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山区初高中物理课堂过渡

2018-09-11杨海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过渡直观兴趣

杨海龙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而高一物理难教难学,已是大家的共识,对于山区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以粤教版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山区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过渡。

关键词:核心素养;真实情景;直观;兴趣;过渡

学科核心素养,实际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和品格。我们县地处山区,学生基础很薄弱,而且新一轮高考模式即将实施,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中与高中过渡中出现的“台阶”更高更大,物理源于生活,实验助推过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高一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真实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物理知识在学习前如果能够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那么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间的距离,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新课引入时我们应和初中物理学习特点一样,尽量涉及自然界和身边的相关物理现象或问题,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规律最终又能回归到自然界和身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力的分解”这一节以三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迎客大桥是我们河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大家注意到没有,大桥都有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

2.演示“重物断线”:用一根丝线挂着一重物(可以是砖头),开始时丝线并拢(平行),然后慢慢分开丝线的两端,使两丝线的夹角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丝线突然断裂,重物掉落地上,这是为什么呢?

3.演示“谁是大力士?”:两个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条水平绳子,一瘦小女生在绳子中间突然用力一拉,便把两位男生都拉动了。教师:“谁是大力士?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往往感到抽象不容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设法降低台阶,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力的分解”这一节,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很多力的效果无法用肉眼看到,这时我们要设计直观的演示实验,放大效果。

演示实验:气球撑木板

器材:气球,木板,细线,钩码,弹簧,铁架台。

弹簧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钩住木板的一端,下面通过细线挂有钩码,木板另一端通过气球撑在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说出细线对木板拉力的作用效果,根據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三、分组实验,亲身体会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强调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包办过多,学生动手太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1]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分组实验,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在“力的分解”教学中,为了进一步理解根据力的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分解

器材:一端装有弹簧的窄长薄尺,木块。

实验过程:弹簧下端系住木块放在薄尺上,将有弹簧的一端架高,成一倾角为θ的斜面,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薄尺的弯曲形变。

教师:实验现象?为何薄尺被压弯、弹簧被拉长?是由于哪个力的作用效果产生上述现象?

学生:是薄尺上木块的重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的作用效果。

故: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G可分解为:

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分力:G1=Gsinθ

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G2=Gcosθ

老师:注意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不能说成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计算得出两个分力。

四、设计实验,定量验证

没有实验验证的理论无法让人信服,没有理论支撑的物理规律很难进行推广和应用,现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方能为牛顿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理论和实验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我们可以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观察,使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设计实验:自做了力的分解演示仪,可以定量演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

器材:手拉式电子秤和电子台秤,装有钩码的小车,木板,铁架台。

实验过程:铁架台固定在木板的一端,电子台秤放于木板上,小车放在电子台秤上,手拉式电子秤固定在铁架台上且平行木板拉着小车。将有铁架台的一端从水平抬起30o角,让学生观察两个电子秤的读数,并做记录,定量演示重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中我们应设法创造条件,突出观察对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如果演示结果和计算得到的结果大致相符,就再一次证明按照效果来分解力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五、解释情景引入,物理应用于生活

由生活走进物理,用实例深化物理规律,叫学生自己从理论上对课前引入的“迎客大桥”、“重物断线”、“谁是大力士”作出解释,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木楔子和用绳子拉陷入泥土的汽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延伸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其知识和规律都源于自然,来自我们的身边,要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教师应加强直观性教学,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尽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关注探究与实践,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保护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尽快顺利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517500)

猜你喜欢

过渡直观兴趣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思考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