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兵团系统非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再住院相关性研究

2018-09-12喜林强张娟娟李岳阳沈晓晨刘俊明

关键词:心衰死亡率分级

李 娜,张 雯,赵 亮,喜林强,张娟娟,李岳阳,沈晓晨,刘俊明,谢 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心血管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Chronic heart failure)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几年CHF虽然在药物治疗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很多患者反复入院。CHF同时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住院率均高的疾病。随着对心衰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标志物对心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及治疗策略方面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B型钠尿肽(BNP)、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血糖等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有相关性[1-4]。Timmer等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HbA1C升高,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都会降低,发生心力衰竭及死亡的风险也会升高[5]。国内有研究[6]提示HbAlc水平与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有密切关系,测定HbAlc水平能有效预测心力衰竭病情进展情况,对尽早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新疆人民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南北疆各地区医疗条件及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差异较大,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疆各民族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本研究是针对新疆兵团系统非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的相关性,为非糖尿病患者预测心衰再住院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非糖尿病患者4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6例,女180例,平均年龄(72.33±7.56)岁,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Ⅳ级三组,根据不同分组分析HbAlc、BNP水平。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将HbAlc水平为5.7%~6.4%的患者归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我们将入组者分为三组。其中,HbAlc<5.7%组(A组)194例,男112例,女82例;HbAlc位于5.7~6.4%之间组(B组)163例,男93例,女70例;HbAlc≥6.4%(C组)109例,男64例,女45例。

1.2 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HbA1C、BNP;对所有入选患者门诊及电话随访1~6个月,以死亡或再住院为终点事件。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浆葡萄糖≤6.0 mmol/L为正常,6.1~7.0 mmol/L为空腹糖损害,≥7.0 mmol/L为糖尿病;根据2010年ADA诊断标准,即HbAlc≥6.5%者;查体既往有糖尿病,现使用降糖药物血糖正常者,亦诊断为糖尿病。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各组患者基本情况及HbAlc、BNP水平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466例患者分为分为Ⅰ/Ⅱ、Ⅲ、Ⅳ级三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各组间患者基本情况在年龄、性别、基本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Alc及BNP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NYHAⅢ、Ⅳ级与NYHA I/Ⅱ组比较,HbAlc及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各组患者基本情况及HbAlc、BNP水平(±s)

表1 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各组患者基本情况及HbAlc、BNP水平(±s)

注:与NYHA Ⅰ/Ⅱ比较aP<0.01,bP<0.05,与NYHAⅢ比较cP<0.05

BNP(pg/mL)NYHAⅠ/Ⅱ 179 68.51±13.51 101/78 5.19±1.32 123.59±77.12 NYHAⅢ 130 65.84±11.77 77/53 6.47±1.46b306.69±61.32b NYHAⅣ 157 69.5±10.44 89/68 8.29±1.57c799.31±111.02ac组别 n 年龄(岁)男/女(人)HbAlc(%)

2.2 终点事件随访情况

将4 66例心衰患者按不同H b A l c水平分为A组(HbAlc≤5.7%)、B组(5.7%<HbAlc<6.4%)、C组(HbAlc≥6.4%)。随访1~6个月,466例心衰患者共有13例死亡,占总人数的2.78%;121例患者再住院治疗,占总人数的34.54%。按不同HbAlc水平分组,A、B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死亡率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再住院率方面A、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死亡率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HbAlc水平心衰患者再住院率、死亡率[n(%)]

3 讨 论

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是血液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相互接触时交联结合形成的糖基化的血红蛋白,它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患者体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被认为是评价患者既往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本研究实验发现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HbAlc及BNP水平不同,且HbAlc、BNP水平随心衰等级增高而增高,这可能是患者慢性心衰与血糖水平互相作用相关。国内有研究提示Hb A1 C水平控制情况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在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中,HbAlC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优于空腹血糖。在欧洲的诺福克地区,有研究人员曾收集10232例患者,平均随访6年,发现HbAlc浓度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和全因病死率增长20%~30%,且这种相关性不受糖尿病的影响。Romano等对12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发现,HbA1C≥8%的患者中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显著增大,且与BNP水平呈同步增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同时也证实慢性心衰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其BNP水平也较高。

本研究还发现HbAl C水平较高的患者,其1~6个月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随着HbAl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HbAlc可以通过减慢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而增加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同时通过减少2,3一二磷酸甘油合成,使血氧更不易解离,进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HbAlC升高还会减弱或消失Bobr效应(微循环中红细胞增加氧的释放,对缺氧起代偿作用),使心肌缺氧进一步加重,结合相关研究我们推测,本实验中的HbAl C水平较高的慢性心衰患者有持续高血糖状态,高血糖状态使原本血管情况差的慢性心衰患者的血管情况通过以上途径进一步恶化,使心衰患者的心肌缺氧情况加重,从而导致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升高;这也可能使慢性心衰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加重、甚至死亡。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检测慢性心衰患者的HbAl C水平,其可能对慢性患者出院后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有所预测,我们也可以通过监测其HbAl C水平,进行药物调整,降低HbAlC水平,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有效提高生存率。

猜你喜欢

心衰死亡率分级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