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国际期刊投稿——Babel主编弗兰斯·德拉埃教授访谈录*

2018-09-13浙江传媒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蒋剑峰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口译双一流稿件

浙江传媒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蒋剑峰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会娟

提 要: 弗兰斯·德拉埃(Frans de Laet)教授是国际知名翻译学期刊Babel主编,在国际期刊发文、审稿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访谈以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为背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 (1) Babel的历史和现状;(2) 国际期刊投稿;(3) 当下研究热点和趋势;(4) 期刊论文写作;(5) 国际期刊审稿流程。通过本访谈,德拉埃教授为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投稿提出了诸多建议,并帮助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中国翻译学科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一、 引言

2015年,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而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周光礼、武建新,2016)。经过多年的发展,翻译学在中国已确立起独立的二级学科地位,但是相比于西方,中国的翻译学发展仍然较晚,要实现与国际真正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与国际接轨,中国译界学者还应努力使更多的成果见诸国际期刊,尤其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期刊,从而提升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并认可中国的译学成果,并逐步扭转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建设局面,使翻译学朝着更加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2017年5月,德拉埃教授应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学,本访谈便是以“双一流”建设为大背景,基于其讲座、与其进行的座谈和后续交流整理而成。Babel是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以下简称“国际译联”)会刊,是西方译学的老牌期刊,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探讨口笔译的国际期刊,为SSCI、A&HCI、ERIH PLUS等权威数据库所收录。弗兰斯·德拉埃教授自2014年10月起担任Babel主编,有着丰富的口笔译教学和研究经验,曾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高级翻译学院(ISTI-Cooremans)院长、国际译联秘书长、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秘书长,现除了担任Babel主编外,还兼任多种国际知名翻译学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

二、 访谈记录

1.Babel的历史和现状

蒋剑峰(以下简称“蒋”): 德拉埃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今天主要想向您请教一些与国际期刊投稿、期刊论文写作相关的问题,同时也想请您介绍一下西方翻译学界的研究热点和趋势。Babel是国际知名的翻译期刊,在中国翻译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否请您对其简要介绍一下?

弗兰斯·德拉埃(以下简称“德”):Babel是国际译联会刊,在译联创始人卡耶(Pierre-François Caillé)先生的倡议下于1954年创刊于巴黎,是世界上第一本、也是当时唯一一本专门探讨口笔译的国际期刊。1955年9月30日,Babel创刊号正式出版;这一天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保护神圣哲罗姆(St. Jerome)逝世的日子。不久前,联合国还把9月30日确定为国际翻译日。另外我要说的是,Babel从2017年起已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出版六期。对中国学者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 我们已将汉语纳入Babel的出版语言,尽管每年收录的汉语文章数量也较为有限。日后,我们会按主题或区域策划一些特刊,比如翻译教学、翻译伦理、中国特刊、阿拉伯世界特刊等。

蒋: 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好消息。关于Babel的命名,我很好奇。Babel的典故我们也很熟悉,它来自《圣经》里的巴别塔。但提起巴别塔,多数人都会联想起人类因语言不通而陷入的混乱局面。然而作为译者,推动不同语言群体间的相互理解才是他们的使命所在。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把期刊命名为“Babel”?

德: 最初,这个名字确实引起过不少争议。直到1963年,卡耶先生才在Babel第九卷第三期解开了这一谜团。他写道,“一天晚上,我和朋友瓦尔特·荣佩尔特(Walter Jumpelt)还在工作,这个名字就是在那晚想到的。许多人反对。毕竟,巴别塔的倒塌是因为语言的混乱,或者说是因为‘反翻译’。但是这个名字听上去不错,不但鼓励人们反思,这种显然的矛盾还能激发想象力。”就这样,“Babel”成为了我们期刊的名字。

2. 国际期刊的投稿

蒋: 您称Babel为国际期刊,那么您是如何定义“国际”两字的?

德: 是的,Babel是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国际期刊。其实早在1950年,中国就有了《翻译通告》[注]《翻译通报》创刊于1950年7月1日,1951年起公开发行,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主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专门研究翻译问题的内部刊物”(陈福康,2000: 360),后因种种原因于1954年9月停刊。,只不过四年以后就停刊了。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向世界开放,因此,《翻译通告》称不上是国际期刊,而是一本中国的本土期刊。目前中国也有不少翻译期刊,但为什么还称不上“国际”?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期刊还不为世界其他地方的学者所知。另外,一本期刊能否称为国际期刊,还取决于其编委会成员和参与盲审的同行评审专家中是否有外籍学者。

蒋: 中国的译学研究其实非常多产,除了设有翻译研究专栏的语言学期刊和高校学报,我们还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专门的翻译期刊。但我们的研究成果若要大踏步地走向国际,或许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比如语言。当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他们直接用英语写作,以国际化的视野从事翻译研究,主动地把中国的翻译情况介绍给世界,为译学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目前国际上有不少翻译期刊,能否请您对翻译期刊的整个图景简要勾勒一下?

