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8-09-10郭玉红
郭玉红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以一级政府财政预算为对象,以政府财政预算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体产出和结果为内容,以促进政府透明、责任、高效履职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落实这一要求,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五有”要求,将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的安全。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财政部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预算管理各环节树立绩效意识、体现绩效要求,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更加科学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把取之于民的财政资金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可靠。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绩效是政府预算的逻辑起点与终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应将绩效意识转化为绩效理念,把绩效理念转化为绩效文化,进而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绩效行动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评价,推进绩效信息公开,有利于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督促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履职尽责,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升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预算绩效水平,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把钱用到刀刃上、花出效益來,这是各级财政部门和所有预算单位的基本职责所在。随着国家“钱袋子”越来越沉,财政部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政府预算管理中,也必须强调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在关注有多大蛋糕可分配、分配到什么项目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公共政策的成本和效果,不断提高现代财政治理水平,通过有效配置财政资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构建起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一是逐步实现预算绩效目标全覆盖。实际操作中突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龙头作用,有计划、分步骤地逐年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实现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做到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的同步布置、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二是精准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为保证绩效目标的执行效果,近年来,财政部门积极开展绩效评价,有序扩大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范围,拓展绩效评价模式,有重点的选择财政安排预算且执行完成的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提高了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意识,强化部门支出责任,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结果应用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各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不断出台,将绩效目标评审意见作为当年预算安排、年度预算调整、进入财政预算滚动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四是借助外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一方面创造条件,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内容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绩效考核和财政内部工作考核体系,利用机制和制度的刚性推进工作;加大向政府、人大、政协的汇报和宣传力度,加强与审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与配合,借助政府内部监督,合力推进工作;按照新预算法要求,逐步加大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向社会公开的力度,借助社会公众监督,倒逼推进工作。另一方面使用好第三方机构和专家等外部力量。广泛征集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严格准入门槛,建立竞争激励考核机制,通过相对充足的业务工作量,加快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和服务财政绩效管理的能力。
三、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途径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应该从全面和绩效两个关键词着手,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制定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细化工作要求和举措,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研究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合力推动改革。二是扩大管理范围。将逐步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所有资金和项目。同时,研究推进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绩效管理。三是强化全过程管理。以绩效目标为龙头,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结果各环节,构建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特别是要将绩效管理重心向事前和事中聚焦,从源头防止损失浪费。四是拓展管理对象。预算绩效管理对象由项目为主向政策、部门整体支出拓展,由对地方转移支付为主向地方财政综合运行拓展,形成项目、政策、部门整体、政府财政运行等多层次、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五是落实绩效责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的绩效主体责任。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预算绩效管理履职不到位和低效无效问题严重的,要依纪依法追责问责。