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物理干预方法预防老年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睡眠的改善
2018-09-12颜环菊
颜环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361003)
DVT是临床较为常见周围性血管病变,就是深静脉血液非正常凝结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症,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皮肤变化等,常常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预后恢复。老年患者由于较长时间卧床,活动受到限制,使得下肢血流减缓,再加上有些患者合并高血脂症、高血压等病症,使血液处在高凝状态,易出现DVT[1]。如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和干预,会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老年卧床患者的DVT预防干预。本文主要对10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DVT预防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剖析物理干预法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04例纳入观察中,均要求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68~77岁,平均年龄(72.4±3.1)岁;中风偏瘫19例,下肢骨折24例,其他9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70~76岁,平均年龄(73.1±2.8)岁;中风偏瘫18例,下肢骨折27例,其他8例。在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法等方面,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65~80岁;2)卧床实际>3 d;3)意识清醒,可正常表达;4)当前未出现DVT。
1.3 排除标准 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动脉硬化、确诊为DVT、皮肤感染及不配合等患者,对护理知情并同意。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预防护理,包括定期(2 h)翻身、按摩下肢;适当抬高下肢20~30°,指导患者不要过度屈曲肢体;身体情况允许下可下床坐轮椅活动13~30 min;保护静脉血管,尽量不用刺激血管药物;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锻炼。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进行物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躁泵运动:指导患者躺或者坐于床上,让下肢尽量伸展,并放松,先行背屈,即缓慢勾起脚尖,尽量让脚尖朝自身躯体向到最大限度,持续10 s,在放松5 s,可有效收缩胫骨前肌,使小腿三头肌得以放松;再行拓屈,即脚尖缓慢往下压,直到最大限度,持续10 s,可收缩小腿三头肌,让胫骨前肌放松。2)间歇式充气加压泵:在应用前需要先检查保证泵上的压力充气管和主机、压力护腿套连接良好,确保充气管未打折、扭曲。然后协助患者平卧,在下肢带上压力护腿套,再连接电源,启动气压治疗仪,把压力调至40 mmHg,在充气时护套对腿部的圆周压力控制在0~40 mmHg。在治疗15~20 min后,关停,分开压力充气管,取下护腿套。每天进行2次间歇式充气加压泵干预,3次躁泵运动。3)梯度压力弹力袜:根据患者大腿周径选用合适的弹力袜,穿套在患者脚踝到大腿处,脚踝处压力最大,逐级递减压力,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护理1周后的DVT发生例数,如发现患者一侧肢体,特别是小腿,显著肿胀、增粗3 cm以上,则警惕出现DVT,当即行超声确诊[2]。同时,测定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情况,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轻重分别给予0、1、2、3分的评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2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护理后,观察组出现3例DVT,发生率为5.8%,对照组出现7例DVT,发生率为13.5%,均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χ2=3.118)。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大小腿周径及凝血指标比较 护理后2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PSQI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2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者各项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大小腿周径及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注:同组护理前后比较,*P<0.05;护理后2组比较,△P<0.05
表2 失眠患者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后各项PSQI评分比较分)
注:同组护理前后比较,*P<0.05;护理后2组比较,△P<0.05
3 讨论
D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发病率最高,原因在于卧床后局部血流速度会减缓、PLT水平提升,使血液处在高凝状态,在加上术后患者活动受到限制,以致于下肢肌肉收缩力减弱,进而引起下肢深静脉回流不畅。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重视DVT的预防。
当前,临床上一般采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预防DVT发生,但由于患者年龄、药物不良反应等影响,药物预防受到很大限制。DVT物理预防护理就是利用充气或者外力加压原理,通过挤压相关部位,促进局部血液流动,以减缓静脉瘀滞,降低DVT发生风险,通常适用于围手术期、慢性病、卧床治疗等无法自主运动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凝血功能障碍、无法用药预防患者。踝泵运动是常见的DVT物理预防方法,主要是通过背屈、拓屈下肢,促进血液回流,提升局部血流速度。间歇充气加压泵属于机械压力装置,应用袖套装置,通过气套按照合适压力间歇性挤压小腿,提高血流速度,预防凝血因子的黏附及聚集;梯度压力弹力袜产生逐级递减压力,促进下肢血回流,加快血流速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上述3种物理干预方法,DVT发生率为5.8%,显著低于常规预防护理对照组。与山慈明等人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3-4]。另外,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2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者各项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DVT物理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在老年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实施DVT物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DVT发生,改善患者患肢血流,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