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上兰台山丹丹
——记榆林市档案局局长刘竹梅

2018-09-13赵向东

陕西档案 2018年4期
关键词:榆林市榆林档案局

文/赵向东 许 静

榆林市档案局局长刘竹梅

一大早,榆林市档案馆新馆门前已排起了长队,一群家长带着孩子正准备入馆参观。这座流溢着新古典神韵的高大建筑,以榆林特殊地域文化为背景,整体外观方正敦厚,被形象地称为“记忆”的盒子,是榆林现实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载体。现已被榆林市档案馆打造成榆林市民寻史、求知、教育、休闲的公共文化交流新平台,成为了榆林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城市客厅”。

在档案文化展厅,我们见到了榆林市档案局局长刘竹梅,眼前这位端庄秀丽、风姿干练的女局长见证了榆林档案30年发展的峥嵘岁月,为榆林档案新馆搬迁投运立下汗马功劳。当被问到她的出生籍贯时,她答道我是米脂人,那句家喻户晓的陕北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也就脱口而出了。刘竹梅灿然一笑,三句话不离档案:陕北的档案文化资源厚重,大有潜力可挖;作为榆林档案人,从驼城演进的岁月中,要留存好一份份档案资料秉史春秋,更要担负起守护历史、传承文明的责任重托。在她的带领下,榆林市档案局(馆)一班人以火一般激情、火一般精神、火一般的干劲,让榆林兰台红红火火,溢彩绽放!

35年坚守,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米脂人常说:“婆姨家,长得俊,爱学习有文化,遇个机会就不得了”,这句话用在刘竹梅身上恰如其分,更深层次地折射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人生哲理。

1983年,刘竹梅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米脂县档案局工作,22岁的她从此与档案结缘。既入档案门,做好档案人,刘竹梅坚持“干就干好,干出一流”的工作信条,正如陕北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歌中所唱的那样“不想那个别的人呀,单想那个你”,她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档案事业。在县档案局工作三年后,刘竹梅对档案业务越来越熟悉,对县级档案工作的现状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同时,也渐渐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欠缺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于是,她静下心来重新出发,通过刻苦复习,于1986年考上了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档案专业,经过两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她更加坚定了终生献身档案事业的决心。1988年,刘竹梅作为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调入榆林市档案局,从最普通的科员到科长,再由副局长到局长,她从懵懂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业务骨干、行家里手,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陕西省优秀档案工作者、全省优秀县处级女干部、全市改制企业领导小组先进个人。

多年来,刘竹梅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潜心钻研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在榆林档案系统树立了专业科班出身、理论知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答疑解难的专业形象,著有《机关档案工作手册》(80万字),先后举办档案专业专题讲座80余次,培训人员10000人以上……是全市档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被同行戏称为“榆林档案工作的活字典”。

回忆起那段岁月,刘竹梅心中既骄傲,又愧疚。“那个时候孩子还小,有时工作忙,就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有一次孩子自己倒水喝打翻了暖水瓶,导致胸部和胳膊大面积烫伤……我始终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现在,儿子一周也见不上妈妈一面,老打电话问我周末干什么?我说,工作忙要加班。”“家里人都说我的幸福指数太低了,别人是为自己活着,我是为单位而活,但是只要能把工作做好,我就乐意就高兴。”说这话时刘竹梅微笑的眼里蒙上了一层水雾。

杂粮细作是为甚

传统的榆林饮食,因地域原因,在用料上,讲究杂粮细作,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不厌其烦,以求达到色、香、味、形俱全的境界。刘竹梅对待榆林市档案馆建设,也如同榆林饮食文化一般“杂粮细作”,精益求精。

