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2018-09-12孙小洁
孙小洁
(通化市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儿科是医疗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科室,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较高,因此所需采用的护理方针及措施都应与常规护理不同[1]。有学者表示,针对儿科门诊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有必要分析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效果[2]。本课题将116例儿科门诊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儿科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2 d~7岁,平均年龄(3.75±1.09)岁;观察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6 d~7岁,平均年龄(3.83±1.15)岁。两组患儿性别及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内容告知患儿家长后,自愿参加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生命体征不平稳者排除在外。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管理,严格按照儿科门诊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加强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性监督。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结果如下:①静脉输液风险。患儿静脉血管较细,血管壁薄,且弹性比较差,或者受到疾病影响,护理人员难以看清血管走向,把握进针方向,再加上患儿对穿刺的恐惧及疼痛的刺激,常常哭闹不止,导致穿刺失败。而且,部分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操作不娴熟、心理素质不过关、临床经验不丰富,无法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进针角度及固定手法,导致穿刺失败,或者是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种类及剂量弄错的问题,引发意外;②意外事故风险。患儿活泼好动,缺乏安全意识,监护人员一个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异物吸入、烫伤、摔跤骨折等风险事件,或者是家长在看护期间擅自调节药物滴速,引起意外,此时若护理人员缺乏应急能力,法律意识薄弱,将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意外事件进一步发酵,演变为医疗纠纷。
针对这种情况,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加强在岗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基础护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掌握儿科门诊常见疾病的用药方式及配伍禁忌,提升其责任意识,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由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把握“快、准、狠”的穿刺准则,尽量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②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护理人员应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有效克服嘈杂门诊环境、家长抱怨、患儿苦恼的而影响,专注于自身工作,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获得患儿与家长的配合,告知家长不得随意调节输液速度,提升意外事故应变能力,提升法律意识;③加强儿科门诊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儿科门诊工作制度,科室分区管理,定期消毒打扫,物品摆放有序,合理调节室内光线、温度,护理人员接到输液单后,应该认真核对各项信息,做好皮试,再进行输液,输液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对症处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护理风险事件例数,计算发生率,评价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72%,对照组为10.34%,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由于患儿机体防御机制未发育完全,患病几率较高,治疗期间的风险也比较大,再加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等缘故,护理风险将进一步提升[3]。儿科门诊护理风险较多,比如:静脉输液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为了降低护理风险,必须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再提出对症防范措施,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操作规范性、责任意识、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法律意识及应变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减少风险事件发生,降低风险后果[4]。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明晰常见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施行,风险发生率仅为1.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4%。从中可知护理风险预防措施的实施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及综合素质培训,加强儿科门诊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因此,值得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