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话药膳
2018-09-12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9期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人类生存进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在原始社会,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医才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也可作为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但药膳的出现又再次完美地把“药”与“食”结合在了一起。
药膳是在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中,经过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的理论指导,严格按照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