德: 专门的翻译期刊就有很多,更不用说形形色色的对口笔译话题感兴趣的其他刊物。根据主办方不同,翻译期刊大致可分为三类: 出版社主办、大学主办和协会主办。其中,出版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光是本杰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旗下就有至少15本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期刊,除了Babel,比如还有大家熟知的Target、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Interpreting。[注]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主办的与翻译相关的15本同行评审期刊是: Babel、Target、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Interpreting、Forum、Translation Spaces、Translation and Translanguaging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Transla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Termi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LA Review、Belgium Journal of Linguistics、Australian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Dutch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RESLA(弗兰斯·德拉埃教授提供)。本杰明之外,还有Routledge、Palgrave、Multilingual Matters、St Jerome Publishing、Peter Lang等出版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Routledge,他们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翻译学期刊,比如TheTranslator、TranslationStudies、The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Perspectives、TranslationReview,AsiaPacificTranslation&InterculturalStudies是其2014年新创的期刊,主编是罗选民教授。除了出版社,大学也办,比如安特卫普大学的LANS-TTS、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Meta、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Sendebar,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翻译界》。[注]由大学主办的翻译期刊又如: 《翻译学报》、《科技翻译学报》(香港中文大学)、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西悉尼大学)、Palimpsestes(巴黎第三大学)、Hermeneus(巴利亚多利德大学)、inTRAlinea(博洛尼亚大学)、Quaderns(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此外还有协会会刊,比如中国翻译协会的《中国翻译》、加拿大翻译协会的TTR、美国翻译者协会的TheATAChronicle。[注]由协会主办的翻译期刊又如: 《翻译季刊》(香港翻译学会)、New Voi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韩国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会)、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斯洛伐克英语研究协会)等。总之,翻译期刊的发展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蒋: 当作者完成一篇文章,他们紧接着需要考虑的便是将稿子投往何处。面对这么多的国际期刊,应该如何判断期刊的质量?

德: 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就是查阅期刊索引。最著名的期刊数据库应该就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开发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其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收录有翻译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比如Babel。[注]根据2018年发布的数据,SSCI和A&HCI共同收录的翻译学期刊共有10本: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Babel、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Interpreting、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LANS-TTS、Target、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Translation Studies、The Translator。A&HCI收录的翻译学期刊除上述外,还有Meta、Perspectives、Translation Review(数据来源: http: //mjl.clarivate.com/)。我们在欧洲比较常用的期刊索引还有ERIH PLUS(欧洲人文和社会科学参考索引)和SJR。ERIH PLUS把期刊分为三个等级,即INT1、INT2和NAT,分别表示一个期刊“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影响力仅限一国之内”。比如Target、TheTranslator、MachineTranslation属于INT1之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顶级期刊,Babel、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Meta、TTR属于INT2。但奇怪的是,他们把Perspectives列为NAT,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都知道Perspectives是一本非常好的刊物。为什么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这个索引的评审专家中没有口笔译方面的专业人士。此外,ERIH PLUS并不收入翻译学领域里的所有期刊,比如香港的《翻译季刊》、《翻译学报》,它不收录。SJR也是我们常用的期刊索引,它的全称是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大多数翻译学期刊都能在它的“语言和语言学”子目录中找到,可惜排名都不靠前。但是,该索引提供的SJR指标(SJR Indicator)很值得我们参考,因为它不仅考虑期刊被引的数量,还考虑被引的质量。

除了SJR指标,常用的量化指标还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和SNIP。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一本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报告年份的平均引用数量,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SNIP(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则是基于Scopus数据库统计出来的指标,用于衡量一本期刊的文章引用量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引用潜力,可衡量一本期刊的跨学科影响力。

蒋:Babel为什么没有进入INT1之列呢?

