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德堡号的海上丝路

2018-09-11唐博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哥德堡瑞典人海员

唐博

1739年和1741年的两次中国之行,哥德堡号都能为瑞典带来相当于一年GDP的货值。

1745年9月12日,瑞典哥德堡港。风和日丽,人山人海。人们聚集在码头,翘首等候着航海英雄凯旋的身影。哥德堡号商船结束了它第三次对中国的访问,满载茶叶、丝绸和瓷器,即将回到这里。

距离码头还有900米,船员们已经看到了久别的陆地和亲人,也似乎看到了赚取大把银元的希望,喜悦之情写在了每个海员的脸上。

就在这时,一声闷响。哥德堡号上的气氛骤变,原先的期待和欢腾,变成了混乱和哭喊。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触礁了。这块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暗礁,竟然让拥有19张大帆的哥德堡号像醉鬼一样,摇摇晃晃地沉入了海底。

家门口的这幕惨剧,让岸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船上瓷器的每一声爆裂,都让瑞典的商人们心在滴血。

瑞典人的东方梦

瑞典,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天高云淡,地广人稀,却曾是中世纪的海上霸主之一。它继承了维京人的海盗精神,先后击败了波兰和俄国,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但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雄心不止于此。

海上扩张,发展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古斯塔夫二世坦言:“王国的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在他的擘画下,斯德哥尔摩船厂请来了荷兰造船技师,耗费三年时间和1000棵橡树木材,造出了一艘豪华巨舰——瓦萨号。69米长、12米宽、5层甲板、52米主桅杆、1210吨的排水量,展示着庞大的身躯。两舷的双层炮位,64门火炮威慑力强劲。在木质风帆战舰的时代,这样的战舰堪称航母级。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开始了处女航。可刚驶出码头1公里多就遭遇了狂风,舰体倾覆,迅速沉没,50多名水手丧生。

瓦萨号的沉没,给瑞典人敲了警钟。1721年,瑞典输给了俄国,失去了波罗的海霸权,海上扩张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可是,看到荷兰、英国、丹麦、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通过对华贸易赚取了丰厚利润,瑞典人如梦初醒。于是,他们收起枪炮,拿出账本,老老实实做买卖。位于瑞典东南部的小城哥德堡,就由军事重镇转型为外贸口岸。

1732年,东印度人号商船从哥德堡出发,开启了东方之旅。他们要在西班牙的加的斯中途停靠,卖掉木材、焦油、绳索、武器等物品,换成中国人认可的唯一国际硬通货——白银,然后再顺着季风驶入大西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向东直抵广州。这次首航,为瑞典人带来了翻倍的高额利润。

斯堪的纳维亚的“中国热”

18世纪初,是中国的软实力在欧洲尽显魅力的辉煌时代。人们对中国货心驰神往,把瓷器视为“白色的金子”和权贵的象征,把中式服装视为富有的表现,把中国茶视为高档饮料,就连建筑风格也模仿中式。当时的瑞典王后,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国王为了讨好她,就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后岛上,特地修建了中式宫殿,被称为“中国宫”。从中国运来的许多瓷器、漆器和丝绸,就陈列在这座宫殿里。

“中国热”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货在欧洲很畅销。谁能拿到中国货的特许经营,谁就能赚大钱。1731年在哥德堡成立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就被瑞典政府授予了特许经营权。

这是苏格兰贵族科林·坎贝尔、德裔瑞典人辛德雷齐·科尼格和哥德堡富商之子尼科拉斯·撒尔格林等三人合伙开的公司。他们拥有丰富的经商经验、政治资源和航海经验,使得公司一开张就拥有上千名雇员,成为瑞典规模最大的外贸企业。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就,就是将船上的白银卸到广州黄埔港,换成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欧洲市场的抢手货,满载而归。这些货物被定价后,大部分卖到欧洲各國,少数货物留在瑞典。

其实,欧洲人对中国货的好感,来自阿拉伯。早期的中国货,大多是通过陆路和海上丝路运到中东地区,再由阿拉伯人进行转口贸易,从中拦一道,赚差价,大发横财。

这种从汉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直至地理大发现以后发生了变化。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发现,这种转口贸易太吃亏了,不如甩开阿拉伯,直接跟中国打交道。于是,明朝末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伙伴从东南亚国家逐渐变成了欧洲列强。不过,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是,瑞典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参与过鸦片贸易。

跟中国打交道,首先要战胜的就是海上的风浪,这就需要吨位更大、载货量更多的商船。哥德堡号就这样应运而生。

“哥德堡”传奇

1739年,作为瑞典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之一,哥德堡号离开了哥德堡,开始了第一次中国之行。这艘建造于斯德哥尔摩船厂的大型商船,载货量843吨,配备了120名海员。

与瓦萨号战舰类似的是,哥德堡号也是一件靡费的奢侈品。为了建造它,政府花掉了两个月的GDP;为了抗海盗,船上还安装了30门火炮。因此,在瑞典遭受连年战争,财政濒临破产,需要海外贸易来赚钱弥补的关键时刻,哥德堡号被寄予了厚望。1739年和1741年的两次中国之行,哥德堡号不辱使命,每次满载而归,都能为瑞典带来相当于一年GDP的货值。

1743年3月,哥德堡号开始了第三次中国之行。前两次的成功让人们抱有憧憬。可是,这次远航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先是贸易特许权即将到期,合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游说政府,争取延长;接下来又是漫长的准备期,导致出发时间一再推迟,没能赶上合适的季风,只能在印尼爪哇岛暂住时日,等风来。这一等就是5个月。

食物没带够,饮用水又匮乏,加上酷热难耐的天气,夺走了35名海员的生命。尽管后来在广州的贸易很顺利,但这一趟遇到的波折,为后来的触礁沉没,似乎埋了祸根。

在众目睽睽之下,哥德堡号带着700吨货物,竟然沉了。尽管由于离海岸很近,海员们都安然无恙,但这起奇葩的沉船事件,却让人浮想联翩。哥德堡号的沉船,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2007年,瑞典学者奥尔森经过多年研究,揭开了哥德堡号的沉没之谜。原来,这艘船的驾驶舱位于船的第二层,所以舵手要依靠底层甲板的工作人员给他指方向。可是,当甲板上的海员们看到陆地,以及岸上欢迎的人群时,他们绷了两年多的神经突然放松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结果,他们忘记提醒驾驶舱内的舵手注意方向,乐极生悲。航行无小事,马虎要不得。

尽管当时的打捞技术不过硬,捞出的货物只有全部货物的十分之一,但即便如此,货物的拍卖所得不仅偿还了跑这一趟的全部成本,还给每个股东分了红。

哥德堡号早已沉没,但人们对它的兴趣从未减退。一方面,不间断的打捞,让人们对船上的货物惊叹不已:包括70万件瓷器、2700箱茶叶,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人们对复原哥德堡号也有热情。2003年,复原的木质帆船哥德堡号正式下水。两年后,它造访广州,书写了中国与瑞典的海上丝路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哥德堡瑞典人海员
谁是诚实的人
盼 望
独处魅力
海事知识小学堂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呼叫瑞典
拿破仑三问
拿破仑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