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2任其俊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任其俊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郑州 450044)

一、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与现状

(一)课程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社会市场经济、满足商品流通服务和管理需要,培养具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处理等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备较强的物流服务和管理方面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物流信息技术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关注,推动了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新技术在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物流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的物流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迫切需要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和应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对比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国内物流人才的供给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方面尤为欠缺。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以《现代物流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等专门技术课程提供先导知识。国内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信息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操作流程,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存储技术(如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及自动识别技术(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拣货技术(电子标签拣选技术、语音拣选技术)等。该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等特点。通过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作业与优化能力,使其具备物流信息的识别与收集、合理利用条形码、GPS、GIS、RF、RFID等物流技术,掌握WMS、TMS、ERP等物流软件应用,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

(二)课程现状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课程教学仍以PPT为载体,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教师作为中心的讲解者,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和现代的互联网工具,扩充知识展示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基本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观物流企业或者在校内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基本无法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应达到的综合目标。究其原因,一是实践性练习受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很难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指导老师的不足也无法对学生的练习做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能达到表面的理解而欠缺对技术的深层次把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3.课程内容偏重知识讲解,缺乏技能和思维的培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围绕技术概念、特点、原理讲解居多,但是对技术应用的前提及相关技术、缺陷及实施要点却鲜有涉及,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面对实际问题并不能做出最适合的决策,面对实际问题无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产品。这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完成分析、判断、决策的整个思考过程,提升思维能力和产品意识。[1]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面对传统教学中显现的问题,深入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结合目前国内慕课平台的发展,基于该课程,本文探讨如何将传统课堂教学同慕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慕课的本质和发展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的开放式课程)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Alexander率先提出,基于连通主义,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针对某一课程或主题知识开展持续的学习、交流和反馈,形成的新型教学生态系统。慕课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工具,去实现个性化构建的实践过程。其优势在于网络技术的开放、教学成本的降低、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科资源交叉以及评价的多元,它们共同生成与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多元的教学生态系统。它秉承“开放教育”的理念,崇尚人类无论种族、收入、地域的差异,接受教育的意愿和请求都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满足。因此,慕课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各国教育研究者、课程专家的赞赏和支持。大量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这种课程的设计与探索,并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慕课学习平台以及大量优质课程,让全世界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到最优秀的大学课程,推动了慕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目前,根据教学模式不同,慕课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提倡研究式学习模式的cMOOCs。它基于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侧重对知识联结与学习。它强调创造、自治的学习过程,知识不通过直接传递获得,而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在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们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意义建构来获得。二是提倡接受式的学习模式xMOOCs。它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接近于强调学习、作业、测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展示平台,探索比传统课堂教学更丰富的新型教学内容和形式。它是有助于教育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和现状,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拓展,将网络资源和本地教学相结合,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2]

自2008年慕课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普利斯顿大学、MIT、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先后推出相关慕课课程,引领了慕课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在高等教育领域随之掀起了一场旨在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学习的改革浪潮。近年来,国内的慕课有了很大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诸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优秀的慕课教学平台。各平台在面向社会提供免费课程的同时,也积极和全国各高校展开合作,尝试提供SPOC(Small Private Oline Course,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等教学服务探索适合我国的教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总数已超过1400门,1700多所学校参与,选课人次超过3000万。[3]同时,对于慕课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展开,慕课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解、讲课视频短小化处理等手段,使得教学资源能够进行更加合理化的组合。通过慕课,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和科研合作,推动高校联盟从学分互认、资源共建到人才培养、合作教研。[4]

(二)混合教学模式

目前,结合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的优势,高校的专业课多采用混合式教学,即通过线上慕课学习专业知识,线下师生见面实现知识的内化。根据研究,被动听讲最多只能掌握所学知识的20%,而通过讨论、评价和教授等行为能学到90%。在线上,提倡学生有备而学,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视频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对于碰到的疑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以知识讲授为主,而是模拟企业项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针对目前所学的知识,设定应用场景、实施条件和最终目标,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通过和不同小组以及教师的讨论,展示问题分析过程、找出最佳决策。混合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项目模拟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再局限在课本之中,而是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对其的理解,预先考虑场景的要求和限制,充分考虑技术的优缺点,最终做出最适合的决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功能,对有限的实践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对有限的实践场景进行操作视频录像和展示,利用方针系统对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等技术手段提高实训场景的利用率。在课程中,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间互评相结合的评分手段,重点考察学习过程的表现,而非仅依赖期末的考试,在不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增加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5]

慕课平台一般都具有学习情况分析及督促、单元测试(客观题)自动批改、消息推送、线上论坛交互、学生评分等功能。教师可以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态并能通过平台发布信息督促其及时学习,随时掌握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及时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加快或重复观看教学视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平台的交互功能也能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很好的交流平台,相互间的评价能激发出师生双方极大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参与度。