德: 问得好。一本期刊能挤进什么名次,与其自身的定位也有关系。比如Target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性文章为目标,但这不是我们的唯一使命。Babel是国际译联会刊,译联要为全世界的翻译工作者发声,不仅代表欧洲、北美、亚洲,还要代表南美、非洲等翻译学科发展尚不成熟的地区。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关于尼日利亚法庭口译的稿件,是一位当地学者写的。你知道,在尼日利亚,无论是找家图书馆,还是上网,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位学者的文章在学术性上或许稍逊一筹,但他写的就是尼日利亚翻译行业的现状。因此,我们要发表。所以,为了展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现象,Babel有时需要在发文的学术性上做出一定的牺牲。

蒋: 除了查阅最新的期刊排名和量化指标,您觉得投稿时选择国际期刊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德: 作者在投稿时需要考虑的还有,这本期刊是否实行同行评审制度?接受什么语言?出版周期是多少?如果你把文章投向一本一年仅出版两期、每期篇幅仅有百余页的期刊,那么被采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另外,投稿要有针对性。每一本好的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比如Babel的关注面很广,从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到翻译教学、翻译技术,从翻译史、社会翻译学到术语管理、翻译职业发展,我们都感兴趣。但相比之下,Interpreting的关注点就只是口译,尽管他们鼓励学者对口译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比如从认知科学、文化研究、话语分析、语言规划、神经语言学等跨学科角度。所以,千万不要把一篇关于文学翻译的稿子投给Interpreting。AsiaPacificTranslation&InterculturalStudies则以推介亚太地区的翻译和跨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办刊宗旨,因此对中国学者来说,这本期刊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在投稿前,务必去了解期刊,以免得到令人失望的答复。此外,不要一稿多投。2014年,包括我在内的多家国际翻译期刊主编在广州开了一个会[注]指2014年6月28—29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的翻译学术期刊暨翻译国际研讨会。,我们商定要保持联系,并随时沟通,因此,一有作者一稿多投,我们就会立刻发现。其实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也说明你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自信。换个角度说,你应该选一个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话题来写。还有,不要把已经发表过的汉语文章经翻译后进行二次投稿,你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扩充,加入新的例子,但不要直接翻译。

蒋: 关于期刊定位这一点,我尤为认同。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个性,比如北外的《翻译界》,它明确强调学术性和原创研究,如果你把一篇探讨译本质量的稿子投过去,无论观点多么好,编辑部也会不得不忍痛割爱。您作为刊物主编,能否请您从编辑的角度来给投稿者们一些建议?

德: 大部分作者会认为写一篇文章最难的地方在于文字。文字内容很重要,但是作为编辑,更看重是作者是否遵守了期刊稿件规范[注]Babel的投稿须知和稿件规范,可参见: https: //benjamins.com/#catalog/journals/babel/guidelines。。以我的经验来看,许多作者偏偏对稿件规范置之不理。比如我们明确要求稿件的长度控制在9 000词以内,包括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所有内容,但是我们收到的万字以上的稿子依然不计其数。除此以外,还有图表、章节划分、小标题、引文格式、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规范问题。请作者们务必严格遵守稿件规范,因为我们所有的编辑——包括我在内——做的都是工作以外的事情,我们不拿一分一厘的报酬,编委会成员、稿件外审专家也是义务劳动。我每天为Babel至少工作三小时,从下午两点到五点,有时甚至六点。你可能会问,既然没有报酬,为什么还要干呢?因为喜欢。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稿件规范,希望作者能够尊重它们,时刻把编辑放在心里。

蒋: 看来一篇文章除了文字要流畅、内容要有新意,从编辑的角度看,更重要的则是作者是否能遵守稿件规范,而不少作者忽视了这一点。

3. 当下研究热点与趋势

蒋:Babel作为翻译学领军期刊,一直引领着学科的前沿发展,那么在当下的西方翻译学界,都有哪些研究热点和趋势?

德: 谈研究热点之前,我想先跟你分享下Babel在2015年的一个来稿情况。根据统计,我们当年共收到48篇稿子,其中谈论文学翻译的最多,共12篇,占到全部的1/4,从文化视角探讨翻译的有8篇,翻译理论方面的有8篇,其余还有术语学、口译、翻译教学、视听翻译、社会翻译学、政治类翻译、翻译技术、翻译伦理、翻译行业等(详见图1)。这些都是我们所谓的传统话题。尽管如此,这些话题的创新空间依然很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许多新的话题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比如新的工作条件下的翻译活动,如外包翻译、冲突地带的口译活动、项目翻译;关于翻译质量评估与申诉、关于新的翻译研究方法路径、关于新的翻译教学路径的个案研究;与语音识别等新兴技术相结合的翻译工具,如Skype Translator、微软交传、数码笔;以眼球追踪、键盘记录为手段的口笔译过程研究;对本地化软件的研究、对本地化网页的分析;口述影像、唱词字幕等新的视听翻译研究视角;翻译伦理,如翻译与性别、为特殊群体(如罪犯、极端分子、恐怖分子)提供的口译活动;社区口译,如法律口译、医疗口译所涉及的责任问题;翻译学科发展尚不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翻译行业现状。这些都是前沿话题。说实话,相比于传统话题,它们对我们更具吸引力。一般来说,我们会按照收稿时间的先后发表论文,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收到一篇观点新颖、探讨前沿话题的来稿,我们可能会考虑优先出版。

图1. 2015年Babel来稿统计(数据由弗兰斯·德拉埃教授提供)

4. 期刊论文的写作

蒋: 关于国际期刊的论文写作,您有什么建议?