“这婆姨能完成档案馆搬迁任务吗?”2016年,刘竹梅任局长后不久,便在一片质疑声中启动了档案馆搬迁工作。那一段时间刘竹梅整夜睡不着,档案馆旧馆硬件条件差、馆库面积小、基础功能不健全,榆林档案事业进入瓶颈期,想要实现突破和发展,新馆搬迁势在必行。然而,受榆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财政经费十分紧张,新馆建成已四年,搬迁工作却被一再搁置,空空荡荡的大楼百废待兴:办公设施设备严重短缺,取暖供电系统基本瘫痪,“五位一体”功能无从谈起……新馆搬迁投用面临重重困难,经费问题首当其冲。刘竹梅几次三番来到市长、市委书记面前请求拨付搬迁经费,费尽口舌把领导请到现场查看档案馆情况,并立下军令状,只要财政支持,她保证在一年内实现新馆搬迁!终于,市领导批准了2800多万的经费,用于内部改造、装修维护、系统安装、设备购置等等。时间紧,任务重,既要顺利完成搬迁任务,又不能影响档案局日常工作,刘竹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刘竹梅带领局馆一班人迅速行动,多头并进,当年6月,城投公司、发改局等部门相关手续办理完毕。紧跟着开始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8月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进场,同时,经过调查摸底,反复研究,奔赴延安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和以往搬迁经验,制订出台《榆林市档案馆搬迁工作方案》。2017年1月,新馆准备就绪,旧馆完成清点造册、档案下架、整理打包、运输途中的安全管理、运输线路设计规划、入库上架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刘竹梅亲自上阵指挥,冒着严寒酷雪,带领全局上下在15天内完成了榆林市档案馆建馆6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搬迁。承载着榆林千百年历史的1150箱,86560卷,82929件,11822余册档案资料全部安全迁入新馆,没有遗失一卷一页,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

档案移居新馆,但如何保障档案安全的问题又摆上了刘竹梅的案头,刘竹梅又整夜睡不着了,一着急,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她立即安排工作人员昼夜值班,防止馆库档案发生意外情况,但刘竹梅深知,仅靠“人防”决非长久之计,她在巡查中发现库区所有楼梯和公共服务区都亟需安装门禁系统,新馆围墙设计也存在安全隐患,她又坐不住了,开始盘算装监控和起围墙。“档案馆所在高新开发区在城市规划时,原则上要求所有机关单位都要开放式办公,不允许修建围墙,所以当我向市上领导提出申请时,直接被领导驳回了,但我没有放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向领导解释修建围墙的必要性,当第三次提起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直接给管委会主任打电话要求立刻加快档案馆围墙项目批复速度。”

同时,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榆林市档案馆制定了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和档案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引进了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红外线监控系统、气体消防系统和门禁系统,全面强化了档案馆库及周边环境管理;定期开展库房安全检查、人员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做好档案库房安全防护及档案实体收、管、存、用各环节的工作;与浙江绍兴、陕西宝鸡等地建立了异质异地备份保管协议;进一步加强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安全保密检查,认真开展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的安全管理,严格上网信息审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这一套措施组合下来,一层层保护网编织起来,榆林市档案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逐渐建立完善并发挥作用,刘竹梅心里踏实了许多。

十年磨一剑,出鞘露锋芒。榆林市档案馆于2007年破土动工,2012年主体竣工,2017年正式启用。从成立之初的八狮巷地委行署大院几间平房,到市政府一隅独立办公,再到高新区长兴路9号,几代档案人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终于迎来了榆林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如何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档案馆是刘竹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她把目光聚焦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上。

“刘竹梅身上有着陕北人特有的韧性,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同事们这样评价刘竹梅。

省档案局和榆林市领导参观《见证榆林》历史档案展

“新馆建好之后,我认为建立数字档案馆是大势所趋,但这项工作是个系统工作,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而2016年时榆林财政吃紧,每个单位要维持原有预算都很难,更何况要追加预算。于是我就天天追着当时的尉市长要经费,一次,两次,三次……几个月后,他在食堂门口给我批了所需经费。”刘竹梅靠着这样一股想干事、干成事的韧劲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干成了许多以前想办但办不成的大事。为了做好工作,她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她笑谈:“刚上任不久,我天天跑城投、发改委,不认识我的工作人员老叫我刘科长,人家都不敢相信单位的一把手会亲自出来跑业务。连分管领导、秘书长都说,“你每次找我谈工作,我都会被你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所感染,我不得不支持你。”在她的主导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投入700多万,今年又投资450多万元,实施了第三期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为保证数据的质量,她拿出项目的10%雇佣了监理公司,要求监理公司和档案局分别做到100%和10%的抽检,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数字化加工已完成纸质档案扫描2211047页,达到总工程量的36.9%。同时,通过开通局域网和政务外网,榆林档案馆在全市94家市直单位和部门推广建立虚拟档案室,搭建起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各单位在线查询利用、业务指导、电子档案目录数据和原文数据的移交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全市档案的标准化、现代化、电子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0月,馆藏永久、长期档案将全部完成数字化,档案管理和档案查阅正在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刘竹梅对此倍感欣慰。

