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2018-09-11汪静

新课程·上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讲方式教师主导小学数学

汪静

摘 要:在实施“学讲方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纠结于自己还要不要“讲”。该讲的,教师要大胆地讲。这里说的“讲”,当然包括“说”,但更多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点拨、引导和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做,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认知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讲方式”;教师主导;认知建构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怪现象:教师在随堂课里会大讲特讲,而在公开课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三缄其口,不该讲的确实也不讲了,可讲可不讲的,也不讲了,就是应该讲的,教师也不敢讲了。现在实施的“学讲方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绝对没有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让学生多学,但要教师“少讲”不是要教师不讲,如果所有的数学课,教师都是一句不讲,那还要教师干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体现?不论这次课改推进到何种程度和深度,只要“班级授课制”存在,教师的讲,或者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完全去掉。

最近有幸听一位教师上了《认识面积》一课,他在这节课上,对教师讲与不讲拿捏的就非常好,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地发揮了主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建构。

一、运用“先行组织者”,巧妙进行学法“渗透”

课前,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段短暂的互动和交流沟通。老师:“你认识老师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问“你年龄多大了?”,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让学生来想办法得到老师的年龄……这是这位老师的有意为之,他是希望激活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将这种,迁移到认识“面积”的学习中来。课开始了,师:“刚才,你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指指自己),你们是怎样认识我的?”学生1:“认真看,观察。”学生2:“问。我们向你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你的回答来了解你。”学生3:“我们还通过你给我们的信息,计算出你的年龄。”……师:“我们同学真聪明!好,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面积(板书),好不好?”……

教师激活了学生“认识新老师”的策略和方法,恰恰是学生要认识“面积”的方法基础,学生完全可以将这种策略应用到“认识面积”上来,这个基础就是认识面积的“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当然,“先行组织者”,有上位的、下位的、平行的。很显然,这位老师给学生的“先行组织者”,对于“面积”认识方法来说是“平行的”,但对于“面积知识”来说,可以认为是“上位的”。因为,认识“新朋友”和“认识面积”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观察—问一问—交流—思考(推测)。如果把“面积”比作“鱼”,那么“认识面积”的方法(策略),就是“渔”。也就是说,你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渔),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捕鱼(面积)。这种“先行组织者”有相当大的统摄作用,“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方法,适合很多事物的认识。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学习数学知识上来,也让学生明白,可以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我们经常这样做,学生产生了这种迁移意识,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最后要培养的学生的一种核心素养。

二、引导经历过程,让学生完整理解“面积”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建构“图形的面积”的。

师:同学们对面积有点感觉了吧?我们继续进行:我们认识了物体一个面的面积,我看同学们很难表达。我们这样好不好!你在头脑中想一个物体的一个面,然后把它画到作业纸上,然后,同桌比较一下,看一看谁画的图形大,谁画的图形小!

学生独立画完后,教师指名展示:有的画的是房子的一个面;有的画的是数学书的封面;有的画出自己幻想中的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老师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物体的一个面,然后引导学生感知这个图形的大小,比教材中只让学生涂两个给定的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并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要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图形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概念好得多。(1)教材中只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图形,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有大小,其他图形呢?的疑问而改成“……想象的一个面画出来”,就不同了,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只要是想象到面画出来都行;(2)教材给定的图形是固定的,学生可能会看成是纸面的一部分,而让学生画一个面,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画的这个图形及其大小;(3)学生在画一个具体物体的一个面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缩放,为今后学生比例尺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4)学生自己画图形,是从一个生动物体一个面抽象而来。学生所画的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既生动形象,又抽象。让学生又一次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为以后学生看示意图、地图作了铺垫。

三、组织问题辩论,倒“逼”学生厘清“面积”外延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对概念进行外延,是一种手段。例如,在学生初步知道了“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概念后,就是启发:老师头脑里也有一个图形,老师画出。它的面积在哪里?(学生都不作声),同学们是不是看出了问题?生1:“这个图形还有一边没有画。”生2:“这个图形没画完整。”生3:“你画的图形没封口。”教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也就是说,这个图形这儿没有连起来,或者说没有封口,没有封闭,老师将缺口连起来,现在你能描出它的面积吗?”老师指名一个学生到台前涂这个图形的面积部分……老师再启发:“看来不是任何图形都有面积的!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学生齐声说:“封口图形才有面积。”老师:“我们叫它‘封闭(板书),好不好?”……

这1分钟的小小活动很巧妙,老师没有直白地告知学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感知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更妙的是,老师将开口的图形封闭时,不是画直的线,而是用弧线封口。这样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不是一定要是直的线围成,可以是曲线围成的,进一步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图形的面积”的概念。

我们一直认为,数学课,特别是小学数学课,老师不是不能讲,该讲的一定要讲,但老师的“讲”,不是喋喋不休去“说”,不是滔滔不绝去“述”,而是适时、巧妙地去引导、点拨、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帮助学生进行数认知的有效建构。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学讲方式教师主导小学数学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