德: 首先,要确保论文的可信性。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收到一篇来稿,却发现稿子的大部分内容跟作者先前发表的文章是雷同的,某些段落甚至是完全照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把作者加入黑名单,并告知同行。

其次,不要以引用大量文献的方式来向编辑或读者展示自己的文献阅读量。[注]例如: This line of research was continued by Stenzl (1983) and then reflected in the work of Snelling (1992), Kohn and Kalina (1996), Kalina (1998), Riccardi (1995, 2005), and Liontou (2012), to name a few. (弗兰斯·德拉埃教授提供)这是许多年轻学者在写作初期会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我请这样做的一位作者谈谈他读过的文献,他如实地告诉我,“这些文章我从没读过。”他只是在其他文章里看到了这些文献,然后为了留下一个熟悉本领域文献的印象,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便用在了自己的文章里。这种做法不可效仿。

第三,论证时要给出有说服力的例子,你选择的例子和例子的数量必须有力地支撑你的观点。比如一位作者这样写道,“Baker(2005)、Newmark(1988)和Larson(1984)提出了以下六种翻译策略: 一、 用上义词翻译”,然后作者以某个单词的翻译为例,简单地说“某词用某词翻译”。他同时提到了三位作者,因此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更糟糕的是,有的作者在提出观点时根本不提供例子。没有例子,读者就很难理解你的观点。

最后,关于参考文献。大多数作者以为完成了结论部分,文章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还有参考文献!当我收到一篇来稿,最让我焦虑的就是作者不按规范撰写参考文献。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引文格式,有的采用较为通用的体例,比如MLA、APA、Chicago,但也有的采用一套自己特有的体例。无论哪一种,都涉及无数的细节问题,都需要作者在投稿前一一核对。

蒋: 对我们中国学者来说,向国际期刊投稿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英语是西方学术界的通用语,大多数中国学者所熟悉的西方语言也是英语。虽然也有像Babel这样的国际期刊开始接受汉语,但发表的毕竟是少数。关于非母语人士用英语写作,您有什么看法?

德: 我是比利时人,英语也并非我的母语,但在我看来,学术语言首先要做到的是清晰、易懂。许多年轻学者倾向于使用复杂的词汇和结构,刻意把句子拉得很长,使得我们编辑有时候要读很多遍才能读懂。[注]例如: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seeking to find some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corrective feedback moved one step forward by using a study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model essay approach is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and a qualitative more effective than reformulation as common tradition of writing instruction.(弗兰斯·德拉埃教授提供)这样不好,弄巧成拙。如果可能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请母语人士通读校对一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求十全十美的英语。回到之前提到过的那位尼日利亚学者。他的文章是用英语写的,语言不差,但说不上地道。我们之所以接受他的文章,是因为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文章的内容。文章探讨的是口译人员为被指控参与种族灭绝案的黑人提供口译服务时出现的误译和漏译。将这种在尼日利亚语境中发生的独特的口译现象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便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的初衷。后来我们收到许多积极的反馈。但是,这篇文章如果投向Target,很可能会被拒。总之,不要刻意追求语言的复杂性,优先把重点放在内容上。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学术语言要客观,不要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达,比如“Christiane Nord, a famous German scholar, …”,请把“famous”删去。

蒋: 感谢您提供的宝贵建议。

5. 国际期刊的审稿流程

蒋: 最后,能否请您以Babel为例,介绍一下国际期刊的审稿流程?

