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11

关键词:阻滞剂胸闷消失

韩 君

(新疆自治区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1]。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为理想效果,一方面能够广泛降低心脏猝死发生率,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心律失常患者的致残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8例。实验组男28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58.98±6.25)岁,平均病程时间为(5.62±3.02)年,平均体重为(63.35±14.25)kg。对照组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9.05±6.17)岁,平均病程时间为(5.6 8±3.0 5)年,平均体重为(63.31±14.29)kg。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提供以下对症治疗:(1)强心;(2)利尿;(3)抗感染;(4)降压;(5)降糖;(6)调脂。连续治疗28 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供美托洛尔(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391;生产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方法,一次25~50 mg,一日2~3次。连续治疗28 d。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2](治疗28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控制且心功能改善2级以及2级以上为显效、治疗28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且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治疗28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有效控制且心功能未改善为无效)、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分析

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分别为(2.40±0.75)d、(3.23±0.48)d、(3.40±0.53)d,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分别为(4.62±1.36)d、(5.65±1.30)d、(5.55±2.53)d,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人的心跳过快或者心跳过慢,心律异常而引起心率不齐[3]。引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1)过度疲劳;(2)精神过于紧张;(3)严重失眠;(4)内分泌疾病;(5)心血管疾病;(6)代谢疾病;(7)手术因素;(8)电解质紊乱等。临床中确诊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方法是:心电图监测。再结合心律失常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和临床病史等加以进一步确诊。目前来看,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抗心肌缺血患者的主要药物,β受体阻滞剂相比起传统药物具有显著优势。β受体阻滞剂可与 β 肾上腺素受体互为有机结合,对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查杀呢和功能阻断作用,最终积极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水平,不断缓解心肌缺血状况,进一步降低猝死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胸闷消失时间、平均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和平均心律失常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的各个器官组织均能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保护患者的心脏组织器官。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学机制作用是:选择恶性接受β受体合成,有效抑制心肌收缩,从而降低血压水平,控制心率水平。β受体阻滞剂对中枢神经过度幸福也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确保心血管疾病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但是,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未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剂量,所以会发生不良反应情况。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时由于对心脏传导系统具有独特效果,所以能够有效减少应激状态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阻滞剂胸闷消失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α1受体阻滞剂在输尿管结石中的研究进展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心率、心律、β受体阻滞剂及心力衰竭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