性原则,用标签对作品进行标记,按照各自偏好深耕类型文学,快速在同类作品中识别优劣并予以臧否,利于充分实现网络文学分众市场的长尾效应,甚至可能通过题材的有限集中来遏制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带来的同质化趋势。分众式批评在新媒体书评人群体的自主采纳和展开,是大众读者市场不断细分导致的必然结果。摒弃面面俱到的理论覆盖,在尊重类型范畴本身的基础上,探索精细化的批评范式,也是寻求打破固有套路、创新文学阅读体验的可能性途径之一。

2.丰富文学批评标准,塑造民主文艺生态

新媒体书评人的身份意识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文艺“人人参与”的精神。PGC(用户生产内容)的大量产生和消费,推动使用者成为自己消费内容的编辑或生产者,在文学领域同样成立。这一变化虽然部分模糊了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之间的界线,也打破了学院派文学批评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实际上,单一的文学批评标准和方法远不足以应对现今羌杂多元的研究对象,只有释放大众读者的生产能力,在多维对话交流中克服一元缺陷,才可能激发文学意义的生长。新媒体书评人对文学批评话语空间的拓展,不仅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基本文化艺术方针,同时也是发扬包括艺术民主在内的文化民主的必由之路。

3.立足媒介跨界渗透,强化技术工具阐释效力

新媒体书评人的活动场域迎合了媒介交互界面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渗透,激发了互动和共享的新媒介特质。在多屏时代,作为社交媒介的移动互联网的互动特征进一步凸显,改变了作品接受的社会化方式,社会化阅读大行其道。新媒体书评人的勃兴是对媒介要素发生变革的时代要求的有力回应。网络文学作品的分享和传播受到新型社交关系的驱动,阅读和批评在跨平台的场景融合中得以实现和完成。通过新媒体书评人与技术工具的磨合,建立起社群间的合作机制,形成文学批评的互动合力,弥补个人知识储备不足的缺陷,并借由具体量化的实证分析,通向科学实用的网络文艺评价体系,凝聚技术强势和人文优势,进而成为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助推力。

4.引领网络文艺发展,提升大众审美品格

新媒体书评人的群体自觉有助于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引领大众文学审美解放。作为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主体,新媒体书评人的突围有效扭转了学院派批评家的先验偏见和轻视态度,更新批评理念,彰显网络文学的独特趣味,有助于适应和满足大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未可一蹴而就,批评的大众化赋予了这一议题以更多的探索空间。伴随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资本不断干预文学传播和接受,往往导致文学批评的舆论走向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的左右。新媒体书评人虽然也受到这一影响的裹挟,但其相对自由的定位和松散的组织形式,更容易反映大众读者的意志,重构网络文学新经典生成机制。

三、新媒体书评人群体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新媒体书评人对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構建,必须建立在这一群体有序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和扶持一批能够引领网络文学风向、左右舆论走向、秉持现实关怀的新媒体书评人,不仅有利于完善网络文学批评机制,也关系到网络文学和文化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媒体书评人的动向及其发展态势,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对这一勃兴群体加以规制,以便防范风险,化解潜在的危机,为推动网络文艺批评提供借鉴。

1.处理好新媒体书评人的自组织与职业化关系

有别于职业批评家的学术研究目的和网站编辑的商业性甄别,新媒体书评人大部分仍然处于相对自由的自组织状态。不过,在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浪潮之中,新媒体书评人也有逐渐职业化的倾向。2012年6月,盛大文学投资百万元向全社会公开招募100位“白金书评人”,开启了网络文学书评人职业化的道路。这一举措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备受争议,尤其是书评人按照图书售卖情况获取提成的规定导致其独立性遭到广泛质疑。对于以新媒体书评为职业的从业群体,应当成立行业协会,进行统一动员和监管。同时,对于保持独立的新媒体书评人,更要予以积极鼓励和扶持,探索新媒体书评人多元发展的道路,加强新媒体书评人的队伍建设,加快后备的人才集聚与培养。

2.平衡好倚重新媒介技术与贯彻人文批评的关系

媒介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文学批评手段的现代化,新媒体书评人的出现本身也受到技术驱动的决定性影响,多屏互动和在线批评也得以生发。与此同时,需要警惕技术成为唯一的衡量尺度和评判标准,戒除过分依赖技术开展网络文学批评的倾向,维持对人文精神向度的重视和关注。新媒体书评人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文学评论者,批评载体和形式的变化并不改变文学批评解读文本内涵、回向文学创作的应然。

3.解决好迎合大众趣味与现实文艺导向的关系

受到类型文学和通俗文学属性特点的规约,网络文学作品大部分天然存在对现实主义文艺精神的拒斥,具有迎合大众读者审美趣味的创作倾向。作为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主体,新媒体书评人容易引爆网络舆论的焦点。因此,要激发新媒体书评人公共责任意识,提倡现实主义的文艺关怀,克服“私语”和模式化的缺陷,号召其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拔擢符合文艺创作导向的优秀作品,树立文艺经典标杆,引领网络文学的创作风气,这也是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发挥积极反馈效用、促进良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睿.盛大文学十大文学杂志主编专访[J].青年作家,2010(3).

2.朱莉,胡永强.全民阅读工程亟需“独立书评人”[J].图书情报工作,2015(5).

3.吴燕惠.网络读者书评对读者角色的冲击[J].资讯社会研究,2001(1).

4.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9.

(作者单位系福建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