三、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慕课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基地等多种教学环境,采用“在线视频学习+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以知识点为单位录制教学视频及相关课程资料,上传至课程平台。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基础知识,完成平台设置的自测题目。教师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普遍出现错误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或加以引导。在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后,教师将根据所学的内容设置虚拟的物流信息项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协作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对于同一类项目,通过设置不同初始环境和条件限制,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做出不同的决策。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代表阐述和解释本组的解决方案,并由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和建议,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负责组织工作,对学生的思路和方案进行恰当的点评和引导,保证项目的完成进度。对于某些需要实践操作的章节,采用“实践视频学习+实际操作”的方式。教师预先录制好实验室标准操作的视频,由学生提前学习。在实验室,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其中一人轮换使用手机进行操作录像,并将最终的操作过程视频发送给教师。教师将较典型的错误视频发布在平台,丰富学生对比参考的课程资源。对于流程管理部分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仿真系统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模拟,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了解物流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

将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八个岗位中,涉及到信息作业与管理的工作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培养以下职业能力:

1.面向仓储管理,应学会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货物入库、出库、盘库、移库等操作,能使用RFID、条码等信息采集技术促进仓库管理的规范化,加快仓储管理的处理效率。

2.面向配送管理,应学会使用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货物出入库、订单管理、库存检索等操作,能使用RFID、条码等信息采集技术促进配送管理的规范化,加快配送管理的处理效率。

3.面向运输管理,学会使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运单生成等,能使用GIS、GPS等信息跟踪技术对车辆、货物进行跟踪定位。

4.面向货运代理,学会使用EDI货运系统进行订单生成、管理等,能使用GIS、GPS等信息跟踪技术对车辆、货物进行跟踪定位。

5.面向客户服务、采购管理、货物报关,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业务流程的操作。

6.面向系统规划与开发,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各种物流管理软件的基础功能模块,能够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结合上述职业能力需求,按照物流信息作业的操作流程,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六个项目,包括“采集物流信息→使用物流信息(存储、加工等)→交换物流信息→跟踪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综合应用”,以及业务运作的支持平台“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等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每个项目的子任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并通过调研相关物流企业生产管理案例,将项目中相关知识点分散到各个子任务中,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明细

其中,采集物流信息:运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能够对货物信息进行编码和设计,并快速有效收集相关信息。

使用物流信息:通过收集信息能够对物流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利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来存储、加工采集到的物流信息,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动态跟踪物流信息:用GIS 和GPS 技术跟踪运输车辆,从而及时得到货物的在途情况。

交换物流信息:用企业生产实践中使用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或自行编写XML文件在不同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交换物流信息。

业务运作支持平台:通过计算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构建内部网络体系,并在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合理组织。

综合使用物流信息:综合使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GIS 和GPS 技术、EDI 和XML 技术来为物流企业形成综合的物流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在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和能力,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物流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课程考核不再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把考核分阶段的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和讲解的表现,重点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和线上问题回答中学生间的点评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而学生互评的活跃度也作为平常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表现有所奖励。学生的最终成绩也是在项目完成中的表现、同学评价和期末考试等多个因素综合评定,从而避免临考前突击复习,让学生把功夫花在平时。因此,课程考核分值可以进行如下分配:

总分(100%)=期末考试分(50%)+项目完成分(45%)+学生互评活跃度奖励(5%)。

其中,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能力,考试题型在设计上力求全面而多样化,题型包括单向选择、多项选择、论述题、实践应用题等。

(四)课堂反思

本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达到85%以上,说明该模式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有所提升,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1.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通过课前视频学习,可以更充分的做好预习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未吸收知识的消化吸收。

2.学习进度更加灵活。线上视频对基础知识的讲授,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更快更多的学习不必拘泥于老师的进度;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防止出现跟不上讲课进度的情况。

3.课堂教学更具深度。课堂教学不再以知识灌输为主,着重于引导学生展开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重难点设置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及时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知识内化程度。

4.师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国内师生的成长过程基本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模式完成,在初期对主动学习会出现不适应和抵触的现象,需要教师自身进行调整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是目前最大的难点。

5.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能力有所忽视。面对课堂交流人数多,老师常常不能及时留意到每位同学的讨论交流情况并展开引导。开展研讨式、项目式教学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6.教学效果的监察和反馈有待改进。由于在线学习主要依赖学习的个人自觉性,个别主动性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课堂讲授知识没有理解,则达不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这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同时对平台的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参与度低和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差的问题。该模式能够减少教师大量简单的重复劳动,以便抽出更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最有价值的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用于合作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项目式的学习也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各类信息技术的优缺点,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方案的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项目中的讨论和改进让学生经历从0到1,从1到n的创新过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课堂和平台则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更多责任是去理解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优质慕课平台提供的便捷的教学功能也能让教师和学生更了解整个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及时的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想在课程中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投入,包括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高效的自我控制与管理时间、在线学习与协作能力等方面,这些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猜你喜欢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