如何抓住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榆林市县级综合档案馆项目建设进度,改善档案保管条件,是刘竹梅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榆林馆建工作相对滞后,十二个县区大部分没有功能健全的独立档案馆,由于自然禀赋不同,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远不能解决资金缺口,为此刘竹梅多次找市长申请中西部县区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配套补助资金。“一天早上,听说市长开完会下午就要出差,我就早早守在常委会议室门口,在会前找到他并向他汇报馆建工作,终于得到了市长的同意,争取到每平方米500元的县级建馆补助资金,总投资2000多万元,这把我们馆建的经费问题基本解决了。”

目前,2018年补助资金已经下达,子洲、定边、靖边、绥德县、神木市5县市区即将开工建设,佳县正在进行初步设计。米脂将新馆建设项目列入2018年全县整体项目盘子,清涧县初步确定选址正在编制可研报告。说起榆林计划内的新馆建设项目,她如数家珍,充满期待。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刘竹梅深深懂得要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就必须强基固本,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

2017年,是榆林市档案资源丰收年。市档案馆馆藏总量一举突破20万卷,全年接收市级部门到期档案103908卷,超过历年总和,归档文件19728件,现行文件444件,征集图书资料220册,整理照片5000多张。还接收了一批兼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名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文献和历史档案。各县市区也积极开展馆藏资源建设工作,接收县级单位文书档案共计2059卷,9万余件,婚姻档案15卷,征集、收集图书648册,照片1800多张,视频资料时长1400多分钟。此外,横山县及时接收2016年撤县设区的相关文件及照片,收回印章328枚;佳县、定边、绥德等县积极开展陕北过大年活动及旅游影视资料档案收集工作;米脂县完成米脂中学90周年校庆等珍贵档案资料收集工作;靖边县收录齐心女士赠惠中权纪念馆题词1件,完成3965册会计凭证接收工作;神木市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和民间风俗开展非遗建档工作;吴堡县征集到个人、家庭及单位荣誉档案共57份。2017年,榆林市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全面完成,向省档案局正式移交了榆林各市县区方言语音建档资料。这次方言语音建档较全面地反映了各市县区方言的语音面貌,使榆林方言得到系统有效的记录与传承,对于研究榆林各地历史资料、考证民俗风情、调查方言特色等都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刘竹梅常说: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而利用的关键是服务。在馆内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系统,利用者现在只要持身份证就能在接待台查档或自助查询档案目录,改变了传统档案查询方式,档案利用更加迅速便捷;在榆林市政务大厅,设立了档案查阅利用窗口,为群众提供现行文件和数字化档案查阅服务,切实提升了群众档案利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我们不光举办展览,出版画册、档案志,十几年来,我们坚持将每年的榆林新闻影像资料接收入馆并制作成专题片,通过这个方式,我们保管的新闻影像资料比电视台的还要全,有时候电视台还会来找档案馆查资料。我们还将每名市主要领导参加重大活动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整理制作成个人专题片,这些都是他们在榆干事创业的真实见证,当拿到这些专题片的时候,领导们都非常珍惜,这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然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刚开始,电视台、报社出于各种原因不愿与档案部门配合,刘竹梅就跟他们讲道理:“我们有专业保管条件和工作人员,你们把档案资料移交档案馆,我们可以随时为你们提供查询利用服务,而且我们有强大的档案资源为后盾,可以与你们进行资源共享。”经过多次耐心沟通,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开始理解档案工作,并主动寻求与档案馆合作。