德: 目前许多期刊都有在线投稿系统,但Babel还没有。假设你要向Babel投稿,你需要将稿件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我,我会在两周内答复。接下来是主编初审阶段,我会认真阅读稿子,如果字数不合要求,我会立刻退稿,如果研究话题不在Babel的兴趣范围之内,我也会及时告诉你,一般是两个月之内。如果稿件可取,我会将稿件进行匿名处理后,发给两位同行评审专家。评审专家会在1—3个月内把稿件和评审意见返回给我,然后我会在1—2个月内将两位专家的建议、问题、修改要求进行汇总,得出一份详细的评审意见,然后把意见发给作者,并提供三个月的改稿时间。作者收到评审意见后,应仔细阅读,既不要生气,也不要感到失落。我可以说95%的稿件都是需要修改的。我们提供三个月的改稿时间,但有的作者不到一周就把修改稿发过来了,他们以为这样做能加快发表速度。其实并不然。在我看来,要真正领会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切实对文章进行修改,一周时间是不够的。事实上,如果作者主动提出延长改稿时间,我们也会欣然同意。顺便说一句,当你收到评审意见,并把稿子改完后,不要另投它刊,否则我们会知道。当你把修改稿返回给我们后,我依然会在两周内答复,然后对稿件进行检查。当然,也会有作者对修改意见提出异议,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这时就需要主编作出判断。如果我觉得申辩是合理的,那么稿件就会进入待发表状态,否则继续修改。我们的来稿很多,再加上版面有限,因此处于待发表状态的文章也很多,因此需要作者耐心等待。某篇稿件一旦决定发表,编辑工作(copy-editing)就启动了。一般来说,一篇25页的稿子大约需要一周的编辑时间。我们要逐字阅读、对内容把关、检查是否遵守稿件规范、核对参考文献,等等。这是我的日常工作,但是对我来说,这样的编辑工作每天不能超过一小时,一小时后,我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了。

蒋: 编辑工作着实不易。您刚提到同行评审,那么评审专家都是从哪些方面对稿件进行考察的?

德:Babel有特定的读者群,评审专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判断主题是否相关、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其次,专家要从六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评估: (1) 主题是否新颖有趣;(2) 切入途径是否有原创性;(3) 文字是否有较强的可读性;(4) 主题的展开是否合理;(5) 研究方法是否有说服力;(6) 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impression of deja-vu);(7) 冗余内容是否过多;(8) 理论是否有深度;(9) 文献引用是否准确。第三,就文章内容向作者提出问题,但不超过四个。我们的假设是,如果超过四个问题,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文章还达不到发表的程度,除非进行大幅修改。第四,就文章内容提出建议,但不超过四条。第五,对语言质量进行评判,明确语言是否已经达到发表水平。最后,评审专家综合上述评估,给出综合意见。

蒋: 感谢您的无私分享,我想您的建议、看法,无论是对翻译学学生,还是对同行学者,无论是对打算向Babel投稿的作者,还是对准备向其他国际期刊投稿的作者,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最后,您还有什么想与中国读者说的吗?

德: 从1954年到2017年,Babel已经走过了63个年头。从1955年第1期到最新的一期,即2016年第62期[注]截止访谈之时,Babel出版至第62期。,总页数已累计达18 100页,发表文章共3 383篇。为此,我们要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正如我多次强调的,Babel承担着与Target不一样的使命,Babel是国际译联会刊,我们关注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因此在我们的期刊中,你能看到关于非洲的文章,关于南美,甚至蒙古国的文章,尽管并非所有的文章在学术性上都是一流的。当然,我们对来稿质量不是没有要求,你的稿子只要得到两位评审专家的认可,便有机会在Babel发表。欢迎中国学者们投稿!

蒋: 谢谢您接受采访。

德: 也谢谢你。

三、 结论和启示

在整个访谈中,德拉埃教授以Babel主编的身份紧紧围绕翻译学国际期刊的投稿,就期刊的选择、论文写作、期刊审稿等广大作者关心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和有用的建议。笔者认为,本次访谈在以下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 (1) 关于投稿。投稿时应根据自己的文章特点、研究的深入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投稿,从而使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进入国际学界的视野。此外,投稿时还要考虑目标期刊的接受度,即使是一篇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写出来的好文章,也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期刊的办刊宗旨。(2) 关于写作。学术语言应该客观、清晰、易懂,不应刻意追求复杂的词汇或句子结构,也不应在文章中掺杂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达。从评审专家的角度来看,一篇好的稿子不仅要有新颖的主题、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有较强的可读性,给读者以愉悦的阅读体验。(3) 关于期刊的甄别。我们通常以期刊排名来判断一本期刊的质量,但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科学。一方面,数据库自身的特点导致不同数据库对同一期刊会有不同的评价。另一方面,Babel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家期刊在自我定位上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其排名,但不影响其学术水平。因此,对期刊的排名不应盲目追求,可以通过比较多个数据库进行综合判断。

国际期刊投稿和发文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翻译学科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一环,更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一翻译大国,使整个翻译学科朝着健康、多元发展的重要前提。相信本访谈能对上述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口译双一流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