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对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疗效研究

2018-09-11吴连荣赵章豪应顺勇周旭东

健康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酶原阿替普病因

吴连荣,赵章豪,应顺勇,周旭东

(平阳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浙江 平阳 325400)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急性脑卒中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阿替普酶是一种常见血栓溶解药,具有促进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作用,对溶解血栓具有积极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但有研究认为,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对预后影响可能不同,应根据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4]。本研究对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其对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静脉溶栓条件并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小于或等于4.5h、TOAST病因分型为1~3型;排除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活动性内出血者,颅内出血者,3 个月内有重大手术史和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其中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 CE) 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3~78岁,平均59.63±8.24岁,发病时间0.5~4.5 h, 平均2.66±0.86h;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41~78岁,平均60.31±9.13岁,发病时间0.5~4.5 h,平均2.41±0.91 h;小动脉卒中(small-artery occlusion, SAA) 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8~76岁,平均59.52±10.22岁,发病时间0.5~4.5 h, 平均2.37±0.91 h;三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自由基清除等常规治疗,并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0mg/支,生产批号:20150624)静脉溶栓治疗:0.9 mg/kg 阿替普酶, 1min 内先静脉注射 10% 的剂量,剩下剂量在 1h 内持续静脉滴注。溶栓后24~36 h 复查头颅 CT。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NIH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0%以上;疗效显著:40%<评分减少程度≤90%;有效:18%<评分减少程度≤40%;无效:评分减少在17%以下或增加;总有效=基本痊愈+疗效显著+有效。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用t检验,三组间采用F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不良事件情况 CE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LAA组与SAA组,且LAA组明显低于S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期间,CE组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LAA组1例牙龈出血,1例病情加重,死亡;SAA组出现1例无症状型脑出血,治疗后好转;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5,P=0.067)。

表1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CE组比较,#与LAA组比较,均P<0.05;下同。

2.2 治疗前后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三组均有显著的下降,但CE组明显高于LAA组与SAA组, LAA组明显高于S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颅内血管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栓子等原因引起栓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性坏死[5]。大量的临床以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6]。尽早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疗效具有个体化差异[7]。

阿替普酶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疏通阻塞血管,缩小脑梗死面积、重建缺血区循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等作用,是目前临床唯一被批准使用的治疗急性脑卒中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CE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最低,SAA组最高;治疗后24 h、7 d 时,CE组的NIHSS 评分最高,SAA组最低。提示阿替普酶可能对SAA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对CE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阿替普酶可以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精氨酸-缬氨酸结合后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在静脉给药后,在血液中迅速与纤维蛋白结合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降解,血栓溶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8]。但心源性脑卒中大多为大动脉栓塞引起,病灶大,病情通常较为严重,且发展较为迅速,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治疗效果相对较差[9-10]。因此,在临床中对于心源性栓塞患者需做好桥接血管内治疗准备,而小动脉闭塞无需血管内治疗。这与目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对安全性进行研究发现,三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脑卒善神经功能,但治疗疗效与病因密切相关,对SAA效果最佳,CE最差,临床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给予个性化治疗,尤其对于心源性栓塞患者需做好桥接血管内治疗准备。

猜你喜欢

酶原阿替普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