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9-12连美英王苗霞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温针灸

连美英 王苗霞

【摘要】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分期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情况和波幅增大情况比较差异显著,且观察组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增大较对照组明显;治疗前两组患者口唇微循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唇微循环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口唇微循环,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温针灸;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6..02

周围性面瘫即面部肌肉麻痹瘫痪,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与季节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常由面神经特异性炎症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患侧面部表情呆板、闭目露睛并伴有流泪、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额纹变浅或消失、漱口漏水、吹口哨漏氣等,无法进行皱额、抬眉、闭眼、鼓气等动作,还有部分患者伴有听觉过敏、味觉减退、下颌疼痛等症状。周围性面瘫不仅影响患者外形美观,还可能导致患侧面肌萎缩、痉挛,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通常采用药物、理疗、针灸等方法,目的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消除水肿,以恢复面神经和面肌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18~79岁,平均(42.35±6.98)岁,病程1~39天,平均(26.74±8.41)天,早期52例,中期41例,后期27例;对照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17~76岁,平均(41.28±6.43)岁,病程2~41天,平均(28.12±9.65)天,早期50例,中期44例,后期26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病程在60天之内;3)就诊前未接受其它治疗;4)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继发性周围性面瘫;3)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精神障碍者;4)不能配合坚持治疗者;5)孕妇及哺乳期患者。分期标准:1)早期≤7天;2)7<中期≤30天;3)后期>30天。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分期治疗。1)早期:主穴取地仓、下关、阳白、四白、翳风、颊车,配穴取内庭、合谷,风热者加外关、曲池,风寒者加列缺、风池,气血不足者加三阴交、足三里。手法主穴轻针浅刺,配穴施以泻法。2)中期:主穴取攒竹、丝竹空、颧髎、下关、四白、翳风、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合谷,配穴口角下垂者加太冲,水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闭目露睛者加睛明。手法中度刺激,平补平泻。3)后期:在中期患者取主穴的基础上,增加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皱额困难者加攒竹透丝竹空,口角歪斜者加承浆透地仓,不能鼓气吹哨者下关透颧髎。手法透刺法,泻健侧补患侧,其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4)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用规格0.3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轻针浅刺,快速进针施以补泻手法,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在首次捻转得气后取15 mm的分段式艾条置于针柄,点燃施灸,2壮/穴至皮肤潮红,每次4~6个穴位,1次/d,6天1疗程,中间休息1天继续下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取相同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进行电针治疗,以患者能耐受的电流强度为宜,选取疏密波,每次30 min,疗程同上。

1.4 疗效判定

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痊愈指面神经和面肌功能恢复,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指(H-B)分级提高>2级,面肌张力正常、功能稍受限,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指(H-B)分级提高1~2级,面肌外观基本正常、部分功能受限,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无效指(H-B)分级提高<1级,面肌外观不对称,功能障碍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采用高速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患者治疗前后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情况,以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增大明显为疗效显著。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患者口唇微循环指标变化情况,以微血管发夹型、排列整齐、流态线型和线粒型变化明显为疗效显著。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SPSS 22.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患者痊愈36例(30%),显效66例(55%),有效13例(10.83%),无效5例(4.17%),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16.67%),显效59例(49.17%),有效18例(15%),无效23例(19.17%),总有效率80.83%,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观察组(5.47±0.71)ms、(0.57±0.09)uV,对照组(5.51±0.72)ms、(0.56±0.08)uV,治疗后分别为(3.48±0.52)ms、(1.25±0.28)uV、(4.62±0.66)ms、(0.91±0.15)uV,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组内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增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增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口唇微循环指标微血管发夹型、排列整齐、流态线型和线粒型,观察组分别为56例(46.67%)、46例(38.33%)、23例(19.17%)和61例(50.83%),对照组分别为55例(45.83%)、51例(42.55%)、20例(16.67%)和56例46.6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以上三项指标观察组分别为97例(80.83%)、89例(74.17%)、35例(29.17%)和77例(64.17%),对照组分别为74例(61.67%)、68例(56.67%)、28例(23.33%)和72例(60%),观察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不仅对症性强,而且比电针治疗具有更加明显的祛风散寒、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温通经络等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由实验数据足以证明。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增大说明温针灸具有提高面肌兴奋性和收缩性效果;口唇微循环指标变化说明温针灸具有改善局部炎症反应和微循环及组织代谢等功效,二者共同作用促使面神经和口唇微循环功能恢复。早期患者邪在肌表,取穴以疏风清热、行气活血、祛风通络、清利头目为主;中期患者邪在经筋,取穴以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温通筋脉、驱风散邪为主;晚期患者邪在经络,取穴以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温通经络为主。因此,周围性面瘫采用温针灸分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评价与分期分级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3):257-263.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温针灸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中药复方干预恢复期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不同中医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