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

2018-09-12迟晓丽王慧磊

科技视界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

迟晓丽 王慧磊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本文提出建立传承人媒体展示平台,打造多媒体立体传播渠道,建立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多媒体展示和体验等传播策略,对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手工艺类非遗;传播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21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98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media exhibition platform for inheritors,build a multimedia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and establish a dissemination strategy such as digital archives,digital multimedia display and experienc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ngxi.

【Key words】New media;Indiscriminate handicrafts;Dissemination

0 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手工艺是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質文化遗产”类别之一,其创新与传承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同时也兼有时代发展的烙印。湖南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目前有43个民族生活在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聚集地区。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例如织锦、刺绣、蜡染、挑花、银饰、剪纸、藤编以及竹编等等,其手工艺种类繁多,民族特色鲜明、内涵独特、价值巨大等特点。但是,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对传统手工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湘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创新。

1 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湖南湘西是由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以及汉族等 40 多个民族融汇的民族聚居区,是我国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众多民族融合,共同衍生出非常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代代传承。传统手工艺术是人类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的缩影,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逐渐破坏和流失,传统手工艺术保护和传播才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州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凤凰纸扎以及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苗族服饰、踏虎凿花以及凤凰蓝印花布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苗绣、苗锦技艺以及湘西苗族花带制作技艺等被列入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但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保护机制并不健全,很多手工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基本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出现较为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的出现,对湘西少数民族手工艺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对经济回报低的传统手工艺,带来较大的挑战。

由于这类非遗耗时长,学习周期长,很多的时候需要口传心授,得到真传的民间艺术传人极度匮乏;目前,传播的形式同质化,雷同现象严重,很难突出特色,个性化不强,趣味性较弱;还有就是湘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封闭在博物馆,它需要面向大众,走进大众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好地彰显出它们的独特价值。

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

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是美学与生活的融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传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因学习周期长,技艺难度大,言传身教,更增加了传播的难度,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新技术,运用新媒体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搭建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新媒体展示平台。

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态”呈现,手工艺传承人掌握着传统的手工技艺,他们肩负着技艺传承、创新发展、文化传播等多重重任, 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但是这种主要的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播形式难以进行大众化传播,直接影响着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媒体平台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搭建传播展示平台,从而将传承人以及其独门绝技推到广大社会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观众接触、了解、认识并真正喜欢上独特的湘西传统手工艺术。如《新闻直播间》土家织锦,手工技艺传承人刘代娥通过新媒体平台脱颖而出,可以使即将面临失传的手工艺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2、搭建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平台,力争实现多媒体的立体传播渠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适应新形势,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也需要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传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APP、电子期刊、数字电视、电影等新媒体平台,建立起立体化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大众进行介绍和宣传,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读,并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展示,人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全面深入地认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主选择内容,使人们真正喜欢上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凤凰银饰在腾讯网进行图文展示,在搜狐视频爱奇艺等进行技艺视频播放,并采用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不同的传播。

同时也要需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打造立体传播渠道,要进一步善待善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传统媒体平台,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专题栏目,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3、建立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

新媒体视域下,信息载体由传统的书籍、报刊以及影音等方式逐渐转变为基于数字化传媒及网络技术的新型媒介方式。在建立实体工艺美术馆、博物馆的同时,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也需要通过数字化网络形式推广[2]。我国在2011年就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提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人为依托,以超文本、声音、动画、技艺、精神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行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话传播。

基于数字化传播的有效性,在进行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过中,着力打造基于“用户体验”的“非遗”资源数据库,主要从个性化检索、功能展示、交互式体验等这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在检索方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不同,采用分类检索的形式。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非遗传承人以及大众分别从不同的数据库入口进入,有不同的资源数据库使用权限,科研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在功能展示方面,打破了口口相传,手手相教的一对一形式,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时间长的困境,可以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技艺图文并茂,虚拟仿真的效果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凸显交互性,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产生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欲望,从而扩大非遗的传播的有效性。

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性的数据分析以及资源的共享,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为便捷科学,但是它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各地非遗保护中心、各级文化部门、档案馆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进行广泛合作,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研究与传播。

4、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展示和体验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意识不断更新变化, 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甚至有的还脱离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数字化多媒体的展示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开辟了全新的天地,使身怀独门绝技传承人,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走出田间地头,街头弄堂,有机会站在大众面前,被大众关注, 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数字化多媒体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数字媒体技术,真实、直观、系统、全面地记录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艺术特征、技术特征、表现手法等信息,传播内容更为准确、全面、具体与生动。

采用AR与VR等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非遗体验馆,可以高度仿真地还原传统手工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让用户有触手可及的沉浸感,通过先进科技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对不感兴趣,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兴趣,从而让非遗走进市民,走进生活,并吸引人们体验与互动。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关注公众微信号,便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技艺展示。通过扫描AR(增强现实技术)卡片、AR电子书,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手工艺类非遗精品、了解故事人们只需要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便可置身在传承人的工作室中,沉浸式、立体化地体验非遗,激起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欲望,发现手工艺类独特的独特魅力,从而跟着学习非遗的技艺。

3 总结

数字媒体时代,全方位、多元地利用各种新媒体保护和传承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承之路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传播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丽荧,宋振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J].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4月.第24卷,第4期:66——67.

[2]蒋卫平,论新媒体视域下的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J].美与时代,2017年12月:51.

猜你喜欢

传播新媒体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