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式压力系统在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分析

2018-09-12黄珉珉

关键词:危重症下肢静脉

黄珉珉

(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 海门 226100)

DVT即在重症监护科之中患者一大尤为普遍的并发症,这一病症的临床症状不够典型,较易被忽略,若没有立即予以对策加以防范,较易产生致命型肺栓塞,极大地危害到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1]。文章调研了间歇式压力系统运用到防范危重症患者产生DVT中的功效,并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干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51例。其中,组一男31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7.84)岁,施以常规的干预;组二男32例,女19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8.72)岁,施以间歇式压力系统。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组一患者辅以常规的干预:把患者的上肢抬升30°~45°,把下肢抬升处于功能位,防范阻碍到静脉之中的回流,间隔2 h辅以1次的翻身与叩背,防范产生坠积型肺炎与褥疮;间隔12 h对没有受到伤害的关节辅以1次的被动型功能训练,防范肌肉产生萎缩,促使肢体之中的血液得以回流,不具备抗凝类禁忌的患者,要辅以低分子肝素予以抗凝型治疗。

组二患者在组一患者予以干预的前提之下施行间歇式压力系统:经由某一全腿型护套与某一通用型压力气泵以构成,辅助患者处于平卧位,间隔6 h予以1次的间歇式压力系统,单次运用30 min,压力把控即35~45 mmHg,凭借自低至高的次序,逐步地给两下肢予以充气与压力,2个星期即1个治疗周期,总共予以1个治疗周期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后DVT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组二干预后DVT的发生率好于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在重症医学科之中的患者大多病情尤为高危,治疗的耗时过久,卧床运动过少,下肢静脉之中血流的速率会减缓,血管内膜之上会粘附血小板;另外,危重症患者要接纳的有创型操作过量,这类有创类操作会提升患者血管的受损程度,使得患者较易产生DVT,下肢产生深静脉血栓脱落,会引发致死型肺栓塞,极大地危害到患者的预后。所以,医护人员应注重防范患者产生DVT。一般防范DVT要运用抗凝与抵抗血小板类药品,而危重症患者在运用药品期间,会由于抗凝药品而提升出血产生的概率,同时,经由肝素而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也应获得医护人员大量的注重,且部分患者在接纳治疗期间,具备抗凝型禁忌。所以,重症医学科之中的患者产生DVT的危险与防范等方面具备独特性。

表1 比照两组DVT的发生率(n,%)

间歇式压力系统相应的设计理念即借助不一致的压力梯度,以仿照人类骨骼肌,并凭借波浪状泵血的方法,以提升下肢之中血液产生的回流,增强血流速率,进而促使静脉之中产生的淤血得以好转,让淤血得以全方位排除,让内皮细胞能够分散出组织纤溶酶,提升纤维蛋白产生的分解,让内皮细胞类因子全方位得以放出,阻碍血小板产生的汇集,阻碍促凝血类物质得以激活,防范凝血因子由于血流过缓而汇集并粘附到血管壁粘膜之上,变换血液相应的高凝状态。

此次研究结果指出了,运用间歇式压力系统干预的组二,其干预后DVT的发生率,好于运用常规干预的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温伟等[2]研究结果。

总之,间歇式压力系统运用到对危重症患者辅以干预后,可以减小患者DVT产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的预后,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猜你喜欢

危重症下肢静脉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