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对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9-11潘林花
潘林花,李 妍
(新昌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浙江 绍兴 312500)
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而且发生率在我国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1]。偏瘫是神经内科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偏瘫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且易引发患者不良情绪,如烦躁、抑郁等[2-3]。综合性康复治疗是目前临床建议采用的神经内科偏瘫干预方法[4]。本研究对偏瘫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措施,分析探讨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偏瘫患者86 例,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均表现平稳,意识均处于清醒状态;经MR、CT等确诊为偏瘫;年龄≥40 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既往精神障碍者。86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40~78 岁,平均57.3±6.6岁;脑梗死25 例,脑出血16 例,中脑外伤2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16 例;年龄40~76 岁,平均56.7±6.9 岁;脑梗死24 例,脑出血17 例,中脑外伤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措施,包括改善微循环、舒张血管以及营养神经等。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由护理人员主导的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按摩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按摩,顺序由上而下,其中后背、足部等为重点捏拿部位;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翻身指导。②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内容包括坐卧训练、上下肢功能训练等。③运动康复训练。对患者加强坐位平衡、被动活动等四肢训练,鼓励并督促患者完成运动康复训练,如双手交替进行拍球或击打气球,行走训练[5],同时提醒患者勿长期卧床。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内容主要有刷牙、吃饭、洗钮扣以及语言训练等,按照听、视、触、嗅的顺序对患者进行刺激,以协调患者眼手配合能力,恢复患者的感觉功能;语言康复训练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⑤心理康复训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患者抑郁状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90%,Barthel指数>95分,恢复正常生活,判定为基本治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46%~90%,Barthel指数为75~95分,生活可自理,判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18%~<46%,Barthel指数60~<75分,生活可部分自理,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18%,Barthel指数<60分,生活不能自理,则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降低,Barthel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指标评分情况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神经内科偏瘫会引起患者肢体运功功能受损,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进而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6]。综合康复治疗是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的重组对其进行重塑,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加速患者脑血管侧支的建立,重组患者病灶周围的脑细胞或脑组织[7-8]。在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且神志清晰的状态下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从被动肢体训练逐步向主动肢体训练过渡,使患者肢体能力恢复速度加快[9]。然后将肢体康复训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诱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动作,如正确的步态姿势、体位变换等,进而减少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本研究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设计与配合,在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arthel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提示给予偏瘫患者以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抑郁状况、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