山丹丹开花红个艳艳

“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档案事业红红火火!”刘竹梅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带领局馆一班人硬是把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干得风生水起。2017年以来,为提高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凸显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榆林市档案局突破传统经验的局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积极利用档案馆基础硬件优势,紧紧抓住榆林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主动把档案工作的触角伸向民生领域和各行各业,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展览、表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和党校及榆林学院现场教学活动等,与社会各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榆林市档案局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陕北过大年摄影展”“迎新春艾克雄山水画展”“江文湛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乘物游心——中国画展”和“静若秋华——柴静华女士书法展”等14期高质量的书画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榆林市档案局数字化加工现场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需求和期许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基础性的查档利用向知识积累、素质提升和文化需要拓展,刘竹梅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变化,依托馆藏资源和硬件优势挖掘档案蕴藏的故事,提炼馆藏红色文化。《见证榆林》历史档案展是在刘竹梅的主导下深度挖掘档案资源形成的重大成果之一,开展不足一个月,就接待了来自市级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学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50多批,2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黄静波革命历史画传》、《榆林往事》、《赫然鸿迹》、《榆林档案志》等档案编研成果正式出版发行;拍摄了《转战热土——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在榆林》、《档载春秋》等4部专题片。

为了广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让社会、群众了解档案工作,认识档案的重要性,刘竹梅担任总策划的以档案宣传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6·9国际档案日”隆重举办,榆林市局和各县市区档案部门积极参与,精心编排了17个皆具地方特色和档案特色的文艺节目,采用电视和网络现场直播方式,为广大榆林市民奉献了一道丰盛精彩的文化视听盛宴,展现了榆林市档案工作者的精神风采,彰显了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无穷魅力。

雄关漫道,大漠孤烟,榆林曾是风云激荡的塞上古城,是革命薪火燎原不灭的红色热土,是日新月异追赶超越的现代新城,榆林档案文化资源厚重,大有潜力可挖。榆林档案人在驼城历史演进的岁月中抽丝剥茧,为榆林人民回答了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历史答案,担负起守护历史、传承文明的责任重托。

现如今榆林市档案馆已成为榆林市文艺创作展示的理想之地、文艺工作者艺术研讨的重要场所、市民学习交流的公开课堂。今年各类展览活动已预约安排至10月份,可以说,档案馆月月在办展,老百姓天天能看展。

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刘竹梅对档案事业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她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和需要什么都非常了解。

刘竹梅常说有困难,我出面,“刚主持工作的那年,我去找领导签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领导对我缺乏信任不给批;正式上任后,我又去找胡书记批示,胡书记当场就批了。我为出台《实施意见》的事曾多次找过秘书长,他说这个《实施意见》很具体,因为里面把保护费3元写上,干部队伍的交流也写上,公益性岗位的需求也写上了。我说只有具体才能执行到位。”

刘竹梅深知没有一支过硬的档案干部队伍,干好档案工作就无从谈起,她想尽办法为大家搭建平台,创造提升自我的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做到人尽其才,经多方努力,将内设科室从5个增加到7个,科级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相应得到增加,2017年一次性提拔科级以下领导及非领导干部13名,打通了市档案馆科级以下工作人员的晋升通道,极大地鼓舞了干部士气,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25名,为档案工作注入了人才力量。

职工生活也是刘竹梅关心的问题,为解决干部职工就餐问题,她多次找市领导为职工办理了市委食堂用餐卡,还为职工建设了健身房,丰富业余生活。“只有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同志们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干部职工家里有什么难事急事都爱去找刘竹梅帮助解决。

“创业扩基,前轨可迹;古为今用,功同史册。”这是董必武《咏档案》一诗中对档案工作的赞美。而对于刘竹梅来说,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她对档案事业最简短、也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是她如红艳艳山丹丹般赤诚守护档案的精神家园。

(特别感谢榆林市档案局提供素材和图片)

猜你喜欢

榆林市榆林档案局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雷厉风行 立即落实已蔚然成风
——省档案局馆及时传达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精神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陕西省档案局关于表彰陕西省首届“解读档案传播文化”优秀征文的通报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石家庄市档案局开展第二批次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