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2018-09-11黄芳
黄芳
摘 要:小学生们正处于认识社会的年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取正确的信息,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小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巧用学生资源,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丰富道德课堂的内容,科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小学;道德与法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方向,教育事业也是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们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才能保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有机结合学生个性,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有教师的教学引导,还要学生积极地进行参与。一般来说,小学生们的知识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可是他们都是单独的个体,个性特征都比较独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难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所以,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们的兴趣点,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德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书本内容,对引用社会中一些热点案例和事迹,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熟悉的学习内容中,学生们就能够提起知识的探索欲望,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困惑,这样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死不离》这节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引用四川汶川地震这一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在特定的时机引入地震发生时科学逃生方法的教學,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时的效率。
二、合理营造教学氛围,有效缩短教师学生之间距离
要想对道德和法治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要注意要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学习并不是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单向活动,而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结合起来的双向过程,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增加和学生的交流,通过及时沟通来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了解,从而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开展德育知识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们可以根据书本内容,科学的营造教学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对知识进行获取。比如说,学生在对《身边的变化》这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引用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变化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点,那无疑效果不高,因为学生没有体验过,所以很难对其变化有感悟。反之,教师把我们现阶段美好的生活状况利用多媒体反映给学生看,就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效性。
三、科学引用新型方法,合理提高道德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引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那么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更丰富的知识点。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要相机引用新型教学手段,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图片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虽然通过图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知识,可是图片所涵盖的知识点是比较少的,而故事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包含丰富的知识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时,就可以引用“陈伟强小时候遇到意外双臂高位截肢,但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练就一身技能为国争光”的故事来把“关爱残疾人”这一道德情感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做到关爱他人。
总而言之,小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时期,他们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可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都还比较浅薄,并不能够对生活事物的是非进行辨别,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传授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们要善于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丰富课堂内容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认识,把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出来,以此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